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張艷霞?
雖然接觸南明數學課程資料時間挺長,(新課程資料拿到也有一年之久)15年7月就初步學習接觸過課程資料,特別向往這種靈活、輕松、重點是好玩的課程。我的內心其實是特別渴望擺脫枯燥的機械的大量的題海戰術,也明白學生的不情愿。聽到課程后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好奇,什么樣的課程能解決這兩難的問題呢?但當看到部分課程時特別是一年級的課程時,眼前一亮,還有這么多好玩的方法,(跳格子、擺棋子、煙花圖、數字樹、數字圓盤……)將一個個數學概念剝開來,不斷的建構起靈活而深入的概念。不再是我們小時候的死記硬背1+1=2了。想在我教的班里也嘗試使用新課程,想將這種美好帶給孩子,種種原因沒能實施。
本節課是基于教師的角度出發,還是傳統的告知、沒有體現出課堂主體,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
整體課程框架設定的問題
這節課還是傳統式的一節課,整體課程框架設定方面還是以練習為主,沒有基于意義的建構。
目標設定問題
通過完成挑戰單典型問題在哪?認知沖突在哪?圍繞認知沖突來著力,展開對話,解決認知沖突達成新的認知平衡過程這才是課程目標。
我沒有把握住課堂的核心將焦點聚集在會做分數乘法題的層面,沒有基于學生的認知,只是基于我的角度告知模型,辨別模型,應用模型局限了孩子的思維。
不了解孩子的認知基礎,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只是不明白,一個整數的幾分之幾怎么用乘法解決,將焦點放在了乘法上。
一直將力用到把本節課的一個整數的幾分之幾轉化成幾個分數的和,通過單位“1”的變換引出乘法算式,又用了大量的時間辨別分數的意義來區別這兩個算式的異同,偏離了課程核心整數乘分數的意義
整節課的問題
挑戰單,挑戰單上的內容不知怎么處理,說白了就是不會使用,盲目用又怕用不對地方,除去剛開始展示就沒有使用。
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的追問。
沒有涉及算法,算理,只是定位于會用乘法的方法解決。
沒有從典型問題出發,其實挑戰單上已經暴露了學生明顯的認知沖突,不會分析,沒找到代表班級問題的典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