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邊義
大家晚上好,上節課給大家講了山水詩,這節繼續講一下詩中的山水。
? 第四講 仁者樂山愛其定
? ? ? ? 南朝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龍》一書中曾說過詩貴“江山之助”的話,所謂“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山水詩便是最顯明的例子。正因為山水自然風景之迷人、撩人、感人,方使得詩人有“寫氣圖貌”之文思沖動和創作靈感。這一層意思在南朝另一位同是文學理論批評家鐘嶸的著作《詩品》中也有大體相同的表述。
? ? ? ? 但讓劉勰和鐘嶸始料不及或者不如說意識不到的是,詩人得江山之助寫出了精彩的詩篇,那準確而傳神的狀景詩句往往又拔高了自然景點的欣賞價值,如果詩作膾炙人口,則迅速流傳的結果又大大提高了景點的知名度,提升了景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乃至令人們無限神往。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便因了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蜚聲中外。武漢長江邊上的黃鶴樓,也因有崔顥的七律詩《黃鶴樓》而名揚古今。此類例子,舉不勝舉。借用郁達夫的詩句來說,這叫“江山也要文人捧”。
文人捧山水,方式大致有三:一是撰文,二是吟詩,三是入畫。
? ? ? ? 吟詩贊美山水,可說是山水聞顯最有成效的方式。因此,我們不妨說是“江山也要詩人捧”。詩人捧山水,關鍵是寫出有奇思或有巧喻的景語來。象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象胡曾的“空山落日猿聲叫,疑是荊人哭未休”,便都是奇思妙想,而象“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及“青蓮花間白蓮開,萬簇千攢入眼來”之類,便都是巧喻能比,有了奇思妙想或巧喻能比的精彩景語,江山雄偉便捧得有氣魄,景象旖旎便捧得眾人迷。這里,我們當再從古今絕句中尋找一些景語貼切而捧得好、捧得有技巧、捧得有韻味的詩作,和讀者一同欣賞。
? ? ? ? 山水詩要在寫景,難在寫景。這是因為,山水詩的審美對象就是山水景象,把身歷目睹心動神怡的山水景象化為詩意,這便是山水詩的寫作內容。之所以說難,一是山水景觀舉目紛然,寫詩有別于畫畫和照相,尤其是絕句體裁小,要用只言片語便把千般景象狀出眼前,素材取舍難;二是山水景觀形貌相似者多,所謂綠水青山,峰必挺拔,水流潺潺,如何捕捉其形貌之外的不同性情與風韻,神魂再造難。二難之間,前者必得服從后者,也即景觀的取象,應著眼于山水靈魂的塑造。這里,我們先來看看古今的詩人如何寫山。
1、名山宜寫其卓立不凡
? ? ? ? 山,尤其是高山,名山,通常都有拔地通天的氣勢,峻極萬物的雄偉,寫出這種景象,便是常見詩篇。如上舉李白詩《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寫黃山,《望廬山五老峰》寫廬山,戴叔倫《題天柱山圖》寫皖山,均寫出山的雄偉挺拔,峻峭壯麗。
? ? ? ? 唐代一個不大出名的詩人來鵠寫的一首七絕《題廬山雙劍峰》,卻不但寫出山的雄偉和壯麗,有趣的是以山的景觀啟動奇特的聯想:
倚天雙劍古今閑,三尺高于四面山。
若使火云燒得動,始應農器滿人間。
? ? ? ? 此詩先寫出廬山雙劍峰的巍峨挺立,悠然倚天,比周圍的山峰都要高出“三尺”。這三尺,正是劍身的長度。而此“雙劍”,正被一層層染上了夕陽紅的云霞纏繞著,詩人全神貫注地欣賞著眼前的這一景象,一時竟突發奇想:染紅了的云團象烈火,這烈火要是把“雙劍”熔化了,那可制作出多少鋤頭鐮刀啊!正是這一奇思妙想,讓他這首七絕從眾多吟詠廬山的山水詩中拔翠而出,卓立不凡。
? ? ? ? 泰山,是五岳之首,可說是中國第一名山。古代是帝王必登的祭天和攬勝圣地。泰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是天下其他名山難以比擬的。泰山山勢雄偉,氣魄非凡,其壯觀及日出、云海、古松、奇石等壯麗景象,激發著名人文士的藝術靈感,創造出豐富多彩、意趣生動的瑰麗形象和藝術意境。歷代關于泰山的詩詞文賦山積海量,其中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也不勝列舉。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是吟泰山的名句。但“萬里清風來”和“一覽眾山小”即便用來寫華山、寫衡山、寫黃山、寫廬山,也無不可,顯然便非詠泰山的最佳詩句。
