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不依賴別人而生活,就要學會做一切事情,熬煉意志和身體,以便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魚王》【俄】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昨天晚上看到一篇文章:《劉家昌去世: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開頭極其簡潔:今天晚間,著名音樂人華語樂壇教父劉家昌去世,享年81歲。
即使你不熟悉他的名字,你也一定聽過他譜曲的歌:《月滿西樓》《誓言》《在雨中》《一簾幽夢》《把悲傷留給自己》《戀曲1990》等等,他為很多部瓊瑤劇寫過歌。
今天打開手機,又看到一條消息赫然醒目:86歲瓊瑤離世。震驚又痛心,那些通宵達旦讀瓊瑤追瓊瑤劇的日子瞬間浮現著腦海里。上大學時,下課或者外出回到宿舍時,總會看到同宿舍的敏子坐在床上,腿上放著一本瓊瑤的小說,看到我們進門,她會抽泣著和我們分享其中感動她的部分;我那時因為瓊瑤的小說,背了很多古詩詞曲,學會了在文章中插入詩詞歌賦提升文章的意境,讀起來多了些美感。
不知道他們兩個的去世有沒有什么聯系,但總覺得自己喜歡過的名人去世了,死亡的氣息離自己更近些,也更傷感些。情緒涌上來,再聯想些自己經歷的事情,日記就會停下來。
逝者已矣,生者還要熱愛著這俗世的生活,在瑣碎的生活中不斷摸索如何愛自己的方式,摸索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些。
帶著原來鋼琴班的5個同學插班到3年級后,堅決不再擔任班長,不是沒有了為他人服務的心,而是思考了自己有沒有先把自己照顧好。前半生里,為了別人的一句稱贊、一個關注擬或為了避免更多的麻煩沖鋒陷陣、掏心掏肺,過多地關注了他人的感受,委屈了自己,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我們在關系中無法堅持做自己,甚至在自己面前也無法做自己,討好別人的時候我們感到委屈,拒絕別人時我們又會內疚自責,我們總是對自己有很多要求使我們不能成為自己。
同為女人,我很佩服瓊瑤的勇敢,不是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的勇氣,也不是每個人面對死亡時都能堅持做自己。
在這個大雪時節,讓我們靜靜地坐下來,問問自己:生命中的哪些時刻,讓我們感覺到活出了自己?什么樣的自己,讓我們感覺是最自在的自己?為了讓更真實的自己可以更多地呈現,我們可以做一些什么?
穿著一襲紅衣翩然離去的瓊瑤,那個用一生詮釋愛和美好的瓊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