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感悟
讀書的意義是什么?最開始,我以為是看看別人的生活和故事;后來,有人說讀書是為了讓窮人去到從沒去過的地方,讓深處困惑的人找到一點安慰,讓閑散的生活緊湊起來。如今,我覺得,讀書的意義是知道未來的生活應該如何面對,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看待生死和榮辱。
我的心學日記
王陽明在成為圣人的路上見過各種各樣的理論,讀過各個領域的經典典籍,興趣廣泛,善于思考,最終在實踐中沉淀出自己的理論。那時流行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以及各種學派的理論,有相似之處,又在個別細微處有著明顯的不同,能作為一個旁觀者仔細研讀這些理論,還能不被他們擾亂自己的初衷,創立自己的心學,這得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
在推廣自己的心學歷程中,有著巨大的反對聲音,有打著陽明心學幌子的“冒牌貨”,也有嫉賢妒能的政治幫派,還有因無法被理解而產生的誤會和污蔑。但,他從來不會害怕,因為他是王陽明,是那個心系百姓的地方官,是那個用兵如神的儒將,是那個土匪都聞風喪膽的神人。他只要決定的事情,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無論前面是刀槍火海,還是荊棘叢生,都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讀他的經歷時,總會讓人不由得想到另一個人,那便是:蘇軾。
蘇軾在被流放黃州時,開辟了東坡,在人生至暗時刻依然教書育人,潛心修行;王守仁在被流放貴州龍場時,建了陽明洞,同樣也是在人生至暗時刻大徹大悟,創立“知行合一”的理論,各地書院如雨后春筍般在每一個他走過的地方拔地而起。
蘇東坡的成長于政風廉明的年代,給他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土壤和成才的機會。直到宋哲宗當政,聽信小人讒言,他便開始了無休止的流放,他的一生也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在最艱難的那些年里,他從不抱怨,依然潛心修行。每次有一些負面的想法出現時,又總會冒出一些積極的想法,讓他向好的地方去思考,永遠積極向上,永遠滿懷希望。
他最愛創作,他曾跟友人說:“我一生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謂仁恒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宋神宗每讀到他的文章,都會癡迷很久,甚至會忘記吃飯;北宋滅亡后,南宋的宋高宗在新都杭州閱讀蘇軾遺著,其中關于國家政治的文章時,感慨萬分;到孝宗乾道六年,賜他謚號文忠公。
無論是王陽明,還是蘇東坡,這樣有才華的人,我可能一輩子也不可能遇到,但有幸能讀到關于他們的書籍,了解到中國幾百年前,竟有過如此不可思議的人和事。
但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讀到相似的人和事的時候,才會突然醒悟,歷史其實就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旋渦,所有人都不可能逃脫這個旋渦而獨立存在。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在實踐中探索真理,心中的疑惑終會解開。
點點滴滴
陽明先生主張從實踐中尋求真理,并時刻提醒人們,人生而為善,人人皆能成為圣人,關鍵在于是否能始終堅定信念,始終心懷陽光,在人世間不斷修行歷練,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關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