一、為什么有時感覺很累?
如何平衡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助我們高效開源的同時,不讓自己累的精疲力盡。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以下的情況,在高強度的勞動后,總喜歡躺在床上一動也不想不動,認為自己是在休息。這種休息除非是高強度的勞動力,否則在床上趟在床上,哪怕是睡上一覺對消除疲勞的作用也不是很大。有人問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種休息只能消除肌肉疲勞,無法消除大腦疲勞。? ??
那大腦疲勞有很多種,比如、壓力、焦慮、緊張、不良情緒。但歸根到底是認知資源資源被消耗殆盡?那么什么是認知資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人們都知道1+1等于2。我想你不用思考就能給出答案。你都不用加工,甚至不用通過計算過程,因為他已經在我們的腦海中深深的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如果在問你356+839呢?你必須計算6+9=15、5+3=8、8+3=11,在排列以下等于1195。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前額葉皮層被激活,神經元變得興奮,突觸電位改變,神經遞質產生并被接收,信息不斷在神經元之間傳遞 —— 在那么幾秒鐘里,這些部位協同活動,完成了一次三位數的計算。這些進行計算的能力,就是認知資源。這樣的計算,就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占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意識,上述過程就在不間斷地進行著。甚至很多時候,當我們聚焦在某項工作時,大腦還在處理著別的信息。
這時,這部分認知資源,就被占用了 —— 盡管我們可能沒注意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切換手上的事情,寫一會文章,查一會資料,看一篇文章,刷一下抖音,聊一會微信,神游一會,等等,諸如此類。每一次切換時,我們的大腦都會切換一次思考的內容,從上一項工作過渡到下一項,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不會清除掉所有內容,而是將一部分放在后臺,繼續思考。這種機制的本意是好的——它可以使我們在復雜的環境里,提高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一次可以同步處理更多信息。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它很容易帶來一個后果:我們的認知資源被占用的越來越多,直到最后完全被擠壓、被占用。
這就像用電腦時,我們打開一個XLS表格, 使用了一會將其最小化,又打開一個新程序,XLS表格所占用的內存并不會完全釋放,而是繼續保留著幾個線程,留在后臺。當你打開的程序多了,電腦就會運行得越來越慢,這個時候如果你打開任務管理器就會發現,內存的資源被后臺程序耗盡了。大腦也是一樣的。
你會不會有這種感覺:你覺得大腦里裝滿了東西,導致思維轉得很慢,卻又說不出是什么東西。這就是因為,認知資源被占用殆盡,不足以進行運作了。
有人會問那什么是資源超載呢?只聽說過電腦運營負荷過大會造成電腦的資源加載過大引起資源超載,人也會資源超載嗎?
二、什么是資源超載?
大腦資源超載,指的是大腦接受的信息量過大,超過其處理能力,導致大腦出現疲憊狀態。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各種信息包圍著。工作中的任務、家庭瑣事、社交媒體的海量資訊等,都在不斷地向大腦輸入信息。
當大腦資源超載時,會給我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一方面,它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力。就像美國研究專家表明,身體健康的人記憶力卻越來越差,這其實就是 “大腦超載” 的表現,激素變化紊亂了記憶功能。大腦營養主要依靠血液供給,長期處于超載狀態,大腦營養攝入也會受到影響,腦細胞和組織處于疲憊狀態,自然會對記憶力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大腦資源超載會讓我們陷入異常疲憊狀態。即便經過幾天的調整和休息,疲憊感也沒有絲毫緩解,并且逐漸出現虛弱、全身不適以及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多個表現。
此外,大腦資源超載還會影響我們的運動能力。美國研究專家證實,壓力大的人群進行中等強度鍛煉,身體能量功能不足,就會產生疲勞感。而且,在運動過后肌肉內乳酸水平提高,但乳酸代謝卻不能迅速完成,這種疲憊感也會延長。
