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 <br />
把人生從迷茫、追逐到功到事成表現的淋漓盡致,不愧是大師。 <br />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也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偏偏人生是那么的多彩,旅行是那么的多態。 <br />
關于旅行的意義什么之類的,很多大神已經講的入骨三分了,在這里我就不班門弄斧,我只想聊一聊旅行中的我們。 <br />
原諒我把他們分為以下六種境界(不爽的,以后江湖見還是朋友)。
第一境界:旅行就是放縱
有人說,旅行能讓他摘掉面具,在陌生的地方,不必遮掩,不必解釋,不必強顏歡笑,不必怕被他人唾棄,可以盡情的袒露心中的幽暗與萎靡。如果把這理解為對日常心靈的放空也未嘗不可,可偏偏有人喜歡用行動來證明: <br />
平時亂丟垃圾不是會給別人不好的印象嗎(在自己生活的領域,指不定哪天認識),那我就到別處丟,方正就待幾天; <br />平時隨地吐痰不是會遭人白眼嗎,那我就到別處去吐個痛快,反正一會就走,還能把我咋地; <br />
-平時不都得正規正矩的排隊嗎,完全不符合我追求“個性”的生活好嗎,到別處去插個隊去; <br />
平時在公眾場合不是不好意思大聲喧嘩嗎,到別去,我得讓更多的人聽到我的聲音;
…………
因為你的放縱,你所謂的掙脫掉面具,給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造成巨大負擔,如果你走出國門,就會看到用中文寫的“不要亂丟垃圾”、“不要隨地吐痰”……你“釋放”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天性”了,還有國人的臉。
第二境界:窮游走遍天下
這幾乎滿足了窮書生與有志青年的所有幻想,什么動不動就要流浪去遠方啊,一千玩西藏兩天玩全國啊,一言不合就來個搭車加逃票的。你自己愛冒險,追求個性我們誰也阻擋不了,關鍵是:你別誤導人家啊,你有沒有想過,在你滿足虛榮心炫耀各種冒險經歷的時候,有多少天真的孩子把你當榜樣?于是乎就出現了,搭車途中被強奸的單身女子;去墨脫逃票不走尋常路的結果失蹤的浙江驢友;大學生窮游中國掉入傳銷組織…… <br />
你有本事炫耀就應該有膽量說出實情,別只記得裝逼而忘了屈辱。你真以為舉個牌就能免費搭車?求個助告個苦就有免費沙發?不是說沒有好人,只是免費的午餐真不是那么好吃。不要為了夸耀自己奇特的旅行方式而不忠于自己的內心,如果你真的想分享,更多的是給那些還沒嘗試的朋友以忠告和建議,理性的分析自身的狀況,該鍛煉身體的鍛煉身體;該準備裝備的準備裝備;該學習自救知識的學習自救知識…… <br />旅行只是讓你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別把它搞得像一場大冒險,不顧家人的擔心和個人的安危,真的是一場不負責之旅。
第三境界:天真浪漫,說走就走。
有段時間文藝青年到處抒情,說什么人生至少有兩次沖動啊,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你聽的心潮澎湃,摸著撲通亂跳的心告訴自己:我還沒老!于是背著背包毅然決然的踏上旅程。 <br />
等到了,才一臉的懵逼:今晚住哪?哪里有實惠的美食?該往哪走?當地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一趟旅行下來,只剩下跟朋友抱怨旅途中的各種坑和委屈,你的詩與遠方毀于你的毫無準備。說走就走可不是旅行,而是離家出走。
第四境界:真的是隨便走走
可以一個人,也可以約上三五好友,在另一個地方做最舒服的自己,遵守規則,不耍流氓,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散心而已。回頭想想,這不過是旅行中的常態,竟然可以排到第四境界,是哪里出錯了嗎?你們可以自己排序,我只是覺得,在旅途中不給當地人造成困擾;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用心去體味別處的美……不失為一趟值得回味的旅途。
第五境界:追求“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所推崇的,也是我從《旅行的藝術》這本書所領悟的,原以為又是一本雞湯滿滿的“旅行”書,沒想到它卻讓我看到旅行的另一等級:展示了一種有關生命和環境廝磨得精神層面。 <br />
書中旅行的形式是多樣的,無關乎路線和經費。異地的不同總能給作者以思考,起飛的飛機,寧靜的云,行駛的列車,只屬于阿姆斯特丹的“指示牌”……被我們所忽略的正是作者所珍惜的。書中以各位名人為向導,讓我們在風景與文學藝術中慢慢咂摸體味。
旅行是什么,沒有誰能給你正確的答案,你可以像愛德華·霍珀那樣享受旅途之寂寞;像福拜樓那樣經歷坎坷,懷著對東方無比強烈的向往;像亞力上大·馮·洪堡那樣懷著對科學探究的好奇心,探險南美洲;也可以像德·梅伊斯特,來個“臥室之旅”……這些在無水的游泳池里盡情泅泳的人,提醒我們,在動身之前,先關注一下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 <br />
就像書中說的:“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他的房間。”愿你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旅行”。
第六境界:侶行
在一趟旅行中,我們討論最多的是“得到什么”,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卻忘了能給予什么,如果一個地方因為我們的到來有那么一點點改變的話,那豈不是一件幸事?前段時間很火的節目《侶行》(可惜停播了),那些馳騁沙漠,戰場的畫面讓人看起來很帶感,但是真正感動我的是第三季他們夫妻臉為重現巴米揚大佛所做的努力,讓阿富汗這個戰亂不斷的國家因為他們的到來重建信仰,這難道不是旅行最好的方式?也許我們做不了如此壯舉,但小的改變還是可以的,曾看過那種到非洲某地給當地小朋友買冰棍的視頻,雖說很少,但卻很溫暖。你即收獲了風景又收到了當地最甜美的微笑,這應該是旅行最美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