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腦|小齡寶寶如何批評?
Dr. 魏,您好,我家寶寶現在15個月,很喜歡咬人,每次她咬人,我都會很嚴肅地告訴她:不可以咬人,你咬了別人,你和被咬的那個人都會很痛的。因為她還不會說話,所以不知道該教她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想請教Dr.魏,一是我的批評方法是否就是您所說的成長型批評,二是對于還不會語言表達的孩子,該教她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呢?
Dr. 魏
很多寶寶都會有咬人行為,憑白無故被寶寶咬出一排牙印,肯定是又痛又氣。首先這位媽媽能壓抑住自己的情緒,不是單純告訴孩子不可以做什么,而是跟孩子解釋這背后的原因“你和被咬的那個人都會很痛的”,能理智地跟寶寶講道理,這種批評方式很好,能幫孩子內化道理和規則,有助于他們成長。
不過這時候小齡寶寶的理智腦還沒發育成熟,這時候講道理他們不一定能理解,也就回到你的第二個問題,對還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孩子,該如何引導小齡寶寶表達他們的消極情緒?
具體問題我們來具體分析,以寶寶咬人為例,首先要了解寶寶為什么愛咬人。這個年齡寶寶的很多問題是生理原因帶來的。寶寶咬人可能是要長牙了,不舒服想磨牙。你可以定期找牙醫檢查,如果確定是這個原因,就可以買些奶嘴、牙膠讓她咬,緩解她的不適感。
還有一種可能是寶寶養成了亂咬的壞習慣。寶寶一開始是用嘴來探索世界的,咬就是很重要的感知世界的一個方式,她很可能下意識地延續了這個行為。又或者寶寶一開始咬人的時候,家人不在意,沒有及時阻止,縱容了這種行為,這都有可能養成咬人的壞習慣。
這種情況需要家長用行動來糾正,需要你加倍細心。一觀察到寶寶要有咬人行為了,就提前阻止,比如撇開她的頭讓她接觸不到。而且每一次寶寶有這樣的行為,你都要溫和堅定地及時向她表明,不可以咬人。如果她還聽不懂,你可以讓她看看你手上的牙印,作出很痛的表情,讓她深切地知道她弄痛你了,這就是用行動在跟她講原則,講道理,讓她清楚人際關系的底限。
情緒腦|批評過激,“打”了孩子怎么辦?
小孩還經常說,“我一點都不喜歡爸爸媽媽,因為每次我不聽話的時候,你們就要打我。”其實我們只是打過她一次,她就記得了,現在就經常這樣說,我都擔心,她會不會現在聽我們的話,就是怕我們打她,怎么辦呢?
Dr. 魏
首先,孩子說“不喜歡爸爸媽媽”,你聽了肯定五味雜陳,養育孩子的時候肯定會有沖突,失手打了孩子,卻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傷害,你自己更不好受。我把這個問題放出來,就是想告訴所有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體罰,一次也不要。
一般家長認為,打一下孩子屁股最起碼能讓孩子立即聽話,其實是看上去孩子聽話了,那也只是孩子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讓他暫時順從了,不能真的讓孩子“長記性”。有的家長覺得事后彌補就可以了,但是孩子受到傷害的地方,不只是屁股。
研究表明,父母的體罰跟孩子今后的攻擊行為、犯罪行為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有關。所以,體罰孩子是一件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事。批評孩子的時候,不管是體罰,還是其他的懲罰方法,都不應該用。
回到你的問題,孩子現在產生一種認知,認為“每次不聽話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要打”。你們的任務就是跟寶寶溝通,幫助寶寶扭轉她的這種認知。還是可以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錯在哪里。孩子現在覺得打孩子的爸爸媽媽是不講道理的,那么跟孩子的溝通中,就要特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講道理的。
你可以正式跟孩子聊一次天,跟孩子道歉說你知道到打孩子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會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這些地方都值得改正,以后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互相指正對方的錯誤,一起成長。
情緒腦|面對批評不配合怎么辦?
Dr. 魏,早上好!今天這篇分享來得太及時了。因為今天早上我才控制不住打了孩子,心里也好疼。我家寶寶三歲半,2歲半開始上早教,可是最近每天早上都磨磨唧唧不刷牙不洗臉,叫他也根本不理會,我沒忍住對他進行了人身攻擊。求教一下: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方式應該怎么去批判和鼓勵呢?