宋人梅圣俞的詩句,倒是道出了泰山的不二景觀:
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
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
? ? ? ? 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每當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眺望東方,只見晨星隱沒,魚肚微露,接著,海平面上的云海滾動,一縷晨曦透過云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層,則在光亮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終于從云層中露臉,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泰山的日出,是一個神奇的境界,那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而梅圣俞此詩捕捉到泰山日出的幾個關鍵環節,以“海水黃配熔”為晨曦初起天空及海面色彩變化第一階段;接著是旭日躍起“浴出車輪光”,為第二階段;當著朝陽已把金光灑滿整個天空時,便是“隨天行無蹤”的完畢階段了。
2、名山宜寫其險峻奇崛
? ? ? ? 名山多有奇景。奇景者,自然造化曲盡神工鬼斧,神奇處往往讓人匪夷所思也。唐代詩人李郢有一首《重游天臺》便為天臺山的一處奇景所迷,乃寫下這首絕句云:
南國天臺山水奇,石橋危險古來知。
龍潭直下一百丈,誰見生公獨坐時。
? ? ? ? 山 詩的首句便贊嘆道:南國天臺山水奇。那么,直讓詩人稱奇的是什么景象呢?答案就在第二句,石橋。大凡名山多見的無非是峻峰怪石奇云古樹,這石橋該是在江南水鄉或山野僻壤方成風景吧,怎么會成天臺山奇景呢?且看詩人如何說吧:石橋危險古來知。啊,原來是奇在“危險”!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知道了。看來是我自己孤陋寡聞了。
? ? ? ? 查查資料,這才知道,原來這天臺山有溪水西流、天工造橋、山里生墻、河里淌石四大奇觀,石橋便是其中最奇者。你道如何地奇?一座天然石橋如蒼龍聳脊橫架天際,兩條溪水匯合穿梁洞而出,從40米高的峭壁直沖湛藍的龍潭,真有“銀漢倒垂雙澗合,驚濤怒起萬山空”的氣勢。九百多年前,大書畫家米芾初到石橋山時,被眼前這景象驚呆了,于是寫下“第一奇觀”四個擘窠大字。
? ? ? ? 有人說這石橋本是一塊天然直立的巨石,因被兩溪匯合的河水幾千萬年的沖擊,竟沖出一個弓形的大窟窿來,而河水便經此孔往龍潭直瀉下去,成為一條數十丈高的飛瀑。當地民間的傳說更神奇,說是“羅漢把兩條爭著喝潭水的龍的舌頭,拉在一起,捺成一條橋”。
? ? ? ? 現代的科學家仔細考察后認為,這座跨度達20余米世所罕見的花崗巖天生橋,是因獨特的地質和巖石力學等多種條件“巧合”在一起才得以形成的。科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但這“巧合”便是造化的神奇之處。
? ? ? ? 天工造橋,引出石梁飛瀑。正如宋人陳知柔詩句所說,“巨石橫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如此壯觀,確屬奇觀,而盡出自然。
? ? ? ? 李郢此詩在贊嘆這天下奇觀時,似乎要尋出這“天生橋”的秘密,因為他寫下“龍潭直下一百丈”這一句后,結句感嘆道:“誰見生公獨坐時”。生公,指的是梁僧竺道生。傳說他在虎丘講涅盤經,人皆不信,后聚石為徒,宣講至理,石皆點頭,故世傳“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李郢或許因生公有這法力,想請他問石頭一個究竟吧,于是念叨道:有誰見到這高僧來過這里呢。
3、名山必有僧道結緣之勝跡
? ? ? ? 人們常說: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通常都是風景勝地。且大扺離平民百姓的生活區、居住地較遠,交通又不方便。同時,由于地處荒野僻壤,政府管轄相對薄弱。這些都為僧道的搶占名山興觀立廟提供有利條件。因此,中國的許多名山,便紛紛與僧道結緣。那么,詩人游覽這些名山,吟詩時筆下便少不了連帶僧道二字。
