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第66條有感
之前只是知道了創造性勞動對智力發展是有作用的,也知道了創造性勞動不等于機械重復的體力活,而應該是設計、發明、創造等一些高端的勞動。但其實沒有真正弄懂所謂的這些勞動是怎么發展智力的,讀了這篇文章,我算是豁然開朗了。
原來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勞動,培育植物、伺養動物、設計模型、制作手工等等,只要你想要設計出一個產品,得到一個自己理想的動植物,簡言之,就是想要通過實踐勞動得到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物品,不管這個物品是一朵難得一見的花,還是一個新的動物品種,還是一個自己沒有見過的機器,哪怕就是自己見過,但是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造一個出來的東西,那你就會想方設法去完成這個理想。
你會去觀察相關的事物、去搜集相關的材料、去閱讀相關的書籍、去鉆研一切與之有關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會覺得累,不會覺得枯燥,哪怕反復失敗耗時良久,你也會興致勃勃地堅持去干,越是接近成功,你的勁頭就越足,對已經做到的就越珍惜,對他人的相關意見就越虛心。比如背心院士高伯龍,他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花費一年半的時間破譯了錢學森留下的世界級密碼,沒有軟件年近六十還自學編程,沒有實驗場地就改造廢棄的食堂,沒有實驗材料就去工地撿廢料……但是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他要打破外國技術封鎖的愿望,最終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獨立研制激光陀螺技術的國家。再比如想要設計出一臺掃地機,即使在生活中他見過,他也需要去觀察研究那掃地機的構造,需要去琢磨每個部件怎么做成的,相互之間怎么組合的,需要去了解一些和電和制造有關的知識……不管他想造的東西是不是前所未有的,只要他想造出個東西,想憑借自己的雙手取得成就,他就會自覺地思考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大腦的勞動,還有強烈的意志力在發揮作用。
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憧憬,讓他們想要去達成這個憧憬,接下來的手腦結合,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這也啟示我們,對于教材的學習也應該在課前給孩子們提出要達成的目標,如果可以讓這個目標使孩子們激動、向往,那這節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要想讓目標使孩子們激動,我覺得就不應該讓目標只是承載知識的載體,還應該給它插上生活的羽翼,賦予它生活的意義,使知識與生活達成連接,這樣的學習不是枯燥的純學術的學習,而是可以指導生活的有用的學習。比如講人物形象分析的專題,目標如果設置為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利用方法進行任務片段的創作。那么學生有的只是思想的負擔,而沒有學習的熱情。如果把目標改動一下,換種說法,比如班里來了新同學,你想了解這位同學的性格特點以便和他做朋友,但是你卻不知道怎么辦,那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肯定會有收獲的。也就是說將學習目標放置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完成,學生會更有興趣,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此外提醒老師們,如果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學習表現出無能為力,思維枯竭,大腦停滯的狀況時,請帶他們去參加各種創造性的勞動吧,這樣不僅給學生換了個環境,使大腦得以喘息,還可以在創造性勞動中開發學生手上和大腦的智慧,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注:不管什么勞動,哪怕簡單如掃地澆水疊被子,只要你有想法,有創意,想要干得與眾不同,想要取得新的成績,你都會自覺鉆研,主動求索,因為那與眾不同與新的成績是你著力追求的美好愿景,是你不斷發展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