Dr. 魏
首先強調三遍,不要體罰孩子,不要體罰孩子,不要體罰孩子。回到問題來,叫了孩子他不回應,看上去是你的紀律策略出了問題。我說不要體罰孩子,實際上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任何懲罰方法都是沒必要的。錯了的事情已經過去,懲罰孩子做過的錯事已經沒有意義了。應該把孩子犯的每次錯誤,都變成教他們遵守紀律的機會。
如果你叫他,他不聽,做事拖拖拉拉,機會來了,你可以這么想,這就是你的一個教學任務,你要教你的孩子聽從你的指示,做這件事情。
還是要一步步拆解任務。首先鄭重地跟孩子解釋,“當我叫你的名字的時候代表這件事情很重要。”當下次你叫他,他回應了的時候,也記得給他一點獎勵。等孩子習慣了回應你,就再進一步明確地告訴他,以后每當你有什么要求的時候,他都需要過來找你。
每次孩子真的過來找你了,不要忘記細致地贊美他,“我叫你你就過來了,表現得真棒!”這樣他就有更多動機來遵循你的指示。在這個時代,“獎勵和贊美”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是一個條件訓練的過程,一步步教導孩子回應你的指示。
運動腦|精細運動,家長怎樣更好地引導?
老師,你好!我有一個兩歲半的兒子。現在我們也開始有意識地去引導寶寶自己穿衣,穿鞋子,還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務。穿鞋子,他是會的,但是每次叫他穿鞋子的時候,他都會情緒激動地說不會,很難,不愿意去做。每次我都會耐心地坐在他旁邊,先調整他的情緒,再慢慢引導他自己穿鞋子。老師,有時候教他一些新技能的時候,他很容易就表示他不懂,會產生厭倦情緒。我應該怎樣更好地去引導他?
Dr. 魏
還是聯系上面的答案,獎勵和鼓勵是關鍵。想要幫助孩子鍛煉這個能力,你可以盡可能多地給孩子創造一個讓他“成功”穿上鞋的機會。
小娃娃需要學習的一些精細運動如果太復雜,比如學穿鞋子老是學不會只會讓他們受挫流淚。這種時候你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更加可控的,不太有挑戰性的游戲來幫助孩子。比如,如果孩子給自己穿鞋是很難的,但是給家里的玩具熊套上雨靴,穿上襪子,或者就是玩一玩繩子,這都是他可以做到的,那就先從這一步入手,多讓孩子做這種練習,一步一步建立孩子的信心。
孩子不會立刻就學會一切,但是如果你愿意花時間在旁邊鼓勵、支持,給他大量鍛煉的時間,他以后就能讓你驚嘆不已。如果孩子在慢慢學系鞋帶,系紐扣,學著拿湯匙,先不要著急,退后一步讓孩子嘗試這些簡單的任務。這些小的活動能夠為孩子發展更好的精細運動提供基石。
運動腦|玩精細運動,如何避免“臟”的問題
我兒子現在一歲半,特別喜歡玩把東西放進一個容器,再拿出來。比如他會把所有他能拿到的東西都放進家里的滾筒洗衣機,然后再把門關上,還有他也會把小臉盆放進大臉盆里面。
拼圖也是很能鍛煉手的精細動作的。有手柄的比較適合1歲半的寶寶,容易抓握,然后是三四片嵌入式的拼圖。難一點的就是增加片數。嘗試讓他拿蠟筆畫畫,不過問題就是他現在會把筆放進嘴里吃,所以就收起來了。可能再過兩個月會有不同的表現吧。
Dr. 魏
市面上有很多兒童可食用蠟筆,對于小小孩來說,讓孩子感到有趣是最重要的,不要因為怕臟而壓抑了孩子的興趣,那反而是最不好的。還是擔心的話,你也可以用黃瓜、蘋果等做些蔬菜水果棒,用鮮艷的果汁代替顏料讓他沾著畫。孩子舔舔喜歡的果汁、吃一吃水果,也會燃起興趣了。
“可能再過兩個月會有不同的表現吧”,這種想法很好,孩子是需要時間的,家長要耐心等待。如果孩子玩剪紙撕壞了桌布,如果孩子玩沙子弄臟了衣服,如果孩子堆積木弄亂了房間,先不要生氣,退后一步看看孩子創造出來了什么。
注:文章來源于得到專欄《Dr.魏的家庭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