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格律學堂】第十課(詩中的山水 _ 續)

主講/ 邊義

遼陽邊義老師


3、臨海觀潮

與江河湖泊相比,海洋可是更具壯觀的自然勝景。中國是一個海岸線極長的海洋國家,在海岸上遠眺望不到邊的滔滔大海,那種豁達胸懷的美好感受,便決非一般山水的景象可以相比。

中國古代第一篇山水詩,便是贊嘆大海的,那就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觀滄海》。當時,曹操北征烏桓,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為大海那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象和壯麗景象所震撼,乃寫下一首格調雄渾情緒高昂韻味雋永的名篇。此后,大量以海洋為觀賞和詠唱對象的詩歌文賦便不斷涌現。

唐朝詩人宋務光的“浩浩去無際,云云深不測”寫出大海的廣闊(《海上作》)

孟浩然的“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寫出大海波濤壯觀(《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是詠唱了海上日出的美好景象(《次北固山下》)

宋代陸游的“碧海無風鏡面平,潮來忽作雪山傾”(《普陀留泳.千步沙觀潮》)

楊萬里的“大風吹起翠瑤山,近看還成白雪團”(《海岸七里沙》)

明代陳獻章的“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無雨只聞雷”(《洛迦望海》)

清代郁永河的“風翻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一線青”(《泛海》)

都是詠嘆大海波濤的有名詩句。

下面介紹幾首寫海洋景象的絕句詩

先看南宋詩人王十朋的《次韻寶印叔觀海》:

載地浮天浩莫窮,氣營樓閣聳虛空。

道人妙得觀瀾朮,萬里滄冥碧眼中。

此詩是作者與“道人”寶印叔唱和絕句,首句寫出了大海“載地浮天”的宏大氣勢,波瀾壯闊的景象一望無垠,浩瀚無盡頭。次句則寫出大海景象瑰麗的另一種奇觀:海市蜃樓的虛幻。后二句則借夸耀“寶印叔”的“妙得觀瀾朮”,進一步贊嘆海洋“萬里滄冥”碧連天的博大場景。觀瀾朮,語出《孟子.盡心上》:“觀水有朮,必觀其瀾。”按朱熹的解釋是“觀水之瀾,則知其源之有本矣。”因為“知其源之有本”,所以萬里滄冥,入得眼中,便只得一個“碧”字。而這個“碧”字,也就不只是色調之單純含義的了。

寫大海波濤“吞天高浪雪成堆”的壯觀景象,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絕句《海岸七里沙》是高手之名篇,其詩云:

大風吹起翠瑤山,近看還成白雪團。

一浪攙先千浪怒,打崖裂石與君看。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詩人,淳熙年間曾任職于廣東,始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后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足跡走遍廣東沿海海岸線,寫下許多望海詠海詩篇,如《潮陽海岸望海》、《過金沙洋望小海》、《南海東廟浴日亭》、《海岸沙行》等。本詩同題共有絕句二首,此為其一。首句是海浪頻來的遠觀,波濤如山呼嘯而至,似是被一陣陣的大風吹起。次句是浪花翻騰的近看,酷似一堆堆潔白雪團。這前二句已將海浪的形狀風貌摹寫呈現。后二句便換一個觀察與敘述的角度,深入到波濤的內在世界去揭示海浪的兇猛暴烈的本性。“打崖裂石與君看”,道出了怒濤的狂暴脾氣,十分傳神。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后,是觀潮最佳時節。“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每年一到這一時節,來觀秋潮的人便成群結隊,絡繹不絕。

唐代詩人徐凝有一首絕句《觀浙江濤》這樣詠道:

浙江悠悠海西曲,驚濤日夜兩翻覆。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詩里所說的“浙江”,便是錢塘江。海西曲,是指海潮西涌入江。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錢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劇變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縮小,大量潮水擁擠入狹淺的河道,潮頭受到阻礙,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進,迫使潮頭陡立,終至破碎,發出轟鳴,這便形成驚險而壯觀的景象。驚濤日夜兩翻覆,是說潮水晝夜間各漲退兩回。而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變化萬千的氣勢,晚上有晚上驚天動地的轟響。白天適于看,夜晚適于聽。看有奇趣,聽有妙思。正因此,詩人說錢塘江的看潮人,一直看到滿頭白發看了一輩子也沒看夠。

臨海觀潮,是大海為世人營造的一道特別景觀。但可不是唯一奇特的壯觀。要說海上壯觀,那還有大海日出、海市蜃樓等瑰麗景象呢。

金末元初著名道人丘處機,寫過一首絕句《獅子峰》,便是詠贊大海日出美景的,其詩曰:

鰲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紅。

浩渺碧波千萬里,盡成金色滿山東。

鰲山,即嶗山,而獅子峰則是嶗山的一處山頂。此詩首句寫出嶗山獅子峰三面可觀海景,這正是看大海日出的最佳地點。嶗山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從獅子峰往東遠眺,便是日本島,古稱扶桑。此詩次句便說,太陽從扶桑的方向從海面升起,把大海都照紅了。后二句便重墨描寫“照海紅”的壯麗景象:從嶗山之東那浩渺無邊碧波萬里的海面,鋪上了一層旭日的紅光,而被水波映射成金燦燦的一片。“金色滿山東”,是指金色彌滿嶗山之東。本來是碧波萬頃,大海日出,便成了金色一片。那景象,又何嘗不是世間宏偉壯觀。正因此,獅峰觀日,便成為獅子峰最壯美的景色。

4、瀑布奇觀

瀑布也是水風景中的一道奇觀,歷來寫瀑布景象的絕句很多,李白《望廬山瀑布》是經典之作。當代詩人也有幾首可得一讀。一是樓立劍(網名空空道人)的《雪竇山千丈巖瀑布》,二是楊逸明的《瀑布》。楊逸明詩在于別出心裁,另有創意,樓立劍詩則頗能寫出瀑布的驚險氣勢和壯美景觀,其詩曰:

玉龍倒掛一時驚,四季空山不見晴。

未敢臨巖相對望,只于絕頂聽煙聲。

玉龍倒掛四字,先辟空遠描瀑布高高飛瀉而下的景象,起句突兀而雄渾。雪竇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西北,為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有“四明第一山”之譽。千丈巖瀑布,位于雪竇山景區的御書亭西 4 0 0 米處,崖壁如削,古稱飛雪巖。瀑布自崖口出,至潭底,落差1 7 1 米,人稱千丈巖。千丈巖瀑布一年四季奔瀉不息,是為“四季空山不見晴”的美麗自然景象。

樓立劍此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落筆,勾勒千丈巖瀑布的宏偉景象和驚險場面,立足于遠看。后二句則從側面渲染,以“未敢臨巖相對望”進一步襯托其近觀之“險”,轉而立足于聽:“只于絕頂聽煙聲”。此句初看不通,“煙”何以有聲?誰聽得到“煙聲”?這里的“煙”其實是水氣,瀑布飛瀉水花噴發而袮漫而成的霧氣。由于聲音的傳播速度略遲,所以流水擊石的響聲似乎是跟隨水氣的升騰而至,但因為瀑布飛瀉的連綿不斷,霧氣與響聲前后交織在一起,是以能“聽”。

這里請讀者留意,“聽”字普通話讀為平聲,或許會有人把“聽煙聲”視為三平調而詰之以瑕疵。實際上,“聽”、“看”、“望”、“嘆”、“吟”這些涉及人體感官動作的字在舊韻(平水韻)中均可讀平,也可讀仄,是字義相同而跨平仄兩韻的,這一點是新韻中所沒有的。

第六講? ? 原野風光與羈旅情懷

1、原野風光的平淡之美

山水風光等自然景象,高山俊嶺巍峨雄姿,江河湖泊流水雅韻,汪洋大海潮汐壯觀,而一馬平川的原野,到了詩人的眼里,也會有獨特的美景呈現。

比如王安石的這首《出郊》便于川原平淡無奇的普通景象中寫出美感來,其詩曰:

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

風日有情無處著,初回光景到桑麻。

川原綠遍,深樹成陰,只見桑麻,不見鮮花,這些平常景物羅列在一起,也能造出奇觀道出美感,這便是化腐朽為神奇、寓美趣于平淡的詠景高手。如果讓一般人來處置這些平常景物,縱使捻斷百根胡須也難以寫出美感來。王安石只在這些平常景物中間放上“風日有情無處著”這一句子,美感與詩趣便立馬潛涌出來。周嘯天評點此詩說:“‘有情無處著’妙在‘無處著’三字,‘不見花’始‘到桑麻’,似作退步,實饒佳趣。”(《百代千家絕句詩》)似作退步而實饒佳趣,可謂慧眼洞悉王安石易平淡為神奇的寫作手法,評到點子上。

如果說,王安石這首詠贊原野的絕句,其巧妙之處在于從平常的風日中挖掘出一縷精神而呈現美感的話,那么,秦觀這首《泗州東城晚望》,則是給平常的山野涂抹上一層色彩而增添更多的詩趣了。其詩曰:

渺渺孤城白水環,釉艫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晚望,是黃昏時刻向遠處眺望。詩人看到什么呢?孤城,河水,山丘,林木。也是極為平常的景象。詩人用什么手法讓這平常景象的組合展示美感呢?色彩。借用畫家之彩筆,把淮河的水涂上白色,遠處山林抹上青色,晴空彩霞,可以有更多絢麗的色彩留給讀者自由想象,自由搭配。而這一來,山光水色,交織如畫,讓人想見其美。

秦觀此詩,近景是環城的水,中景有大船上隱約可辨的人語,遠景是淮河轉彎處的山岡、林木及天空彩霞。近景、遠景的交織,動景、靜景的滲透,特具詩情畫意。可知詩人攝取原野風光確也用盡一番心思。

也是宋代詩人的寇國寶,有一首《題閶門外小寺壁》絕句,描寫村野風光可與秦觀上舉一詩相比美。秦觀的詩側重于色彩,寇國寶側倚重于聲音。其詩云:

黃葉西陂水漫流,籧篨風急滯扁舟。

夕陽暝色來千里,人語雞聲共一丘。

此詩同樣有近景(西陂水、滯扁舟)、遠景(夕陽暝色)及靜景(黃葉、暝色)、動景(水流、風急、人語雞聲)的交織與穿插。前二句是近處湖泊所見,后二句是遠處曠野所望及所聽。所見之景中有情節,“籧篨風急滯扁舟”,這七個字描寫了一只小船遭遇大風而擱淺的狼藉:籧篨是竹子或蘆葦編織的粗席,這里指小船簡陋到乃以這種粗席用作船帆。突遇大風,情急之下收不下船帆(粗席不好卷),這船便掌控不得而被吹到灘涂里,擱淺而動彈不了。所聽之聲中有斑雜:“人語雞聲共一丘”。這里的“一丘”,傅璇宗《宋人絕句選》釋“用‘一丘之貉’語意。這句是說,此地亂糟糟的,人說話和雞叫聲混雜一起,分不清楚,聒噪得仿佛成了一類”。此說或許有點望文生義之嫌。實際上作者并沒有貶低人語或提升雞聲之意,這個“一丘”就是一處山丘、一片村莊的具體方位之詞,不一定便取“一丘之貉”的含義。人語雞聲共一丘,這是描寫活生生的現實世界而并非以人語雞聲的混雜而寓有憤懣之意。當然,詩無達詁,不同的解讀可以同時保留,但憑讀者各自分辨就是了。

原野風光,最適宜描寫“夕陽暝色來千里”的傍晚時刻。盡管落日有“近黃昏”短暫易逝的缺陷,但一抹斜陽照在一望無邊際的原野上,那一刻的美景,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眺望夕陽斜照下的曠野,秦觀鐘情的是“林梢一抹青如畫”,寇國寶注意的是“人語雞聲共一丘”。

楊萬里獨欣賞那日月交暉的美妙景象。他在一首《晚風》的絕句中這樣寫道:

晚風不許鑒清漪,卻許重簾到地垂。

平野無山遮落日,西窗紅到月來時。

晚風不許鑒清漪,是說一陣輕風也會在平靜的水面吹出波紋來,池水便不再像鏡面,可以清淅地照見物象了。但風輕便難以曳動楊柳下垂的枝條,這便是次句“卻許重簾到地垂”的情形。這個“重簾到地垂”,也可以是門簾或水簾。但首句觀察的地點是池塘或湖泊,當以池邊湖邊的景象承接較淮確。前二句先寫晚風,是小景。后二句寫平野,是大景。大景中有迷人的壯觀,夕陽的紅光還沒有從西窗上消失,一輪淡雅的明月已在暝色中呈現,這“西窗紅到月來時”的景象難得一見,真是太美了。

當真有這么美妙的景象么?有。因為楊萬里欣賞景色的地方,恰好“平野無山遮落日”,夕陽便可以從容地把最后的一抹紅光染透西窗,而其時正值日月會在空中交相露臉的時節。楊萬里是欣賞山水自然風光的高手,在他的筆下,這種山水自然風光又經常被他以輕松活潑的心態拈出,讓人讀了只叫得一聲“好”,道得一字“妙”。