? ? ? ? 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峰聳峙,山勢雄偉,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據載唐代五臺山寺廟林立,“大寺三百六,若蘭(小寺廟)無其數”。56年國家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為124處。目前幾經重建,五臺山臺內外的寺廟在300座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大、最集中的寺廟群。
? ? ? ? 清代詩人萬壽祺詠五臺山的一首絕句落筆便寫寺廟,但含蓄而有深味。其詩題為《西峰》,詩文曰:
西峰上方處,臺殿隱蒙蘢。
遠盤秋山里,清猿古木中。
? ? ? ? 西峰是五臺山主峰之一,于五臺各山中最為雄偉。上方,語出杜甫《山寺》詩“上方重閱晚,百里見纖毫”,指地勢最高處。臺殿,指佛寺建筑。蒙蘢,指林木茂密的樣子。此詩前兩句說,在五臺山峻秀雄偉的西峰最高處(放眼眺望),無數佛寺的臺殿廟宇,被茂密的樹木遮掩著。后兩句說,遠處傳來的盤聲在秋色濃濃的群山里此起彼伏,連綿不絕,而在一片古老的樹林里,夾雜著猿猴清幽響亮的啼叫。在這里,盤聲與猿聲,構成了五臺山一曲智慧和善行相伴的清幽主調。而前兩句的視象與后兩句的聽覺融匯在一起,揭示了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的特色,言簡意豐,含味極遠。
? ? ? ? 此詩前二句寫出九華山高聳入云的雄偉身姿、奔騰飛動的磅礡氣勢及鳥飛不到極頂、人更難攀上峰尖的境況。這里的“九雜”指九華山各式各樣的山峰,一共有九十九座。有趣的是,有如此眾多山峰的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唐代李白與隱居此山的詩人高霽游覽此山時,以“按圖征名,無所依據”,遂“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并序》)。九華山乃由此得名。九華山寺院規模之大,不是身歷其境,決難想象。當然在殷文圭寫此詩時,號稱九華四大叢林的寺院群還沒有出現,但在鳥都絕跡的九華山上,僧人早已在山中安家落戶。詩的后二句用設問的手法,順勢牽羊地道出“崖上松間盡是僧”的景象,這也正是九華山的最大特色。
4、看山也要選定理想的時間和角度
? ? ? ? 宋代自號逍遙子的詩人潘閬也寫過一首《九華山》,卻從九華山的名與實挖出巧思,爾后再精選一個畫面刻畫其獨特景觀。其詩曰:
將齊華岳猶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
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潑濃藍。
? ? ? ? 九華山共有九個山峰,故原名九子山。而華岳,即華山,只有三峰,所以九華山與華山相比多了六個峰。而三峽的巫山,則有十二個山峰,所以又比九華山多了三個。這前兩句看似把玩數字游戲,其實別有一番巧思。九華山峰如蓮花怒放于云表之上,這種“奇峰一見驚魂魄”的氣勢頗似華山,而峰下清溪縈繞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水飛瀑的景象又如同巫山,正因為景觀有可比之處,詩人方從數字入手,以小異見大同。而后兩句便用點睛之筆畫出九華山之精神來。詩人說,九華山的美景應從江上遠望,最好是在下過一陣大雨之后,這時的九華山,恰如丹青妙手用濃彩潑墨筆法在白云堆里畫出來似的,碧藍碧藍地美得讓人驚呆了。金性堯在《宋詩三百首》中這樣評道,此詩“第三句寫看山的最理想時間和角度,末句將空間和色澤揉合得十分和諧”,這也當是作者的獨辟一徑。
? ? ? ? 說到華山,順便說一說寇準的《華山》詩。據載這當過北宋宰相的寇準,是一名稀世神童,聰慧過人。小時候其父宴請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隨口吟出一首五言絕句,讓滿座賓客驚訝不已。其詩云: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 ? ? ? 一個小孩子就詠出如此氣度不凡的五言絕句,實在是神奇。前兩句明說華山之高,后兩句暗指華山之險。而這正是一位居皇帝一人之下、處臣民萬人之上的宰相身份地位的寫照。筆者常常懷疑,象這一類寓有揭示某種巧合的歷史記載究竟有幾分可信度,該不是寇準當了宰相之后好事者編出來的吧。但不管如何,寇準的這首《華山》詩,倘若不是有身在峰巔的感受,怕是寫不出這種句子來的。
