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蜂窩還是螞蜂窩的時候
也曾“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2006年,對于馬蜂窩來說,是一個意外懷孕的日子。
這一年,當時還供職于新浪的陳罡和供職于搜狐的呂剛,因為旅游愛好者這一共同標簽,走到了一起,他們利用業務時間做了件自己喜歡的事。
一只螞蟻、一只蜜蜂,結合為"螞蜂窩",倡導旅行中的團結互助精神,以游記的形式,分享旅行路書、攻略、經歷等。所以,今天人們習慣談到的“馬蜂窩”,其真名應該叫“螞蜂窩”。
直到2010年,“螞蜂窩”開啟了公司化運作。近10年時間,它成長為目前國內最大的旅行出游服務平臺。截至目前,螞蜂窩已積累1.3億用戶,其中80%的用戶來自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1億,點評數量達1600萬條,螞蜂窩的用戶主要通過口碑獲得。(本段來自百度百科)
曾經有那么一個閃念。如果螞蜂窩依然是螞蜂窩,能不能降低這次數據造假事件的發生概率?
怎么理解我這一無厘頭的想法呢?
當螞蜂窩還是螞蜂窩的時候,創業時那份小小的、昆蟲的心,依然存在,它或許會拽住他們,當他們快要被金錢俘虜的時候,想想當初的創業初心,告訴自己,造假的數據是資本需要的,真是的用戶點評是內心需要的。或許,有那個“蟲”旁,螞蜂窩還能再在我們這些旅行愛好者的心中,再存活得真實久遠一點。
可是,如今,千萬量級的數據造假被曝光。人們看熱鬧不嫌事大,還要火上澆油說,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仿佛聞到了行業崩潰的血腥味道。
螞蜂窩的生死48小時
估值175億將縮水多少?20億!
數據造假事件從發酵到爆發,僅僅只有24小時。10月20日,自媒體“小聲比比”發布《獨家|估值175億的旅游獨角獸,是一座僵尸和水軍構成的鬼城?》,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刷屏。文章根據一個三人數據團隊“乎睿數據”給出的分析報告,列出了馬蜂窩在用戶評論、游記等數據上存在抄襲問題。
之后,“小聲比比”又發布了《馬蜂窩開始毀滅證據了,但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馬蜂窩的》,3天3篇文,就這樣將螞蜂窩捧上了熱搜、排行榜熱詞……雖然此刻的螞蜂窩,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美男子。
其實在自媒體圈“小聲比比”這樣的號,很容易受人鄙視。他們號稱“網絡暴力發源地”,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奇葩說》辯論的鍵盤俠,有什么區別,一群躲在鍵盤和屏幕背后,小聲比比地怯懦的網絡黑暗份子。
通常,他們也會用毀謗、造謠、斷章取義甚至是逮人咬人的方式,攻擊你或者他。反正始料不及。你不用想,這次為什么是我?或許是長得帥,又或許是發展得好,還有一種極大的可能,或許沒有理由!
可是這次,“小聲比比”贏了。他們用的是數據說話,腰桿足夠硬,回應的聲響都大了三分。
回過頭來看矗立在寒潮中的螞蜂窩。24時,螞蜂窩作為一家科技支撐力尚存的網絡公司,回應不算慢了。他們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幾個動作——刪帖、聲明、起訴!
可是,螞蜂窩依然沒有挽回形象。更有好事者,還將螞蜂窩CEO陳罡在2014年4月發的一條長微博《我也談談酒店的“正面評價”》也刨了出來,內容大概是點名指責去哪兒網花錢雇人撰寫正面評論,500塊錢一條……
也就是說,螞蜂窩不僅垮了,伴隨它垮掉的還有陳罡的人設。什么人設?靠譜、有愛?。?/p>
因為數據造假,螞蜂窩在24小時就淪為輿論場的負面主角。更可怕的還不是蕓蕓眾生的唾沫,更可怕的是螞蜂窩作為一家以數據估值的企業,數據存在如此巨大的有效價值造假,對螞蜂窩可謂致命的一擊。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互聯網專家劉興亮認為,若抄襲、造假的質疑被坐實,馬蜂窩一直以來強調的用戶PGC神話將被打破,粗略估算其估值或將降到20多億元,不再是獨角獸。
一次失敗的危機公關
螞蜂窩的公關團隊不是好辯手
整個事件梳理下來,螞蜂窩交出的輿情應對答卷只能算勉強及格。目前,比較常規的輿情處置模式基本都是:聲明、起訴、狡辯……然后將一切交給時間,過程中避免發生次生輿情。利用公眾關注時間、記憶時間有限,凈化負面。
然鵝,這些,螞蜂窩的團隊都做到了。可是,效果依然不算理想。細究原因,如下:一是螞蜂窩受到的攻擊是技術層面,公眾的不了解加大了猜測誤讀的空間;二是螞蜂窩做出的聲明,數據堆砌,共情不足,不利于肅清誤解。
我想,螞蜂窩的公關團隊,都不是好辯手。辯手擅長什么?偷換概念!
