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寫過一篇小文—《獨處是孤獨還上是幸福》,表達了獨處是一種幸福的觀點,昨天聽了樊登和著名關(guān)系心理學家胡慎之對談《恰如其分的孤獨》這本書,感覺大“家”就是大“家”,把“孤獨”講透了;把人際關(guān)系里真實的“內(nèi)在自我”是什么講明白了;把人際關(guān)系背后的邏輯分析透了,聽后受益匪淺。
胡老師說,“恰如其分”就是“一切剛剛好”。一群朋友一起吃飯,你正好進去,大家也剛好到達,那種感覺就是“剛剛好”;睡覺睡到自然醒,那一刻也是“剛剛好”。
當孤獨這件事做到了剛剛好,也就達到了“恰到好處”。
“不剛剛好的孤獨”,我們都感受過,比如認識很多人,但還是感到很孤獨。
胡老師說,“認識很多人”或者“我們被很多人認識”,其實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夠跟我們真正同頻,TA說出的每句話都能撞擊到我們心靈,形成共鳴,或者說TA能夠用心傾聽你的訴說。
我們認識很多人,并不代表著與很多人有親密的連接,更多的是出于社交需求。你去參加一個聚會,雖然那里有很多熟人,但是他們與你自己的心情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這一刻你會感覺很孤獨。越是喧囂的場合,融不進去的感覺有時越強烈。
胡老師把孤獨分成自我封閉性孤獨、被動孤獨和主動孤獨。
自我封閉性孤獨就是一個人認為這個世界上除我之外沒有任何人,是一種極致的自戀狀態(tài)。也就是說,我與任何人都沒有任何連接,我對別人都不感興趣,是一種自戀的極致。這種極致的自戀倒不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或者有些人覺得自己命運最悲慘。
自戀不等于自大,并不把自己想象得特別美好,這類人常常有著自我封閉的孤獨,外界任何的信息與我都是沒有交互的。
被動孤獨就是感覺到自己被邊緣化,感覺自己被所有的人排斥,覺得沒有人喜歡自己。想要加入進去,但融不進去。跟自我封閉性孤獨不同,自我封閉性孤獨根本不想加入,而被動孤獨者是想要加入,但是融入不進去。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自己。比如你走進一場聚會,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在不自覺地整理自己的衣服或者假裝看手機,一直在關(guān)注自己,假如別人跟你打個招呼,你可能會覺得別人在同情你、可憐你、嘲笑你。
在這個過程中,你總是在揣測所有人對你的看法,別人是如何看待你的。那個過程,你會感到很孤獨,而且還沒法跟他人說。
主動孤獨是屬于自己的獨處,主動平衡自己的感覺,花一點時間讓自己可以獨處平靜、主動放空。就像梭羅選擇去瓦爾登湖邊住兩年,都是比較健康的孤獨,選擇“與自己待在一起”,選擇“恰如其分”的孤獨,真正能夠和自己的內(nèi)心待在一起,似乎在別人看來你是一個孤獨的存在,但對于你自己來講,這是一種封印內(nèi)心的感覺,這是成熟的一種象征。
就像現(xiàn)在在家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她每天都在照顧自己的孩子,她最好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愛好,比如可以獨自聽五分鐘音樂,或者當孩子在身邊時,可以跟孩子說“孩子,你去做自己的作業(yè)”或者說“你玩一會兒,媽媽想一個人待會兒”。這里的“待會兒”不是覺得很痛苦,必須回避一下孩子,而是“我覺得這是我的權(quán)利,這是我關(guān)照自己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哪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與我深度地連接,但我還是希望能跟自己待一會兒”的那種感覺。
有一種付出型人格的人,很可悲,他沒有自己的主動孤獨時間,他就是圍著他人轉(zhuǎn),到最后往往責問并異常傷心—“為什么我犧牲這么多,依然不被認同”,很扎心的一句話,他總是想融入對方,但最后往往會遍體鱗傷。
有很多媽媽就經(jīng)常會把自己的業(yè)余時間、愛好全都犧牲了,去照顧孩子。但是有可能你所認為的犧牲,在孩子看來反而是一種壓力。
有一個小朋友,不喜歡吃飯,奶奶讓他騎在他心愛的小木馬上,搖一下,奶奶給他塞一勺飯,搖一下,再塞一勺飯。奶奶花了很多的時間喂飯,但他非常不喜歡吃飯,一直在抗拒,一頓飯下來,奶奶在完成“一碗飯”的任務,他在痛苦地接受一勺一勺的飯。每每回憶起來,不是美好,而是痛苦的回憶。
所以,作為家長,有時候我們犧牲自己,其實就是“自我感動”的行為藝術(shù),只是為了感動自己。家長每天花那么長時間陪孩子做作業(yè),也是這個道理,媽媽跟孩子說:“你看,媽媽犧牲了工作,犧牲了所有的東西。”實際上,媽媽說的是實話嗎?如果不陪孩子,你在工作,你真的享受嗎?或者說,你在社交,你是享受的嗎?其實,即使不跟孩子待在一起,你可能也是很虛空的。
看似自我犧牲,實際是自戀者的游戲,這種人最愛說的話就是:“你看我對你付出了這么多”“我對這個家庭付出了這么多,我都是為了誰啊?”他不承認自己也從中獲益了。
人人身邊都會發(fā)生的例子:孩子跟爸爸在家里沙發(fā)上看電視,媽媽很勤快,喜歡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打掃。他們坐在沙發(fā)上,她就來沙發(fā)旁邊打掃;他們站起來走到餐廳,她就過來打掃餐廳,就是讓他們提起腳趕緊離開,并且弄得聲音叮當響,好像在發(fā)泄不滿,你讓她歇會兒,她會說:“歇會兒?歇會兒黃花菜都涼了,家里活誰干,歇會兒還不都給我留著呢?”
媽媽愛干凈,愛打掃,但還覺得受屈,孩子和爸爸覺得家里已經(jīng)很干凈了,不用天天打掃。另一個關(guān)鍵,就是不知道去夸一夸媽媽的行為,肯定一下她的辛苦。孩子和爸爸都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希望自己的貢獻能被他們肯定,她沒有自己對自己所做事情的欣賞和享受,沒辦法。但同時,在家里,親人之間往往不去肯定他人的貢獻,而是“否定”或是“熟視無睹”他人的貢獻,也是個問題。
好多家庭的孩子,會被家長否定他們的貢獻。家長認為:一個孩子,你只要學習就可以了,家里的事什么都不用管,家里哪怕再窮也跟你無關(guān),家里的任何事情都不要染指。孩子被剝奪的結(jié)果是,他會覺得“我是個廢物”,如果學習還不好的話,就會覺得自己是廢物中的廢物、廢物中的戰(zhàn)斗機。對于父母來講,父母會覺得在犧牲自己,成全自己的孩子,認為“你看我們多寵愛他,我們很愛這個孩子,什么都不用他做”。但是我們作家長的要知道,這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人為的環(huán)境”,它與真實的社會格格不入。
所以這種自我感動有時候挺可怕的,自我感動如果變成病態(tài)的話是很嚇人的。自我感動要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成全自己,這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