寇準的這首《詠華山》,其實不能列為山水詩,因為并非實地游覽之作。
清代詩人孫蕙的一首《太華絕句》則是登臨之作,其詩曰:
絕頂青冥露掌開,仙人鳳跡隱樓臺。
云間忽敞中原色,俯看黃河一線來。
? ? ? ? 太華即華山,又稱華岳。清人李榕原修撰的《華岳志》有“華山為西岳。山頂有千葉蓮花,因名曰華山。西有少華山,故曰太華”之釋文。此詩首句提到的“露掌”,即露凝仙掌,指華山西岳廟。是華山十七處名勝的最終景點。西岳廟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光初年,為歷代帝王祭華山神的地方。舊址在黃神谷,今址為北魏時遷移所建,后歷代均不斷維修和擴建。該廟為五岳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廟宇,故有五岳第一廟之稱。康熙重修西岳廟碑文時,曾御書匾額“露凝仙掌”。故孫蕙此詩首兩句便著眼于華山風景中的特色落筆,“絕頂青冥”,指華山的最高峰連接青天。這個意象乃由王維《華岳》詩句“連天凝黛色,百里通青冥”脫化而來。“露掌開”,便指西岳廟的香火一直延續了下來。但傳說中的神仙、玉女,如今都再也見不到了,因而次句便說“仙人鳳跡隱樓臺”。仙人當指華山君及道教傳人(老子、陳摶均住過華山,陳摶住的時間最長。道教中傳說的古代神仙,如馮夷、青鳥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等相傳都在華山“得道成仙”)等,鳳跡當指仙女、玉女在華山的生活經歷,如沉香救母、蕭史弄玉等傳說中的玉帝之女、秦穆公之女等等。總之,這華山是神仙玉女及方士文人出沒的圣地福土,所以人們說華山多仙氣,靈氣。這正是華山風景以險要而聞名于天下之外的最大特色。
? ? ? ? 贊頌了華山的仙氣、靈氣,還要夸一夸華山的險要和博大的形勢。華山北瞰黃河,南牽秦嶺,山峰陡峭巍峨、陽剛挺拔。華山主峰為五岳最高峰,登上絕頂放眼遠眺,群山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這景象被孫蕙用14字寫得極見情趣:“云間忽敞中原色,俯看黃河一線來。”云層輒忽間打開,腳下的一片群山原野便閃露出來,而黃河更如一條彎曲的細線,穿于漠漠山野之間。這便讓游人有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體驗。全詩盡寫景,而情趣胸懷,盡在景中。
? ? ? ? 讓“多少游人皆叫絕”的天下奇觀盡以名山居多,而名山的峻秀與雄奇又離不開嶙峋林立的巖石與千奇百怪的山崖峭壁。有“天下第一奇觀”之譽的云南石林,便以黑色森林般的巨石群驚艷于世。
? ? ? ? 當代詩人毛滌懷有一首寫石林風光的絕句,頗能道出其景觀之獨特韻味者,值得一讀。這首題為《游石林》的七絕這樣寫道:
不須雕琢自成峰,萬笏參差指碧空。
最羨山民無歲月,家家都住畫屏中。
? ? ? ? 詩的前兩句用簡練傳神的筆觸描繪石林的整體形狀。“不須雕琢自成峰”,抓住了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自然形成的主要特點。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所呈現的自然景觀,真正是無需雕琢而巧奪天工。位于昆明市東近百公里處的石林,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疊水、長湖、月湖、芝云洞、奇風洞7個風景片區組成。在面積達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遍布著上百個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獨立成景,有的縱橫交錯,連成一片。最典型的一片叫李子營石林,奇石拔地而起,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鬼斧神工,爭奇競麗。每一處都是一幅絕妙的畫。每一處都是游人驚艷的場景。那石柱、石峰,或如利劍,刺向天穹,或如筍節,拔出地表。石墩褶皺,或如團團火焰燃燒,石身戴帽,或如猛士佳人漫步。詩人用“萬笏參差指碧空”七個字,也寫出了奇石峻峰的獨特景象。
? ? ? ? 那石柱、石峰,或如利劍,刺向天穹,或如筍節,拔出地表。石墩褶皺,或如團團火焰燃燒,石身戴帽,或如猛士佳人漫步。詩人用“萬笏參差指碧空”七個字,也寫出了奇石峻峰的獨特景象。正是被眼前這一處處美妙的景象所征服、所吸引、所沉迷,詩人方感嘆生活在周邊的山民太有福分,長年累月,無日無夜,盡可飽覽這神奇景色。“家家都住畫屏中”,的確是夠讓人羨慕的了。
