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理樂 牛坦克 快樂的學習更高效(微信公眾號:blkljy)圖/互聯網
近日,一則關于中國人身高增長不足日韓兩國的新聞在網上引起了熱議。該報道引用了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一項針對全球200多個國家人口的身高報告,其中顯示韓國和日本的男性分別位列“長得最快”的男性榜單中的第三(15.17厘米)和第五(14.65厘米)。相較中國,男性身高只增長了11厘米,女性為9.6厘米。有專家指出造成我國身高增長不如日韓的主要原因是后天因素。 國際上公認的影響長高最關鍵的三大因素分別為飲食、運動和睡眠。單從運動方面看,中日教育就有著巨大的差異。在日本,學生基本養成了終身鍛煉的習慣,這一方面得益于棒球等運動在全社會的普及,一方面也歸功于日本教育界在將運動融入游戲中所做的努力。而中國由于缺乏全民運動的傳統,并且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對體育鍛煉的積極程度相對減弱。
在終身鍛煉習慣的養成中,除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每到周末,家長會普遍參與到親子運動中,整個社會運動氛圍相當濃烈。對比我國,家長更傾向于送孩子上各類的輔導班、興趣班,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和親子之間的互動交流便少了許多。其實,在這些看似微小的差異背后,折射出了許多中日之間教育理念的本質差別。培養孩子,歸根結底,是希望他們獲得一些去構建幸福快樂人生的能力。送孩子彈琴畫畫,是希望他們理解藝術,擁有感知美的能力,從中獲得高雅的樂趣;送孩子上補習班,希望他們在同齡人中杰出卓越,是希望他們能在漫長人生中有能力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幸福;培養孩子良好的精神品質,是希望他們能與外部世界友好地相處,在人生的曲折中擁有克服困難的精神力量;培養孩子體育鍛煉的習慣,不單是希望他們能從運動中獲得純粹的樂趣,也希望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地享受人生的快樂。如何培養孩子,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對人生幸福的認知和定義,反映了社會衡量個人的一把尺子。 然而,在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衡量孩子的尺子只有一把,就是分數。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中國教育者容易犯的錯誤便是,也用這一把尺子去衡量孩子,而選擇性地忽視了教育的其他部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評價一個人何止一個方面;而只做好一個方面,孩子又怎么可能擁有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呢?
其實家庭教育,不只是將教育的責任“批發”給學校和興趣班,而是家長在互動中陪伴孩子成長;育兒成才,也不是只以分數為目標,更重要的是帶給孩子快樂和獲得快樂的能力;正如本文開頭報道中所提到的身高增長的差距,所折射的,也不僅僅是那幾厘米的差距……
教育的方向是幸福!
快樂的學習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