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民閱讀的時代,人人會閱讀,能閱讀。閱讀不再局限于書本,比起紙質書籍,我們更多的是在電腦、手機、平板、電子書等電子設備上來閱讀,閱讀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有完整結構的書,而是日趨于零散化,小到一篇文章、一篇報道,甚至是一條微博、幾句雞湯都有可能對我們有啟示。然而,很多人對我們身邊無限量供應的優質信息視而不見,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上,只是看看雞湯、段子。點開每一個公眾號,只是為了消除那個小紅點,好像吃掉了小紅點就得到了公眾號的精華似的。
我有一點兒完美主義,讀書也不例外,在決定堅持讀書提升自己之時,定是要找到一個“完美”的讀書方法才能開始閱讀的,好在有幸找到了艾德勒與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才開始了我的閱讀之路。
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對我最有用的觀點就是主動的去閱讀,主動閱讀必然比被動閱讀獲得的多。縱使你掌握再多技巧,每年閱讀多少本書,不帶著問題主動的去閱讀,可能最后的收獲也僅限于我一年讀了多少本書吧。那帶著問題,帶著什么問題呢?這就是我們檢視閱讀的目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將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基礎閱讀大致上對應小學階段,主要是識文斷句。分析閱讀則是我們大部分人所停留的階段,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教給我們的就是精讀。現在我們沒了教材,面對市面上參差不齊的海量圖書,我們就需要檢視閱讀。
所謂檢視閱讀,就是當我們拿到一本書之后,要先前前后后地翻一翻,看看封面上的推薦語,看看作者簡介、序、目錄,隨便翻開幾頁掃掃其中的內容,做完這些,我們要找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
這本書的類別是什么?
這本書的主要議題是什么?
這本書和我有什么關系?對我有沒有啟發?
第一個問題是先對所要讀的書進行分類,不同類型的書所需要關注的要點肯定是不一樣的。第二個問題是先要了解這本書所要講的內容,如此才能回答第三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是我們閱讀的最終目的,即掌握某種技能或資訊,或者是受到某種啟發。如果這本書對我沒有用,或者是已經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圍,那我就沒必要去讀它了。
通過檢視閱讀,可以篩選要不要去精讀一本書,那我們在刷公眾號、瀏覽其他資訊的時候,也要進行檢視閱讀,帶著問題去讀。
以公眾號為例。首先,將推送的文章進行分類,然后快速瀏覽,找到文章的主要議題,最后,判斷這篇文章對自己有沒有用。如果有用或將來也許有用,就收藏它。這里的收藏,不是點擊收藏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每天我們要花一些時間來整理我們收藏的文章,分類、整理到自己的筆記中。
雖然你可以打開鏈接,然后復制粘貼再整理,但我有更高效的方式給你,如果你使用OneNote的話,關注公眾號微軟云筆記,即可方便地將公眾號上的文章發送到你的OneNote筆記上,之后就可以電腦端編輯整理,加入到知識庫中去了。EverNote、有道等也各有方法,可自行探索。
第二次發文章,啰嗦了這么多,寫作確實是深化記憶,強制自己思考的有效方式,讀一百遍,也不如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一遍。如果你覺得有用,可以去閱讀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或者等小鯊整理下思路講更多心得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