? ? 第五講 智者樂水觀其動
? ? ? ? 山水詩顧名思義,非寫山,即寫水,當然更多的是寫山兼寫水或寫水兼寫山或山水交織在一起寫。前面介紹的山水詩,以寫山者居多,這里,我們找一些寫水的來讀一讀。
1、江河攬勝
? ? ? ? 要說水,先得說黃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有天險,有奇觀,有激流,有淺灘,而其咆哮性情和曲流景象,一向是詩人吟詠的好素材。李白的“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世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都是吟誦黃河的名詩句,惜非出于絕句。
? ? ? ?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絕句《浪淘沙九首》,其一即寫黃河: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 ? ? ? 河道之曲和河水之渾是黃河二大特色,同是唐人的羅隱有“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之句,說的也是曲和渾。曲是奔走于高山丘壑之間,受地形影響;渾是從源頭便卷沙而流,一路翻騰,未能澄清。所以,劉禹錫的起句便已點明了黃河的個體形象,第二句再點明黃河的氣魄和流程之邈遠。因為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所以后二句便展開美妙的聯想,詩人幻想溯流而上,到了銀河說不定便可去牛郎織女家做客呢。
? ? ? ? 劉禹錫筆下的黃河,是有利而無害。北宋的詩人邵雍便有意見,于是他寫了七絕《題黃河》說:
誰言為利多于害,我謂長渾未始清。
西到昆侖東到海,其間多少不平聲。
? ? ? ? 邵雍的詩著眼于黃河的渾濁,進而從其奔流的咆哮引申為世間“不平聲”。這與前人借黃河的“曲”與“渾”來比喻人世是相同的。如唐代詩人孟郊的《泛黃河》就有“誰開昆侖源,流出混沌河”及“有恨不可洗,虛此來經過”等詩句。以其“渾”所以不能洗“恨”,以其不能洗“恨”所以稱其“混沌”。同樣著眼于黃河的“渾”。
? ? ? ? 當代詩人熊鑒的看法又超脫前人的眼界,他的《黃河雜想二首》其一云:
黃河為福也為災,禍福皆因閉或開。
莫怪下游渾濁甚,泥沙滾滾上游來。
這有點近于說世風日壞源于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諷世味道,但寫得頗為機警。
? ? ? ? 說罷黃河說長江。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長江不同流段有不同名稱,源頭稱沱沱河,青海段稱通天河,西藏段稱金沙江,以下有川江、荊江、揚子江、黃浦江等流段。著名的長江三峽在川江流段,因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遂成天險。詩人吟詠長江,多以三峽及荊江、揚子江為素材。
? ? ? ? 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 ? ? 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 ? ? 高啟的“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都是吟詠長江名詩句。
? ? ? ? 這里舉幾首吟詠長江較出名的絕句。先看清代詩人孔尚任的《北固山看大江》云:
孤城鐵甕四山圍,絕頂高秋坐落暉。
眼見長江趨大海,青天卻似向西飛。
? ? ? ? 孔尚任是在鎮江的北固山上眺望長江,長江波濤洶涌奔流出海,場景十分壯觀。可他偏不直接把這場景描繪出來,但以“青天卻似向西飛”一句看似無理實則有趣的結句反襯江水奔流氣勢。這里運用了眼視錯覺原理,因為水流疾速,當以天空為參照物時,會看成不是水往東流而是天往西飛。此詩構思的巧妙,盡在此一結尾。
? ? ? ? 深圳當代詩人鄒國容一首游長江三峽的詩也寫得很好,其詩題為《游三峽偶成》,詩曰:
嘉陵直下水波平,兩岸秋山半晦明。
夜永無從邀月色,聊聽細浪拍船聲。
