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金錢心理學》第8章到第11章,邊讀邊感嘆,作為普通打工人,我們真的要好好存錢。
1.存錢并不需要一個特別的理由
很多人之所以存錢,都是因為有一個具體的目標。
比如,還車貸房貸,贍養老人,想要提早退休,或者為以后退休存夠退休金等。
但是《金錢心理學》這本書卻說,存錢并不需要一個特別的理由。
里面有一段這樣的話:
“當你不是為了購買特定目標而存錢時,你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你有底氣一直持幣等待,也可以隨時將這筆錢投入使用。
你的存款會讓你擁有充足的考慮時間,讓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隨時改變方向。”
這句話讓我想起報寫作班而結識的一位導師。
她是自媒體寫作者。很多年前,一邊上班一邊寫文,寫出了很多爆款文,也出了書。
那時候,網絡上開始流行“辭職做自由職業者”的風潮。
我這位導師也很想辭職,但是又害怕其中的不穩定因素。
后來她想通了,既然不好選擇,那就繼續過現在的生活吧,把錢包賺得鼓鼓的,到時候說不定就有答案了。
兩年后,我的這個導師買了房子,還存下了幾十萬。她終于辭了職,專心做自媒體了。
回頭看,我終于理解了書里的話,有了一定存款,你才有更多選擇,選擇A或者B都可以,選錯了大不了重新再選。
2.財富是你看不見的那些東西
作者在2005年在洛杉磯做泊車員時,認識一位叫羅杰的富豪,這個人和作者年齡相信,進出車場總是開著一輛保時捷。
在外人看來,這個家伙肯定很有錢,我們總是通過外表對一個人做出整體評價。
直到有一天,羅杰開著一輛破舊的本田出現,引起了作者的好奇。
“你的保時捷呢?”作者問。
因為還不起車貸,他的保時捷被收回了。
所以,開豪車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富人。
作者說,
“財富是由你沒有去購買的豪車、鉆石、手表、服裝和沒有升級到的頭等艙座位體現的。
財富是由未被轉化為實物的金融資產體現的”。
原來,那些看得見的財富,并不都是真正的富有。多少人,只是表面光鮮亮麗,背后卻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背負巨大的壓力。
我有一個親戚,四十多歲突然想買別墅,掏空家里所有積蓄付了首付,買了郊區的別墅。
現在房貸每個月一萬,夫妻倆工資不夠付,又請父母幫忙一起還,最近聽說他還想把唯一的車子賣了減輕負擔。
在別人眼里,他可是住著百萬別墅的“有錢人”呀!
投資家比爾?曼寫過,“讓自己感到富有的最佳方式,莫過于把大筆錢花在那些真正美好的東西上”。
在他的這句話后面,我還想加一句,還有那些真正值得投資,讓你升值的事物上。
我辦公室有一個小領導,每天穿衣打扮都很樸素,完全沒人覺得她是有錢人。
直到她退休,別人聊起她,我才知道她一直有存錢的習慣,而且很早就拿著存款在其他城市布局買房,股市里長期放著100多萬。
存錢吧,真正的有錢人確實不僅僅是只穿戴香奈兒的那一族。
3.存錢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獲得時間自由
聽過一個段子,說中年人是最不敢辭職的,你可以指著他的鼻子狠狠的罵他!
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車貸房貸。
作者在這里說,存錢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一起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而且可以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又漲見識了。
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其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為什么我們會在工作很累、壓力很大的時候,有強烈的購物欲?
這種狀態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而購物仿佛可以讓我們找回一點控制的感覺。
但這只是錯覺。
因為付完賬單后,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努力工作,這將失去更多對生活的掌控感。
而存錢,可以給我們不一樣的感覺。
我們大可辭掉不喜歡,壓力大的工作,找一個事少錢少離家近,而幸福指數卻更高的工作(工作狂除外)。
所以,趁著我們還有奮斗的資本,好好地,努力地給自己存上一筆錢。
可以大聲告訴自己,去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談什么理想和志向,按自己的意愿,有更多的自由過一生才算圓滿。
這些不是一件華麗的衣服,一個奢侈品能夠幫你實現的。
而是你銀行卡里日積月累的數字,以及你一次次抵制外在物欲可以幫你達成的!
時間自由是財富帶給我們的最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