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第一次接觸到易仁永澄老師是在朝夕的線上分享會上,記得當時聽的主題是“如何把握一個規律,快速成為知識管理達人”,聽完課程,感受時這個老師不錯,思路很清晰,值得關注一下,于是掃碼加入了老師的微信公眾號。原準備隨意的瀏覽下老師的公眾號看看有啥值得一看的文章,但突然被震驚和吸引。我從沒見到過一個公眾號的內容分類這么多,并且內容分類這么嚴謹,大多數的文章都不是淺嘗輒止的雞湯文,而是顛覆我的認知、直擊本質的深度好文。
我關注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看了各種大牛的文章以及相關書籍,然后就變得越來越迷惘,明顯的感覺就是,這個牛人說的對、那個牛人說的似乎也不錯;這個工具似乎不錯,那個工具好像也會有用,于是整個人都不好了,今天關注這個、明天關注那個,總感覺永遠學不完、永遠看不完,信心備受打擊。而易仁永澄老師的文章讓我醍醐灌頂,原來從本質出發是那么的美妙,我知道了未來的目標和道路,我將不再迷惘,我將一路向前。
參加分身術訓練營
為老師的思想所吸引,原打算參加海比特訓練營的,然后就稀里糊涂的進入了分身術訓練營。分身術,我原本理解的是提高效率的訓練營,幫助大家如何在多任務和多線程工作下,都能高效率的應對。但是當我聽了易仁永澄老師的課程“成為高效能人士,你就差這個習慣”以后,才明白之前的理解完全是分馬牛不相及。分身術,其實是一種方法,一種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能有意識的去行為的方法;是將我分身為小我和資源我的方法。這種說法我之前接觸過,也清楚我們可以在刺激和反應過程中有選擇的權利,但總是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如何去用?用了會有什么好處。通過易仁永澄老師的課程,我找到了答案,下面我將逐一道來。
高效能人士的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本著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積極主動就是第一個習慣。
我當時看完后的感覺是:說的廢話,誰都知道積極主動是一個好的習慣,做事積極主動,心態積極正面,都對生活、事業肯定幫助很大,但是我們有時真的好難做到。
聽過易仁永澄老師的課程,我突然理解了,原來積極主動其實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能力,一種選擇的能力。
定義:
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使用自我意識在任何刺激和回應之間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成長為自己最期待的那個樣子。
道:
積極主動的定義其實是道的層面,他強調了四個層次。
第一,意愿。這個是表面的層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你做事要主動,你心態要積極。
第二,資源。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每個人的外部資源都是充足的,但是必須依靠你自己去挖掘,去爭取。
第三,選擇權。我們任何時候都有選擇權。及時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們仍然有權利選擇是帶著遺憾還是滿懷快樂的離去。
第四,自我決定。我們最終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不是別人能決定的,這個必須是自己進行選擇的。
如果我們能達到自我決定的層次,那么我們將知道我們希望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有了人生愿景,價值觀,我們的人生有了方向。我們可以通過一次次主動的選擇,讓自己變成自己期望的那個樣子。
術:
那么如果來培養積極主動這個習慣呢?易仁永澄老師給出了兩個方法:分身術和行為本質模型(TMBRT模型)。
分身術: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我:感性的我和理性的我,也就是小我和資源我。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是有兩個我,做事情往往會被感性的小我所左右,一步步遠離自己的夢想和希望。
感性的小我,由于人的本能問題或者說性格問題,往往更傾向于保護自己、遠離風險、享受安逸。那么,我們如何能讓自己在正確的時候,讓小我做出理性的選擇而非本能的選擇呢?
我們就應該理解我們還有一個理性的資源我,我們是可以分身的。我們是可以讓資源我做出理性分析后,再決定小我的應激反應的。但這個很難,控制人的心性是最難的,我們往往知道去做不到,但我們知道了這個原理,知道了我們想要自己達成的那個樣子,我們就可以慢慢的練習,逐漸增強自己分省的能力。
行為本質模型(TMBRT模型)
TMBRT模型是從本質出發去探究習慣是如何養成的?進而探究我們如何符合規律的去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任何人類的習慣性行為都符合這樣一個模式圖。好的習慣的養成,其實都是和小我做斗爭的過程。由于人類歷史的演變,小我有自我保護的機制。任何時候,只要觸發器被觸發,都是小我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這種反應的動機通常是無意識的,只是出于小我的自我保護。那么這時候做出的行為是什么?主要取決于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是否會得到獎勵,重復的提高觸發器的敏銳度。譬如,有兩個人,A遇到別人提意見,就唯唯諾諾的答應,B遇到別人提意見,就立刻怒氣沖天。造成兩個人不同的脾氣,很可能根據他們之前的經歷有關。也許A遇到別人提意見,小我選擇怒氣沖天,反而被別人的更大的怒火所傷害,而下次唯唯諾諾的答應,而受到別人的贊同,因此就強化了別人一提意見就答應的習慣。而B遇到別人提意見,小我選擇怒氣沖天,別人就選擇了退讓,讓B的小我獲得了成就感,從而強化了他一遇到別人提意見就怒火沖天的習慣。
我們了解TMBRT模型后,就多了一個選擇,在小我接受刺激到做出行為之間增加了一個審視的過程。觸發器出發后,小我根據本性做出判斷,但此時資源的我有意識的去判斷小我做出的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如果符合,那么就進行動作行為。如果不符合,就通過各種方式和小我談判,按照符合自己目標的行為去執行。另外,對于符合自己目標的行為安排獎勵機制,增加觸發器的敏銳度。然后反復通過實踐強化整個行為模式回路,進而養成習慣。
器
為了讓分身術和TMBRT模型落地,幫助我們培養積極主動的習慣。易仁永澄老師還提供了一個工具表—積極主動自我覺察表。
通過自我覺察表這個工具,我們可以有意識、有步驟的再生活和工作中踐行我們學到的分身術和TMBRT模型。通過不斷的實際和反思復盤,改變我們原有的思維方式,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最后
文章寫道最后,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知識如果要轉化為技能一定要輸出。原來以為自己明白了,清楚了,但真正寫出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其實很多地方其實是糊涂的、不清楚的。寫這篇文章就是這種感覺,希望在后續幾天的訓練營中,我能帶著問題,真正理解和使用分身術,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