? ? ? ? 鄒國榮這首《游三峽偶成》出色之處在于:一是詩作有時代的新氣息。歷來寫游覽三峽的詩,或言其峰險,或言其流急,或言其景幽,或言其喧囂,獨沒有人言“波平”。“波平”是三峽全新的不同于千萬年來的景象,可說是把握住了三峽的巨變。二是詩作言盡意不盡,頗耐人尋味。三峽的“波平”也寓有“盛世太平”之意味,“波平”也是盛世之貌。但“波平”不改“大江翻瀾”的本質,何況三峽大壩的利弊也存在大量的爭議,因此,此詩的結句“聊聽細浪拍船聲”便有弦外之音了。“細浪”二字用得精準,一者呼應“波平”,首尾銜接緊密,二者可喻指各種不同的爭議,這一層含義盡可由讀者自行意會。三是詩作營造的意境充滿美感。詩的首句下筆先交代自己游覽三峽的方位并點明了時間。此時,遠處的山峰還模糊可見,“半晦明”正是暮色與燈光交織在一起的景象。第三句筆鋒一轉,勾出一腔惆悵的心緒:夜色非常美好,只可惜見不到可愛的月亮。或許是游不逢時,或許是天不作美,總之是月亮千呼萬喊出不來。目的是要讓精彩的結句閃亮登場:“聊聽細浪拍船聲”。既然邀不來“月色”,總得尋找其他的樂趣以充袮補,靜下心來細聽那輕微的波浪拍打游船所發出來的陣陣響聲,也能讓人消解心中的愁悶。此詩的用筆,細膩而重形象,曲折而見韻致,歡快中有惋惜,惋惜中見曠達,情感隱匿于景象之中,寓意蘊含于言語之外。由生動具體的景象所營造的意境,給讀者留下品味的空間,是為佳作。
? ? ? ? 如果說黃河以其雄渾大氣象、長江以其險要流程長為最壯觀的景象而受詩人追捧的話,那么,漓江則以其風光的秀麗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詩篇。漓江發源于桂林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流經桂林、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其中由桂林至陽朔長達84公里黃金水道,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縈回,猶如一幅百里畫卷。
? ? ? ? 詠贊漓江自然風光的最有名詩句是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送桂州嚴大夫》)。這二句詩極其形象地概括出了漓江山青水秀的特點,但據說韓愈并未到過桂林,因此詩句只是想象而非感受。有趣的是,白居易詠漓江的詩句“山水衙門外,旌旗艛艓中”(《送嚴大夫之桂州》),趙嘏的“遙聞桂水繞城域,城上江山滿書畫”(《寄桂府楊中丞》),許渾的“桂州南去與誰同,處處山連水自通”(《送杜秀才往桂林》),張籍的“旌旗過湘潭,幽奇得遍探”(《送嚴大夫之桂州》),也都是未到過桂林而純系想象。但這些個出自想象而能準確地描繪出桂林山水之美,顯然不是憑空臆造,必然下筆有所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桂林山水景象之秀美已廣為傳聞,達到盛名遐邇無人不曉的地步。
? ? ? ? 欣賞漓江風景,最適于泛舟慢行。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有一首七絕《由桂林舟游陽朔》詩就道出了春日舟游漓江的愉悅心情:
春風漓水客舟輕,夾岸奇峰列送迎。
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
? ? ? ? 首句點明舟游季節,而“客舟輕”用語極妙,輕的第一含義是水清,水清而見船影,船影清晰則易覺飄浮之態勢,飄浮感越強烈便愈覺舟輕。輕的第二含義是心情舒暢,有好心情方能欣賞好風景。
? ? ? ? 欣賞漓江風景,最適于泛舟慢行。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有一首七絕《由桂林舟游陽朔》詩就道出了春日舟游漓江的愉悅心情:
春風漓水客舟輕,夾岸奇峰列送迎。
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
? ? ? ? 首句點明舟游季節,而“客舟輕”用語極妙,輕的第一含義是水清,水清而見船影,船影清晰則易覺飄浮之態勢,飄浮感越強烈便愈覺舟輕。輕的第二含義是心情舒暢,有好心情方能欣賞好風景。
? ? ? ? 明代詩人俞安期的一首《漓江舟行》也寫出溯江流而下由水路進入廣東一途的喜悅心情。其詩曰:
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
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
