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李笑來老師的文章和專欄,正在嘗試把英語用起來,于是我就翻開了這本著名的、很可愛,還有點萌萌噠的《小王子》中英法文版。
一字一句第看完了《小王子》。讀完以后,心疼難耐,因為小王子最終還是消失了,離開了,雖然是個可預見的結局,但是心里有點空落落的感覺。沒有真正放不下的東西,就像小王子說的:“這個軀體對于我來說太重了。”
掩卷細思,細細地回憶起小王子旅途上遇到的人和事:孤獨又自省的國王、樂此不疲的虛榮者、惡性循環的酒鬼、偏執盲目的商人、固守敬業的點燈人、光說不練的地理學家以及迷失撒哈拉的飛機師。不禁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01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
小王子遇到了偏執盲目的商人,商人不斷地計算著他擁有的星星,把星星變成了他的所有物。他覺得有了星星,他就變得很富有,還可以買更多的星星。之后他就可以對星星進行統籌管理,即使星星摘不下來,他依然可以把星星數用紙記錄下來,鎖在抽屜或者存在銀行中。這樣商人就覺得很滿足,因為他有很多的星星。
而小王子則擁有一個小星球、一朵玫瑰花、三座火山。他每天給星球除草、給火山疏通、給玫瑰花澆水。小王子覺得愜意又滿足。“如果我有一條絲巾,我會把它戴在脖子上隨身攜帶”。這是小王子最真實的想法。
同樣是擁有,同樣感到滿足,兩者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想法和做法。區別在于:如果你是物件的主人,你應該對物品有存在的意義。即,我們能夠打理、管理的物品,對于我們才是有意義的。同樣的,對于物品來說,這樣的主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如果只是習慣性地囤積、擁有,以至于很多物品管理不善,閑置蒙塵,過期丟棄,不能很好地利用和掌控這些物品。或者只是像藝術品一樣放起來欣賞,或者存在銀行里,成為存折上的數字,那真的不算是擁有,充其量只是一堆符號或者數字。對外不能很好地發揮物品本來的作用,對內不能很好的延展和豐富我們的生命。
不斷地追求和擁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只是我們追求富足的表象而已。也別笑話那個偏執的商人:“真蠢,擁有這么多星星根本就沒有用?”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那個商人,偏執而愚蠢,卻不自知。
02欲望溝壑難填
大人們總是玩自欺欺人的游戲。相對于孩子來說,大人們擁有的比孩子多太多了,可現實卻是大人們遠遠沒有小孩子幸福。你可能會說:“這怎么能比?小孩子可以依靠父母,我只能依靠自己。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們有太多的壓力了。”
這真的只是是否獨立的問題嗎?真的是生活、工作壓力的問題嗎?即使小孩子只有幾輛玩具小汽車,他依然可以無比寶貝地珍惜他們,重視他們。即便是連像樣的玩具都沒有,幾塊漂亮的石頭,一樣可以是無價之寶。
我們成年人的欲望太大了,擁有的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掌控之中。不必說,衣柜里肯定有兩季都沒有穿過的衣服、書架上有買回來還沒有翻開過的書、壁櫥里有完全超過日常使用量的衛生紙、牙刷等,冰箱里有臨近過期的果汁和切開一半,還沒有來得及用完干癟的檸檬片……不用四處張望,這是我,也是你。這些現象都很普遍,也不是很極端的情況,但是我知道,我并不孤獨。
我們對于物品、財富,及至于無形的名譽、權力、地位等等,最常用的是“擁有”、“追求”、而不是“使用”、“運用”甚至是“管理”、“享受”。我們擁有遠超于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我們追求更多數量的物質,更多的金錢、更大的權力、更高的地位……來填充我們欲望的溝壑。即使沒有用,或者現在暫時用不到,但是只要數量上來了,我擁有了,我會油然而生一種滿足感。
寧愿只是閑置地放在那里,或者暫時對于我來說根本不能發揮作用,只要靜靜地看著我所擁有的東西,不管是數字還是真實的物品,不管是有形的物質還是無形的權力、地位,我也覺得很滿足。
“究竟多少東西才能讓我覺得幸福呢?”我問自己。
“我也不知道,我想要很多東西。”
“那你有一個標準嗎?多于多少,或者少于多少?”