這里再讀一首《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此詩寫的是春末夏初的原野風光,前二句已將雨過天晴、曠野清新、花草爭艷、水源富足的景象描繪成圖。后二句更于這幅圖中刻意畫上牧童甜睡與水牛貪吃的生動形象。關于楊萬里摹寫童子與牛的神來之筆,周嘯天這樣點評道:“詩以柳陰為定點,寫出時間推移過程。牧童既無人管,也不管牛;人也自在,牛也自在;睡的睡得香,吃的吃得香。活法,首先是富于生活氣息,其次才是活潑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百代千家絕句詩》)點評中所說的“活法”,是南宋人贊嘆的據稱也是楊萬里詩歌創作的秘訣。活法,就是把“死蛇弄活”的手段。此詩中,牧童與水牛,在鄉村山野隨處可見,因為太熟太平常了,難得寫出神奇來,這便是“死蛇”。楊萬里找到了一個發掘神奇的舞臺:柳陰。人在“柳陰”下“眠正著”,牛在“柳陰”西吃過界,動靜的對比,自在狀態的延伸,讓活生生的形象躍然紙面,這“死蛇”也就弄活了。

活的前提是要“入理”。兒童的天性是貪玩,玩累了倒地便呼呼入睡。牛的本性是貪吃,哪里有嫩草就往哪跑。因而童子的“眠正著”與一牛的吃過界,字字合理。

活的關鍵是要“出巧”。出巧方有詩趣。自在的童子與自在的牛在柳陰的里外呼應出一份閑適與怡悅,這便饒有鄉村氣息。楊萬里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捕捉這些有生活情趣的細節,隨時便能“出巧”。

比如他也曾用人與牛的不同狀態描寫鄉村初夏農事繁忙的景象,《過百家渡四絕句》中的第四首這樣寫道:

一晴一雨路干濕,半淡半濃山迭重。

遠草平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

牛只見“背”,是牛在低頭吃草。人只提“蹤”,是人在田里忙碌著。人的“蹤”影盡在“新秧疏處”,說明這秧田是剛剛插上秧或正在插的。插秧要有行距和間距,每株最多插一到三顆秧苗。因而剛插的秧田便顯得非常稀疏。其后秧苗分株繁殖,方慢慢密布開來。人在忙著插秧,說明牛的春耕任務已完成,因此便可在山坡草地上賦閑,盡情地吃草。可見這兩句以牛的賦閑與人的忙碌為對應,也寫活了鄉村四月農事景色,同樣“入理”而“出巧”。

讀一讀下面二首描寫江北和安西原野的絕句,便可品出這一差別。先看金代詩人周昂的七絕《遠望》:

煙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陽家。

無人解得詩人意,只有云邊數點鴉。

這詩里也寫了山野河流、夕陽人家,但林木沉隱在輕煙淡抹之中,眼前的河流則水位低下,露出了河床里的泥沙。遠處碧綠的山巒蜿蜒起伏,山腳下點綴著夕陽斜照的零星小屋。詩人站在原野的空曠處,只感覺一陣孤寂的愁思涌上心頭。他知道旁人不會明白他此刻的思緒,只得把目光向遠處不停地眺望。天邊云際,有幾只越飛越遠的烏鴉。詩人這才有了一絲慰藉,他相信那些烏鴉倒是可以理解他。

這景象,粗曠而寂寥,讓人讀了也略感惆悵。當然,這也可能是因了詩人心中先有一股惆悵或幽怨的心思,移情入景,筆下便流出愁緒來。據載,這周昂曾“坐詩得罪,謫東海上十數年”(元好問《中州集》卷四),或許正與此有關。

2、行旅途中的各種感悟

山水風光,既然是大自然的杰作,詩人在欣賞之時,便有一種扼制不住的沖動。既為美景的神奇,也為造化的巧妙,更會為這些神奇、巧妙的景觀在詩人心里激發的更多聯想和感悟,大聲喊叫和贊嘆。沖動之后便有了創作,寫下大量精彩的詩篇。他們不但寫出品味山水的景語,也寫出癡情山水的景趣,更寫出與山水互動及交流的景思。而這些景思,多在行旅途中、尤其是晚泊夜宿之時,感悟最多。

之所以說詩人寫下的景思,以行旅途中、尤其是晚泊夜宿之時感悟最多,那是因為,欣賞山水景觀通常會有這樣的一種情形,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方有獨特的感受,似乎必定要有這特定的情景出現,方有意想不到的感悟,從而寫出平時無論怎么想也想不出的詩句來。

