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聽說了“學習共同體”,有幸閱讀了《教師的挑戰》,有幸參與了學校的討論,自從周二晚間總結完《誠實,理想課堂的根基》一文我這課騷動的心更加不安起來。我對書中描述了上課情景異常向往。于是,向來不是行動派的我,也想“敏于行而惜于言”一次,開啟自己的教學探索。
正如討論時,我說的那樣書中最讓我感觸深刻的詞語是“誠實”,所以我決定誠實的對待這次探索。
從誠實開始,從尊重開始。
第一次授課
周三上午踏進教室,我笑著對孩子們說:“同學們,老師要換一種上課的樣子了。”下面39張小臉帶著驚奇的神情轉向我。我沒有說太多,就開始指揮孩子們搬課座椅。倒“U”字型,很快就擺好了。教室太小,看起來擠擠的。我有些許的緊張。孩子們帶著疑惑的表情看著我,等待我的進一步指示。
不知道為什么,對倒“U”字型一知半解的我當時大腦里就想到了“誠實”、“尊重”。我拉過前排的空課桌椅,撐著它一臉正經的對孩子們說:“以后這就是我的位子,我就坐這上課”。語罷,我就坐了下來。
哄堂大笑,些許的孩子甚至捂上了自己的嘴。我看著他們,應該是帶著笑意的。他們慣例的止住了笑。我拌了拌手說(太緊張):“我很欣賞你們的笑,你們認可我跟你們坐在一起了。”
小婧舉起了手,她是個大膽的女孩,前段時間為了備戰田徑比賽剛摔傷了腳,一直在休養。看到我示意,她扶著課桌站了起來一臉抑制不住的笑意道:“老師,我覺得這樣的你好矮。”又是一場大笑。“是啊,這樣才公平啊,以前都是老師站著,很不公平的,你們都坐著,我尊重你們,你們也要尊重我呀。”說完這段話我的緊張感蕩然無存。我想到了自己要干什么,驀然的就更有信心了。孩子們止住了笑。我們開始上課。
其實,我對“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并沒有一個明顯的認識。不過按著書中來,營造合作學習的氣氛肯定沒有錯。這天,我們上的是《草原》,我告訴孩子們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給身邊的人聽。一會要展示給大家聽。
孩子們開始了朗讀,各式各樣的,各種音調的。可能他們也很新奇,很興奮。讀的很暢快。尤其是坐在我手邊的小洋,他是上課很不喜歡聽講的那種。今天讀的很認真,很細致,聲音洪亮。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我沒有示意,一些孩子開始偷偷的看我,另一些孩子還在捧著書認認真真的聽。我想要示意停止,但想到佐藤教授書中說的等待,我熬住了。
等待是一種煎熬,其實她也是一種享受。原來給予學生時間是這么美好的一件事。可是,我做的并不完美,我的等待眼神讓孩子們停了下來。開始朗讀了,依然是小婧第一個站起來讀的,她讀的很柔美。我發動孩子們討論小婧的朗讀,小琦站起來了,小非站起來了。她們評論了柔美,評論了文字,有贊賞,有批評。屬于孩子自己的語言,我第一次發現我班上的孩子們不是他們說的那么悶。
提問環節開始了,小琦提出的“滿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一下子就凹現了中心問題。在我覺得很容易的問題,孩子們不會。討論開始了,我的“串聯”作用得到了啟動。當解決這個問題時,我想起來問坐在身邊的小俊,他是班里的邊緣兒童。他說他不會,我發動孩子們去給小俊解釋,七八個孩子踴躍發言,最終在小俊“懂了”的話語中結束了討論。孩子們的語言比我豐富,舉的例子更加容易讓小俊理解。他們用“小俊和小樂”的關系來形容“蒙漢”,用“王者榮耀”中的結束來形容“斜陽下的離別”。我倍感自得。調整座位花了些時間,下課了。我給孩子們布置了找尋書中“矛盾”語句的中心問題就愉快的結束了第一次課。
