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接到李靜雪班主任工作室的閱讀任務,選擇了李家成教授的《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一書,趁著暑期通過閱讀讓自己稍加提升,自己越來越感覺到“我不怕自己不努力,就怕比我優秀的人更加努力。”
很喜歡書本當中Philip Jackson的那句話:“非凡就在平凡的背后”。我所認為的班級日常生活就是學生們平常有時平凡的校園生活,但平凡的生活背后對學生的影響深遠,本書第一章就提供了系統的關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概念與立場,讓我更加明確了班級日常生活的特點。
一、對書本內容的學習
“班級”是學校的細胞性組織,“班級日常生活”就是要對在班級這空間中所發生的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做概括;以班級為單位所經歷的具有重復性特征的日常生活(相對與教學活動)。[1]書中對班級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分為了三方面。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日常生活研究方面,列斐伏爾和赫舒都將人最終的解放力量與創造人的意義的生活相聯系,說明了了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價值。
國外教育學領域中的日常生活研究方面著重討論了教育心理學家菲利普·杰克森的研究,其研究一是在真實情景中開展的,二是全身心融入研究,體驗研究對象的獨特與豐富,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四是研究對象的豐富多彩和獨特個性,五是在學校日常情景中如何開展研究的綜合思考。他的研究更啟示我們班級日常生活的獨特性,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發現。
我們中國在1994基于“新基礎教育”研究理論與實踐,對班級日常生活進行研究。其一,在對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獨特性的尊重上,“新基礎教育”將“班級”看作因學校行政劃分而處于同一個班的學生組成的同伴群體。其二,在改革實踐上,從1994年至今,“新基礎教育”努力將這一領域建設成高度專業性的實踐領域,促成學生在班級、學校日常生活中的發展。其三,“‘新基礎教育’將‘班級建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校教育的實踐領域,系統研究其當代改革問題,是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具有基礎性意義的任務”。其四,“新基礎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實現“學校教育日常生活方式的更新”。其五,在研究方法論上,“新基礎教育”形成了尊重具體、關注特殊、綜合研究的方法論特征。[2]
書中指出當前中國對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的研究處于極其弱勢的地位,對于班級學生日常生活的研究需回歸學生發展的立場,回歸教育的立場,回歸教育學的語境,置身于當代中國的教育背景下,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的研究。
二、讀后反思
1.自己的理論知識不扎實
通過閱讀第一章內容,深感自己對教育理論知識的匱乏,只停留在一些教育名詞的表面,對教育學家的觀念理解甚少,平常閱讀也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教育類的書籍看得少,由于惰性,選擇看的更多的是碎片化式的關于教育推文,單純的教育理論書籍也只是用到的時候會去翻閱,只有在有閱讀任務時才會耐心看完,缺少深度閱讀。自覺主動地學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是我不斷進步的途徑。
2.作為任課教師對學生班級日常生活認識不足
兩年的教師生活讓我感觸頗深,作為英語老師,平常工作就是課前備課,合理安排好上課流程,上課之前的課間再次熟悉所要上的課內容,課后及時批改與輔導學生,學生的班級日常生活在任課老師眼中就是在課上認真聽講,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課間文明休息。至于學生班級日常生活更多應該是班主任所管理的。但是對班級日常管理的研究有多元的立場與視角,即使是任課教師也可多參與其中,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備課,以學生為主導,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提高課堂效率。
3.班主任對學生班級日常生活認知不全面
初次當班主任的我時常會感到迷茫,無從下手,似乎總是模仿著前輩的工作方法,有前輩的工作經驗可以參考,讓我有勇氣面對每天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卻又總是受到自己思維的限制,恐懼做出改變創新,只是在吸取經驗的同時根據自己班級變化調整工作方法,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而我作為班主任,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點大部分會放在學生的課間生活,認識不全面,忽視了班級日常生活的獨特性,而作為個體的學生又各不相同,這更需要我平時多加觀察留意,包括他們的習慣、交友情況、家庭環境等。平時了解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同學,任課教師以及自己的觀察,但感覺還只是片面地在認識學生,不能套用相同的模式去對待每位學生,因為需結合青少年處于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特點,變數較多,不能用相同的模式對待每位學生,因此往往發生自己意想不到的結果。歸根結底就是自己更多的停留在課堂上,忽視了班級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忽視了課外那段時間對學生的了解,認知出現偏差。學生作為班級生活的主體,需要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去認知其特點,明晰班級日常生活的特點,以此來不斷改進工作,促進學生的成長。
每次閱讀都讓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學,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還有很多,克服惰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自己的閱讀不止停留在表面,做深度閱讀,及時反思,及時記錄,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也是需要不斷強化之處。
參考資料
[1][2]李家成:《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