比如,唐代詩人張繼那首有名的《楓橋夜泊》,就是在旅途中泊舟楓橋下,一片鄉土思緒無意中被寒山寺的鐘聲所擊中,一時感觸而噴溢出來的。我們不妨先就張繼這詩的感人之處作點分析。其詩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寫這首詩時,正從當時唐朝的京城西安趕考落榜以后來到蘇州。這一路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想著下次再考,又要再等三年,詩人的心情便格外沉悶和惆悵。就在這時,江南水鄉秋夜凄清、寂寥的幽美景色,讓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之美。但美景遭遇愁緒,絲毫也不能緩解心中的苦悶,而寒山寺半夜里那清脆的鐘聲,又一下一下地敲打在不眠人的心坎上。鐘聲打破了夜的靜謐,卻又加深了夜的寂寥。張繼此詩的前兩句,寫了霜天、殘月、棲鴉、楓林、江面、漁火、旅客、愁思等包含眾多景象的“楓橋夜泊”之詩意美,后兩句則以臥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點睛之筆,把這種詩意美提升到接近完美的境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魅力蘊含而神韻溢出的藝術杰作。這便是此詩所以流傳古今、千百年來被人們吟唱不絕、談論不休的原因。

旅行途中的水泊,通常都是一種特定的可以觸發景思的場合。下面這幾首絕句,也是因了水泊這一特定的場景而寫出了頗為精彩的詩篇。試讀唐代詩人趙嘏的《西江晚泊》:

芒芒藹藹失西東,柳浦桑村處處同。

戍鼓一聲帆影盡,水禽飛起夕陽中。

那些棲息在江邊濕草地蘆葦灘及小樹叢里的鳥兒,在夕陽的余暉里往來紛飛忙于結伴歸巢,這情景在一個“芒芒藹藹失西東”久客未歸的游子眼里,自然便觸動了那一片歸家的思緒。這首詩的特色在于,先敘靜景而后寫動景,靜景在議論中帶出,是一派單調的景象:走了好幾天的水路,所見到的無非是一些散落在江岸有樹木掩映的村莊漁舍,風景與色調全都一個樣。這二句平平淡淡,營造出了無精打彩的氣氛。第三句落筆一震,火急火燎地似乎要打破前面的寂寥,果然,結句遂之出現了一個動感強烈的場面,但這一動景雖然已把前面的景色救活,卻又加深了心緒的一脈茫然。真是一波三折,立意凝重。

同樣寫旅途泊舟而因景生情,唐人蔣吉的《旅泊》用的是另一種手法:

霜月正高鸚鵡州,美人清唱發紅樓。

鄉心暗逐秋江水,直到吳山腳下流。

與趙嘏由議論帶出景、由靜景變動景、再由景暗結情的寫法不同,蔣吉可是一開始便寫出泊舟時的動人場景:秋月高掛在鸚鵡州的夜空,江邊的小紅樓傳出了女藝人清婉動聽的曲調。這場景是動人心弦的。與趙嘏所見的“柳浦桑村處處同”單調而沉悶的景象絕然不同。但不知是高掛的霜月,還是美人清唱的曲調,勾出了詩人的愁思。這一腔不合時宜的愁思,竟悄悄跟隨那江水,一直流到了吳山腳下。真是殊途同歸,蔣吉和趙嘏一樣,把旅泊鄉愁定格在結句的景象中。

同是唐人的錢起,也寫過《夜泊鸚鵡州》,那感受卻又與蔣吉不同:

月照溪邊一罩蓬,夜聞清唱有微風。

小樓深巷敲方響,水國人家在處同。

同樣是江上有月,同樣是風傳清唱,錢起卻是一番好心情,他聽著遠處似有似無的歌聲,聽著近處村莊小巷里打更的響聲,欣賞起水國人家的漂泊家居。

與錢起類似的旅途夜泊寫出相同感受的還有郎士元的《夜泊湘江》: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連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誰借問?月明只自聽漁歌。

以上所介紹的其情調多以抒解寂寞感或鄉思歸愁者居多。宋代詩人也有幾首寫旅途夜泊的絕句,卻是開朗得多。先讀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詩中只就“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便已顯示出了詩人心中充滿了陽光般的歡樂。有人說,王安石此句化用了李白《侍從宜春花苑奉詔》中的“春風已綠瀛州草,紫殿紅樓覺春好”語意。但據洪邁《容齋續筆》所記載,王安石此句初稿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后改“到”為“過”,又復改為“入”,再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最后方定為“綠”。如此看來,化用李白詩句一說似不大可信。化用也罷,原創也罷,王安石此一句已成千古名句,而正是那樂觀和開朗的胸襟讓人們格外欣賞。

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也有十分曠達的胸懷: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詩人在旅途夜晚泊舟犢頭,突遭風雨,原本是可令人愁思入懷之事,但詩人卻因日間見到兩岸春草翠綠綿延,桃杏花開,心中充滿喜悅,以致看著滿江風雨追逐洶涌潮水,竟流露出一種恬淡自適的興致。“滿川風雨看潮生”這一結句非有曠達的心胸便斷然寫不出來。清人劉長翁評此詩“大似韋蘇州”,有道理也。只此一句,可敵“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二句。