“不清楚,至少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沒有的,嗯……我至少也應該要有一點。”
這是很多人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吧。永遠不是我要什么,或者我擁有什么就能幸福,而是我比誰擁有更多就好了。我們永遠活在比較之中,而且擁有的東西越多越好,從來就不帶思考擁有這些物品我能否管理,擁有這些物品對于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所以產生了很多囤積控、收集癖。
對權力、地位的崇拜等更是令人迷醉,就像巫婆的鏡子一樣,只要一眼便沉溺其中,忘乎所以。對身邊各種信息都甘之如飴,唯恐漏掉一絲半縷,從此便失去了談資和話語權。對一切的知識都廣泛涉獵,不加篩選地先復制粘貼,保存下來,存在硬盤,丟到云端,唯恐下次這些資源就消失了,找不到了。卻不知道這些不加選擇的材料就真的永遠地被放在“云端”了。
這些一切的欲望和追求,襯托出的是內心的幸福感、滿足感、虛榮心等不到滿足,不安全感遍地存在,無處安放。
而我,就是那個執著而又偏執、盲目的商人。不僅是物質上如此,精神上也是。
03真正的富足和安定只能內求
對于物質和信息、資源、權力、地位的不懈追求,很大原因是由于我們內心的空虛,以及不安。所以就要用物質來構建一個虛幻的世界,打造一只堅硬的盔甲來保護自己。以為得到了這些物質、權力、地位就能贏得別人尊重,收獲別人一瞬間艷羨的目光就等于自己成功了。
看到別人一點點的進步,就開始恐懼,恐懼跟不上旁人的腳步,恐懼被時代的洪流沖到沙灘上,最終跟別人的差距拉得不是一星半點的大。于是,便對所有的信息和熱點都不放過,甚至對八卦熱點了如指掌,成為百事通、萬金油。在溝通交流中不至于因為缺乏了解,或者對話題不熟悉、不了解而尷尬,沉默,插不上話。甚至用自己存儲下來的話題、談資去引領談話的風向,造成了自己比別人了解得更多的假象,假裝自己還是走在前面的領跑者。
更有甚者,因為對現實的巨大競爭和生存壓力的深深恐懼,把這種不安和焦慮轉移到孩子和家人身上,不顧一切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報讀興趣班,擠破頭進入名校等……攫取身邊一切的資源投入到自己孩子身上,彷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成功的人,自己作為家長,也就成功了一樣。
我想這些不安全感、空虛感、焦慮感來自于對自己的不自信。默認了自己不僅管理不了自己身邊的物品,也管理不好自己生活,管理不好自己的人生。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理論,即幸福等于效用(需求)除以欲望。
幸福感=效用/欲望。
效用是指從消費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者滿足。在這個資源有限,分配相對不均的現實面前,我們能夠消費的物品是有限的。我們想要追求更大的幸福就需要從欲望上去控制。分母越小,欲望越小,對于物品的滿足感越高,幸福感就越高。
同時對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加以管理、使用,把自己不需要的,不心動的物品進行清理,只留下必須的物品,還自我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和心情,以感恩之心去對待身邊的物品和人,則收獲到的滿足感又會大一些。這與最近流行的“斷舍離”的精神相符合。
缺乏目標管理:一個人想擁有很多錢,但是卻不知道“很多錢”究竟是多少錢。有了很多錢以后究竟可以做什么,實現什么愿望。就像那個偏執盲目的商人一樣,只想擁有很多的星星,有了很多星星以后可以買更多的星星。
試想一下,如果你到超市里跟售貨員說:“請給我很多好東西。”售貨員一定會一頭霧水。但是如果你說:“我想要一箱牛奶、兩斤蘋果、三條活魚……”售貨員肯定可以很快地給你,還可能根據當天的特價給你推薦更好的產品組合,讓你有更大的收獲。
同樣在精神上,我們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信,把注意力浪費在一些無用的事情上。不能持續地進行自我的管理和進步,缺乏目標管理,也缺乏正反饋。年初的時候訂立的目標:我今年要減肥,我今年要把字練好,我今年要看好多的書……卻不知道“好多”究竟是多少,看不到遠期的收獲,就只會把近在眼前的美食、連續劇、八卦占據你的大腦,把你的注意力當成消遣品。在不斷地浪費時間和精力中,消磨了自己斗志。最終和別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又不敢去承認,只能不斷追求身外之物,如此惡性循環。
李笑來老師說:“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專注于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心中有理想,追求內心的滿足和收獲,那即便是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會不改其樂,何須太多的身外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