在這一事件中,螞蜂窩有很多值得偷換的概念,可是他們都沒有及時抓住。卻非要在公眾本來就模糊的領域,試圖講明白道理。反而在公眾心中做實了——掩蓋事實(刪帖)--狡辯(發表聲明)--拒不認錯還要倒打一耙(起訴)的完整邏輯。
其實,仗應該這樣打;馬蜂窩的團隊請看看奇葩說
首先,要肯定的是,從流程操作來說,螞蜂窩做的工作,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在中間缺少了幾個重要的環節。
第一步:尋找漏洞、組織回擊
針對對方的指責,表明立場,并且抓住漏洞給予有力回應。
此次發現馬蜂窩點評數據造假的是乎睿數據團隊。他們稱:馬蜂窩平臺上2100萬條點評數據中,有7454個抄襲賬號,這些抄襲賬號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占馬蜂窩平臺全部點評數量的85%。
乎睿數據還給出了如下證據:
1,部分賬號的點評內容中,時間地點自相矛盾。
2,語句不通,疑似直接調用翻譯結果,并在內容中出現”簡明英漢詞典“字樣。
3,抓取到有特殊標記的反爬取內容。(反爬取內容:搜索引擎會自行分析某些內容是虛假的,因而會拒絕爬取。)
發布聲明就要基于這些關鍵點的基礎上,一一擊破。
漏洞:
1、抄襲、搬運其他平臺的點評,就是虛假的嗎?用戶在其他平臺上的點評也可能是真實有效的,具有參考價值,而非無效價值(將矛盾的從自己身上引向行業,從而擴大發聲面,稀釋負面輿論)
2、為爬取數據尋找行業、專家支撐并不難(網絡安全從業者司馬子羽:爬取數據在互聯網行業是人盡皆知的潛規則,也是互聯網平臺慣用的方法。)
3、既然是互聯網慣用方法,為何單單CUE螞蜂窩?背后的故事可以八一下……甚至可以以學術交流的態度,坦誠請求對方,對各平臺進行一次大檢查??凑l認慫
第二步:發表聲明(內容至關重要)
概念的偷換要基于科學的前提。螞蜂窩的聲明中偷換了一則概念,即數據的占比。他們是這樣說的:螞蜂窩的UGC內容數據中,點評占比僅為2.91%??墒?,人家指責的是你的評論占比數據作假的比例高達85%???這個概念偷換得就不夠漂亮。
在這里,刺眼的字眼是“作假”,于是,也只能從“作假”這個詞上尋找突破口。
之后,螞蜂窩在做了一堆公眾也不太看得懂的數據聲明后,緊跟著談起了情懷。你確定前面的那番說辭打動了觀眾?如果不確定,這個時候急著談情懷,就像是跳梁小丑。極不可取!
第三步:向對手學習 有組織有計劃地回應
是的,我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螞蜂窩的!
同樣,是的,我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保護螞蜂窩的!
輿情應對的妙就在于,往往對方先出招。往往高手過招,有個慣例:誰先出招就輸了!對方走第一步棋,基本就能摸到后面的二三四,這是一個輿情應對從業者的基本素養。
看看事件,對方丟出作假事件的話頭,螞蜂窩立即刪了假貼并發表聲明;對方立即抓住螞蜂窩刪帖的話頭再次抨擊,螞蜂窩起訴了對方;對方以此為由頭,再次敲擊了一重拳……
螞蜂窩輸就輸在了內容組織上。在危機公關中,組織和計劃要分兩頭抓:一是內部梳理;二是公眾回應。
螞蜂窩應該怎么做呢?首先關系用戶痛點的業務梳理抓好,并且越做越好,讓市場為你撐腰,用戶離不開你,又有什么辦法呢?其次,內部擬定此次事件處置的程序和內容,并且在做出動作前先發布信息,占領輿論主陣地。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刪帖,這是很LOW的行為。但是可以用正面輿論稀釋負面。
第四步、學會冷處理
輿情應對,難就難在對度的把握。不能不說,也不能說多。一般而言,公眾對一起事件的關注度通常在5——10天,隨著信息的密集度,關注時間越來越短。因此,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密集應對很關鍵,然而在經過輿情監測后,及時判斷并迅速冷處理,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