還可以做簡單的家務,讓自己放松下來。做家務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從繁雜的信息中轉移出來,專注于手頭的事情,讓大腦得到放松。出門散散步,調動全身心去接觸和享受大自然也是不錯的方法。置身大自然對生理和心理健康有諸多好處,能緩解大腦的壓力,避免資源超載。
三、大腦內存為何需要釋放?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時刻處理著各種信息。然而,當大腦中過多掛念之事時,就如同計算機系統中運行了過多的程序,會消耗大量的能量。
思慮過重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一方面,它可能導致失眠。患者睡前不斷的胡思亂想會刺激大腦分泌過多的促清醒激素,提高身體的興奮性,長期失眠容易導致神經衰弱,還會引起機體各個臟器發生病理性改變,如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身體免疫力降低等。另一方面,思慮過重會引發焦慮,涉及到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表現為緊張、擔心、害怕、坐立不安等不適癥狀。此外,還容易導致思維遲緩,表現為主動性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思考問題費力等。
從 “熵” (shāng)的角度來看,大腦里的念頭就跟分子一樣,時刻萬馬奔騰。如果沒有節制、訓練,心就可能經常處在混亂狀態,熵值非常高。就像一個系統內部越混亂,熵值越高,能做的功就越少。當大腦中掛念之事過多,就如同系統的熵值不斷增加,大腦的運轉效率會逐漸降低,出現卡頓現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釋放大腦內存就顯得尤為必要。只有讓大腦從過多的掛念中解脫出來,才能像一支高度有紀律的軍隊,井井有條地組織起來,高效率地去完成任務,創造、奮斗、整合,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四、如何釋放大腦內存的方法
既然了解了大腦資源超載和大腦內存過多的的后果以及原理后,那到底該如何解決呢?下面的幾個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把腦子里想的東西,寫下來。
我們的大腦,之所以會把信息保留在「后臺」,是因為:大腦認為這些信息是重要的。它會想:我一定要記住它們,免得它們被遺忘了。尤其是對于什么呢?未解決的問題。因為,未解決的問題,意味著不確定性,也意味著不穩定的狀態。而我們大腦,本質上是不喜歡「不確定」的,它會傾向于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你一定有過這種感覺:當大量問題懸而未決時,哪怕你強迫自己專心下來,也做不到。你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些問題,渴望著立刻解決它們,或是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這種狀態,表現在外部,就形成了壓力,這就叫做「契可尼效應」。而將這些信息記下來,就相當于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這些信息已經被記住了,它們不可能被遺忘,你就放心吧。這是引導大腦釋放認知資源最好的方法。
心理學家 Pennebaker 和 Beall 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到一群壓力過大、正在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把他們分成三組。第一組:讓他們每天花 15 — 20 分鐘,寫下「最令你感到焦慮、給你壓力最大的事情」,持續 4 天,要求它們一五一十地把細節寫出來;第二組:同樣的寫作要求,但是題目換成了別的。比如描述一場聚會、寫一個小故事,等等。第三組:接受正常的心理輔導,不作任何改變。在隨后 4 個月的跟蹤調查中,第一組普遍反映,他們感到壓力變小了,狀態有所好轉。對三組的體檢也顯示,第一組的身體指標(血壓、肝肺功能等)恢復水平,普遍優于其他兩組。
Pennebaker 和 Beall 解釋道:把壓力源寫下來,會給大腦一種「這些信息已經記住了」的感覺。這時,替代效應就起作用了。大腦就會自動清空這部分資源,騰出空間,去思考別的問題。怎么做呢?用紙和筆寫下來,通過這種方式理清大腦的想法,將思維重新清零。
最關鍵的是,通過寫日記,可以帶來將思維復位、大腦清空的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一)壓力記錄
正如前面實驗所說,把擔憂的問題,造成壓力的原因寫下來,能非常有效地幫助你緩解壓力。