現代畫家張大千丹青擅長山水,其詩作往往也善于捕捉山川美景。這一首《棲溪舟中作》便也是旅途泊舟感受,但卻描繪出了清新可愛的江南春天景象:

漸中蜻蜓立釣絲,山花紅映水迷離。

而今解道江南好,三月春風綠上眉。

一只淘氣的蜻蜓象雜枝演員似的立身于釣魚桿頂端垂下的膠絲上,兩岸青山花紅柳綠倒映在清澈的溪水里,由于水波的晃動而顯得撲朔迷離。那都是江南雨后天晴常見景象,可到了張大千的筆下便美不勝收。在這里,有大景,有小景,兩岸山花映水是大景,蜻蜓立釣絲是小景,大景的鏡頭不斷伸延而小景則定格于一個特寫鏡頭。如此展示江南春天的清新氣息,顯現詩人心中美好興致。

這種美好的興致在三、四句的議論中繼續地發酵。“解道”一語用得妙,既有懂得、知道之義,又有悟出、因景而明的意味,如用“知道”或“識得”則顯得淺而無味。結句“三月春風綠上眉”可說是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進一步發揮,這是飽含激情的贊嘆。

現代紅學家俞平伯有一首《湖樓之夜》,寫的是作者留宿于西湖寓所時見到的景象,也十分迷人:

出岫云嬌不自持,好風吹上碧玻璃。

卷簾愛此朦朧月,畫里青山夢后詩。

俞平伯此詩寫作手法和上舉張大千詩相同,都是先狀景后抒情,由議論帶出感嘆,以情結景。首句寫云,次句寫風帶寫湖水。寫云極夸其形態之美,好象一個窈窕少女輕移腳步從深山里晃悠悠地走來。這是擬人筆法。

“出岫”一語源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山有穴稱為岫,出岫便是從山穴中出來。陶淵明原意是指云飄游得自由自在,俞平伯加了“嬌不自持”便走成美女了。第二句寫風只用了一個“好”字。好風,什么是好風,當然是令人感覺到涼爽舒適的輕柔和緩的那種風。“碧玻璃”是指湖水。這又是一個巧妙的比喻。湖水清澈而平靜如鏡,這就象青綠色的玻璃。如此設喻,便把湖水清澄空明之狀直敘筆端。嬌云,好風,靜水,再加一個朦朧月,這西湖夜景是真夠美的了,正象一幅畫里的風景、一首夢后得到的詩,結句水到渠成,感情真摯。

旅途夜泊,倘留宿的并非風景勝地,而是荒郊野嶺,那種不安的感受恐怕是讀者體驗過的吧?唐人施肩吾的《宿干越亭》寫的就是這種體驗:

瑟琶洲上人行絕,干越亭中客思多。

月滿秋江山冷落,不知誰問夜如何?

干越亭位于江西余干縣境內,前瞰瑟琶州,后忱思禪寺,周圍盡是山巒。人行絕而山冷落,夜宿此地客思多。客思多者,輾轉難眠也。施肩吾此詩妙在結句的設問。前面已將山冷落客思多的寂寞及惶恐思緒重墨寫出,結句的設問又強化了這一感受。

唐人的韓翎有一首《宿石邑山中》,體驗的也是這種心緒: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千樹里,秋河隔在數峰西。

韓翎此詩四句都寫景,但一種慌亂和茫然的心緒卻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月隱樹叢,河隔數峰,浮云呼不來,山靄揮不去,孤寂的游子四顧茫然,看來看去都找不著頭緒。這正是夜宿荒野山中轉迷的蒼茫。當然,也許可以把這種蒼茫轉化為雄渾,但那要有足夠的膽略和胸懷。

宋代詩人曾公亮有一首《宿甘露僧舍》便顯露了這種膽略和胸懷,其詩曰: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今江蘇鎮江北固山上。詩人留宿于北固山上的僧舍,眼前有云聚之氣,耳畔是松濤之聲。云氣來自千峰,直逼枕邊;松聲起于萬壑,如涌床底。如此奇險,而詩人尚要讓奇險再進一層,終于在結句營造出大氣磅礡的景象:開窗遠望,大江撲面而來,那潔白的波浪奔涌如浪山,直拍云天。結句的“放入”二字用的極有力度感,顯示詩人的非凡氣魄。也正是這“放入”二字的妙用,讓全詩境界壯闊,一讀便讓人印象深刻。

再讀一首唐人劉言史的《夜泊潤州門口》,同樣面對大江,那境界卻大不一樣:

秋江欲起白頭波,賈客占風無渡河。

千船火絕寒宵半,獨聽鐘聲覺寺多。

占風,指為大風所阻。因為江面刮起了大風,江中波濤洶涌。白頭波,指巨浪掀天,浪花飛濺。此時,所有的船只不敢行駛,只得泊于岸邊避風處。到了深夜,“千船火絕”,都熄燈睡覺了。唯獨詩人輾轉難眠,焦慮之時,又不斷傳來岸上的鐘聲。鐘聲加劇了心思的煩亂,便有些厭煩這寺廟之多了。景象與心境,融合到了一起。

寫旅途夜泊,寫得既風趣又耐人尋味的,今人熊盛元的《船泊豐都》可算一首。其詩曰:

一燈慘慘影模糊,多少游人掩面呼。

已見塵寰多鬼魅,何須系纜上豐都。

豐都在重慶市東部,是有名的鬼城。唐代李白有“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的詩句,更讓豐都鬼城聲名遠揚。

熊盛元此詩一、二句便描述這種陰森恐怖的情景:幽暗的燈光讓鬼城影影綽綽,一切都模糊看不清楚,而船上的游客還是紛紛以手掩面,看都不敢看,只是拼命地喊。喊什么呢?喊著說,當今世上,這鬼魅已見得多了,那里用得著系纜停船,專程上豐都去看!

幽默。有趣。深刻。熊盛元此詩寫于1996年11月,正是中國社會改革的轉型時期,權力的瘋狂尋租,社會陰暗邪惡勢力的抬頭,一些政府官員的腐敗和胡作非為,讓每一個中國人深惡痛絕,這詩正表達了詩人的無比憤慨,但卻用比較含蓄的筆法,頗耐人尋味。

大抵這羈旅途中所感,多以鄉思家念最易觸發,寂寥幽深的景致如此,美妙熱鬧的場面亦如此。下面這幾首旅途感思,無一例外。

先讀晚唐小杜的一首《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前面介紹的蔣吉《旅泊》有“美人清唱發紅樓”、由女藝人委婉動聽的曲調勾起詩人鄉思隨秋江水流走的描寫,杜牧此詩則有“誰家紅袖憑江樓”的描述,作用基本相同,作為激發鄉思家愁的媒介。美人臨江清唱,紅袖江樓遠眺,都是饒有詩情畫意的圖景。據說杜牧此詩,曾被歷代畫家勾勒于畫冊之中,至少有陸瑾、趙千里、顧大中、文征仲等人畫過。那么,這些畫家,欣賞杜牧這詩的何種情趣呢?

從此詩前二句來看,杜牧寫的是途中所見景色:水流平緩、悠閑,但不久便起風,把輕盈的云彩吹散,天空顯得高遠,使人漸漸覺察了秋天的涼意。一絲秋天的涼意,正使旅途的索寞無聊,演進到客心的孤寂清冷。第三句寫的便是這種心緒:客心孤迥。孤迥,指孤清高遠,即空蕩蕩的茫然無處著落。但結句忽而柳暗花明、美景突現:江邊的一處樓閣,有一妙齡女子正在憑欄眺望。這位女子身上穿的一件長袖紅色衣衫,在青山綠水白云灰欄之間顯得十分搶眼。

客心孤迥的詩人,忽然望見這臨江一幅美麗的圖景,該是神情為之一爽呢,還是徒惹愁思更加難以排遣?抑或是兩者兼有之而越發強烈。李宏熙的《唐詩真趣》說:“此紅袖甚覺耀眼,正在孤迥無聊,忽睹此倚樓人,室家之念,能不兜上心來?”看來,這位詩評家是傾向于倍感惆悵說。

再讀薛逢一首《題黃花驛》:

孤戍迢迢蜀路長,鳥鳴山館客思鄉。

更看絕頂煙霞外,數樹巖花照夕陽。

此詩寫于赴巴州上任途中。此詩首句寫出入蜀路途之遙遠及心緒的孤寂索寞。后面三句便寫入宿黃花驛時的境況。黃花驛在陜西鳳縣北,為入蜀必經之地。入宿時,夕陽尚未落山,而歸鳥時有鳴叫,看著遠處山峰煙霞彌漫,巖壁上有幾株零星的花木草樹正被斜陽照個正著,分外惹眼。這是一片孤寂荒僻的景象,有點鳥鳴山幽的味道。一種遠離家鄉遠離京城獨宿荒郊僻野的思緒,便顯得濃郁而蒼茫。

宋代詩人石介,人稱徂徠先生,旅途感思絕句《泥溪驛中作》就沒有那些唐人唱熟了的老調子,而是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其詩曰:

山驛蕭條酒倦傾,嘉陵相背去無情。

臨流不忍輕相別,吟聽潺湲坐到明。

山驛蕭條乃因地處荒僻。泥溪驛是嘉陵江邊的一個驛站,是陸路入蜀的必經之地。

此詩作者只以“酒倦傾”三字便把爬山涉水攀登蜀道之艱難輕輕一帶而過,似乎不屑一提。接著,倒是對嘉陵江在此分手傾注了無限眷戀的深情。此詩作者自注云:“嘉陵江自大散關與予相伴二十余程至泥溪背予去因有是作。”

蜀道迂回曲折,萬般屈盤,而繞來繞去二十余程均在嘉陵江邊,詩人不嘆盤旋往覆之苦卻反責嘉陵分手無情,此真乃胸襟曠達之人。無怪乎這個集教育家、學者、文學家于一身的官員,一生高風亮節,愛民如子而疾惡如仇。此詩后二句更將這種超越于常人的情感進一步升華,一個視艱險為微茫而重友情似泰山的高尚境界便令人讀后掩卷難忘。因為舍不得與自己相伴二十余程的江水相別,乃徹夜不眠,獨坐驛中傾聽品味那嘉陵江潺潺流水之聲韻,此種經歷難得,此種情感難得,此詩所傳遞的景思別具一格。

實際上,人的思緒是捉摸不定的。旅途的睹景生情、觸景傷情,有時也可能是隱隱約約模模糊糊而缺乏清淅的界定的,比如莫名的寂寥,比如無端的惆悵,或者無頭緒的興奮,少來由的歡悅,等等,你很難明白說出到底是什么心緒。但你若能將其生動地在詩作里傳遞出來,這詩便可讀了。

譬如宋代詩人趙抃這首《和宿硤石寺下》: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應已離塵緣。

松關暮鎖無人跡,唯放鐘聲入畫船。

趙抃是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由詩題可知,此詩乃于旅途夜宿硤石寺而作,“和宿”即表示此詩為張繼《楓橋夜泊》的和詩。山西晉城東南的硤石山有青蓮寺曾名硤石寺,但此詩中的硤石寺既位于“淮岸”,便應在淮河邊上,只是不知所在究屬何處。浮圖即佛塔,供奉高僧舍利子的建筑物。“浮圖半倚天”,寫出硤石寺之高,因其高,便超脫于塵世之外,這便極其自然地引出次句的思緒來:“山僧應已離塵緣”。離塵緣,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已圓寂的高僧修成正果,已到西天極樂世界享清閑去了。二是指山寺因地處高僻而罕有香客至,凡人不到便沒有塵世俗擾。若大的山寺中竟出奇地寂靜,寺門都鎖上了。“松關暮鎖無人跡”,這讓偶然到此的詩人多少有一點失落之感。可待得詩人悻悻然地回到船上時,一串鐘聲兀地響了起來,久久在船上回蕩著。這說明寺中還有僧人在。但因何寺門又上鎖呢?詩人可能讓這突兀的鐘聲敲出一頭霧水,但羈旅途中的歸思也許被這鐘聲撓個正著,便也就在那空寂而悠遠的鐘聲中慢慢咀嚼一絲鄉愁的滋味了。此詩寫得委婉曲折,欲擒故縱,結句頗有機杼。陳衍的《宋詩精華錄》這樣稱譽道:“令張繼見之,前賢豈能不畏后生。”

于謙是明代有名的剛直硬漢,曾領兵部右侍郎之職巡撫山西、河南,在職期間他匹馬單騎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百姓,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除弊之事。這樣辛勞跋涉的出行,是一般官員難以做到的。但于謙就這么長年累月堅持著。他有一首《上太行》的絕句,也流露過一絲思念家園的思緒,但感慨之余信念猶自堅定不移,正似那首《石灰吟》吟出的不怕艱險的形象一樣。

這首《上太行》的詩這樣寫道:

西風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秋高云薄,落日斜照,西風凜冽,草色斑駁,山路遙遠,孤鳥獨還。觸目所見,是一番落寞孤寂的景象。看看自己這個“兩鬢霜華”、須發已白的半老頭子,還要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山嶺中孤身奔跑,怎不令人徒生思家之念。一句“兩鬢霜華千里客”,內中包含著幾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羈旅苦楚!但一絲柔情閃過之后,詩人又抖擻起精神,拍馬上路,“又上太行山”。這種堅毅的不可屈服的性格在一個“又”字集中體現,實在感人。

至此山水詩已全部講完,下節講結尾之十六法。謝謝大家,晚安!


2017-07-22? ? 舞蝶整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0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4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5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20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1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0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0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0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91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7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3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