下午補差的時候,我跟孩子們提到“傾聽”、“記錄”和“幫助”。
晚間的總結
晚上,我繼續閱讀《教師的挑戰》,并結合網絡上佐藤學教授的一些主題帖反思今天的課堂。這里,不得不說郭建珍老師推送的“學習共同體課堂的理想追求”一文帶給我很多思考。郭老師的授課我沒有去現場,不過她給了我視頻,上班的緣故,只能斷斷續續的看,還未看完。我抱著品好酒的心態慢慢品嘗。我總結自己今天的課堂,尋求破解之道。我覺得自己今天的課堂缺乏中心問題,缺乏真實的誠實的“傾聽”,缺乏更為明確的感情紐帶、群組關系。帶著這些思考進入了夢鄉。
第二次授課
今天是兩節連在一起的語文課,早早的孩子們就拉好了桌子。我沒有一下子就進入討論環節,而是結合自己前一天晚上的閱讀給孩子們分組。我提議孩子們自由分組,建議他們考慮性別、性格、責任心、活躍度。孩子們的熱情異乎尋常。他們積極尋求自己的伙伴,小洋、小俊、小樂這三個“問題兒童”都有了組別,我留心觀看,都是性格好、樂助人的娃。我頗為自得。
有別于前一天的緊張,今天的我顯得游刃有余。因為昨晚的閱讀和總結。沒有進入正式的授課環節。孩子們討論組別、組名、規則就很自然的進入了討論。好似“學習共同體”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孩子們好似忘記了我的存在,熱心于制定自己的組規。我沒有失落,反有種旁觀的意趣。看著他們一個個討論,我不自覺離開了座位,走入他們身邊,傾聽他們的語言。小涵和小濤為了組名爭的很厲害,小涵執著于她所愛的“易烊千璽”,小濤強調創組的目的是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組內的另一人小玉滿臉笑容的傾聽著,最終她也支持小濤的建議。小涵沒有如以往說輸了那般沮喪,而是摸摸頭喃喃自語道:“也是的,學習嘛,螢火蟲也不錯。”一個個的組名迸發,一個個名詞展現。他們有了組織員、記錄員、發言人。從未發現他們這般的厲害,這般的細致。自然而然的正式授課開始,較之第一課時,發言的人多了,傾聽的人多了。本是我講一節課的內容,在浪費15分鐘分組的情況下依然順利完成了。
在我總結后宣布下一節作文課繼續授課時,孩子們發出了“作文課怎么互幫互助”的疑問。我告訴他們作文也是可以合作的,寫作可以看為一場資料的整理盛宴。
授課開始了,我們學的是《家鄉的特色產物》,文中舉的例子是“銀杏樹”。我讓孩子們細心看課本,他們很快指出了書上是從“生長周期、生長過程、作用和典故”幾方面介紹銀杏的。小勇說:“老師,我們可以組內風頭收集資料的,一人智短,我們皮匠組會第一個做好的。”他是個愛讀書的孩子,常以“智強”自認。我幸喜于他的發言,其他的孩子就如同黑夜中看到一盞燈一般,迅速找到了方向。他們自覺的開始了討論,我發現自己能做的就是向個外人一樣插入他們的組發言。討論一直持續到下課,鈴聲響后,他們意猶未盡的看著我。這是我有史以來上的最輕松的作文課,當然還沒有出效果。我給孩子們留下了250字以上的討論資料整理任務,他們紛紛表示字數過少,我只能笑而不語。
下班漫長的路程到家后,吃完晚飯,看到孩子們正在班級QQ群里面討論第17課《麋鹿》的中心提問,我放下了自己準備做的其他事情,提筆記下了這些文字。不管以后怎樣,這時的我們是想嘗試的,我告訴自己這樣的上課方式我要持續到他們離開這所學校,盡管心里忐忑與畢業考試。這時的我想說:“我想試試,不會有悔!”這是屬于我的“愿景”!
2017年11月16晚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