例如:我非常擔心,今天的工作搞砸了,會不會影響整個項目?老板會不會怪罪我?當發生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工作真的搞砸了嗎?搞砸的程度有多嚴重?是我太過緊張了,還是已經造成實際損害?等等...或者,這份工作在項目里占多大比重?它的結果對項目有多大影響?我對結果的擔憂合理嗎?別人是不是根本就不在意?等等。把這些思考過程,全部寫下來。寫完之后,可以撕下來扔掉,也可以藏起來,作為記錄。
當你把壓力記錄書寫下來后,思路已經變得開闊了許多,大腦仿佛也更加清晰了。
(二)自由記錄
這種方式,有兩種適用場景。這種記錄就會很隨意。
1.起床之后
在整晚的睡眠中,我們會由深度睡眠,慢慢過渡到快速眼動期(REM)。在后者的階段中,我們的部分大腦細胞是活躍的,它們會產生大量信息(亦即做夢)。所以,有時起來之后,會感到大腦還沒有徹底清醒,思維轉得很慢。這就是因為,這部分信息占用了太多的資源。這時,可以鋪開紙筆,把腦子里能想到的東西全部寫出來,不用受到任何規則、字體、邏輯的約束。只需寫上幾行,就能逐漸恢復思維,調適到工作狀態。
2.在犯懶的時候
在下班回到家和周末,經常會什么事都不想做。這時,隨手拿起紙筆,把大腦里的想法寫下來,記錄今天工作的心情、描述上班途中看到的事物......諸如此類。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既定的主題,比如:刷手機隨便看到的一個話題,把它寫下來,以它為中心,進行發散思考,將腦子里的想法串起來。不需要很長,也不需要邏輯通順,只需要如實記錄下想法,寫上幾百字即可。這樣,就能快速讓自己恢復精力,從而重拾起既定的計劃。
(三)靈感記錄
所謂的靈感記錄是在腦子里盤旋的念頭、想法和靈感。許多人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閱讀、休息、漫步時,突然靈光一閃,產生了某個碎片的、不成型的想法。這個時候,會發生什么情況呢?要么,你毫不在意,那么它倏忽而過,立刻消失,不留下痕跡;要么,你覺得有點意思,想把它記住。那么,它就會一直留在「隱性認知」里,占用著這部分資源。
最好的方法,是立刻把它記下來,既保留下了這個想法,又減輕了大腦的負擔。平時在碎片時間里,我們可以讓思維進入發散狀態,無邊無際地蔓延。突然發現有趣的點,就立刻把它記下來,到晚上再整理、歸檔。日積月累,就成了自己的靈感庫。不管是寫作、還是設計、還是策劃、銷售等等,只要平時需要思考的事情,有靈感的時候記錄下來,歸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等到需要時,就可以從中篩選、瀏覽,并加以思考、推演和完善,說不定就能產出思維的結晶。
(四)日志記錄
為什么有時會失眠?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準備睡覺時,腦子里還有太多的想法,沒有得到安定。當「顯性認知」空置時,它們就從后臺切換到前臺,充斥在意識中,讓你久久無法入睡。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睡前日記。把這些想法寫出來,把一整天的困惑、心得、經歷,以及第二天的計劃,全部寫下來,將它們外部化。你會發現,雖然很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但單單只是把它們寫下來,放在一邊,告訴自己「明天再說」,也會心安很多。好了,以上就是一些快速恢復精力、清空大腦的小技巧啦,大家學會了嗎?
(五)定期冥想
每晚用 10 - 15 分鐘進行深度冥想,對清理大腦中的碎片化信息、提高專注度和思考深度有著顯著效果。英國研究學者彼得?馬里諾夫斯基認為,每天冥想 10 分鐘能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法國《回聲報》也介紹,冥想還有助于提高大腦的 “工作記憶” 能力,提高大腦工作效率。在實驗過程中,冥想小組跟蹤目標的準確性增加了 9%,而另一組參與人員的表現沒有任何改變。冥想是對腦部網絡的一種訓練,在受到多次重復刺激后,大腦的網絡結構會越來越高效。
(六)攝入粗糧
適當攝入粗糧如玉米、小米、紫米、燕麥等對清除大腦垃圾、緩解疲勞有很大幫助。腦力勞動過程中,大腦會產生乳酸、乙酮酸等酸性物質,而被稱為 “腦的維生素” 的維生素 B1 是這些酸性物質的主要 “清潔工”,但維生素 B1 主要存在于糧食的胚芽中,我們平時常吃的精米、白面在加工過程中將胚芽中的營養都損失了,導致維生素 B1 供給不足。多吃粗糧,有利于保證足夠的維生素 B1 的供給。比如燕麥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于降低膽固醇和血糖水平,控制身體對糖類和脂肪的吸收,還富含錳和鉻,有助于促進大腦健康,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
好了,本篇有關如何釋放大腦精力的方法你學到了嗎?如果感覺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常識用起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