? ? ? ? 俞安期是明代吳江(今屬江蘇)人,以詩名聞世但絕于仕途。此詩是作者由桂林乘船沿漓江水路經梧州進入南粵途中所寫。桂楫即桂林游船之美稱。因為沿途盡是好風光,一路輕舟快下,竟不覺行旅舟楫之勞累。唐宋時期,嶺南還是偏僻之邊遠地區,交通十分不便而成為貶臣之流放地,韓愈被貶潮州時便有“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哀嘆。所以,那時一直有人把進入廣東視為畏途。而此詩作者由水路輕舟順流直下,感覺清爽,于是便不以為然地質問道:“誰言嶺外客行艱?”那么,詩人當然是覺得無“艱”可言的了。詩的后二句便敘述何以客行不艱:白天可以飽覽漓江兩岸美麗景色,晚上累了可在船上躺下來聽聽濤聲,一邊回味白天所看到的景象。枕底有輕舟擊水的聲響,枕上又不斷晃過青山側立的身影,真是一趟難得的舒心之旅啊。此詩第三句中的“翻愛”兩字用得妙。通常,“高眠”須是在平穩而安靜的地方,但作者現在的體驗便感覺應該巔覆這一常識了,這當然是“漓江路”所特有的魅力帶給游人的清爽感受。一個“翻”字,藏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 ? ? ? 珠江舊稱粵江,是國內第三長河流。雖然珠江沒有象漓江那樣秀麗的山水奇觀,但每逢春夏良宵佳節,卻別有風光可攬,尤其是端午節前后一段時間,江上賽龍舟,另有一番熱鬧風情。
? ? ? ? 清人文景瑞就有一首七絕《珠江春泛》寫三月三春游珠江所見景象:
冶游風景似江南,佳節欣逢三月三。
千隊紅裝萬枝漿,桃花春水白鵝潭。
? ? ? ? 三月三,古代稱為上巳節。在這一天,人們到水邊洗濯、喝酒,認為可以祈福驅邪。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可知到了唐代清代這一習俗仍相沿不變。文景瑞是江西人,時在廣東廉州任知府,他在三月三這一天泛舟珠江所見景象是桃花盛開,春江日暖,游人如鯽,盡是美女紅裝。首句即把這景象總括為“冶游風景似江南”。詩中所提到的白鵝潭,是珠江八景之一,稱為“鵝潭夜月”,至今仍是珠江夜游的主要景觀。
2、湖泊觀影
? ? ? ? 以上介紹的是江河攬勝的絕句,接下來再看湖泊一類的。
? ? ? ? 唐代詩人張說有兩首寫洞庭湖的絕句,著眼于洞庭湖水天相連、秋色悠遠的博大景象。先看第一首,《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 ? ? ? 首句便是從船上遠眺湖面風光:平靜的湖水一望無邊,但見遠處與上邊的天空相連在一起,足見平湖之大。次句寫湖邊的林木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也是一望無際。林景,是樹木倒影在水中之景。千尋,則形容景象之綿長,古代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延續之長。這前兩句,是往湖面的遠處看和往湖水的深處看,一遠一近,極言洞庭湖自然風光之美。第三句用“忽驚”來個轉折,以便引出一個精彩的結句。水上光華滿,是指陽光灑滿湖面,泛起一片耀眼的銀光。顯然是游船已入湖的中央,沒有樹木的遮掩,太陽的光線便直瀉在湖面。而詩人只顧著欣賞美景,竟不知船已走遠,因而當驟然見到湖面銀光閃射時便有些意外,所以用上“忽驚”強調精神之一振,而結句也就一牽而出,意趣橫生。
? ? ? ? 再讀其第二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 ? ? ? 巴陵即岳州,唐代為郡名。孤峰指君山,在洞庭湖中,也稱洞庭山。此詩題為“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乃一首送別之作。但詩人將情融于境,也寫出了洞庭湖秋色悠遠的一番別致景象。“洞庭秋”的意象,首見于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蕭索秋風落葉水面,在一望無際的洞庭湖蔚成一派撩人的秋色,那景象正如失意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無邊愁緒。據載張說此詩寫于晚年謫居岳陽時,想當年在京為相聲名顯赫權傾朝野,如今身為貶謫之人,送梁六即入朝赴官的友人去京城,一時不免觸動謫宦之感。所以,在極目所見盡是洞庭秋色的大氛圍中,那小小孤單的君山在水中漂浮,未嘗不是作者的心理映照。是心之孤而憐見峰之孤,抑是睹峰之孤而倍感心之孤?或者二者交相傷之,總之,讀之即見秋意即扣愁緒。由秋風落葉洞庭波、君山孤峰水上浮又聯想起湘君、湘夫人之傳說,但這些神仙蹤跡已無處可尋,傳說畢竟是虛無縹緲荒忽之事,是以“聞道神仙不可接”,只有波光鱗皴的湖水才是實實在在的。目送友人的身影遠去,詩人一時頓感心事浩茫,于是吟出“心隨湖水共悠悠”這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精彩結句。歷來的詩評家把張說此詩和王翰的《出塞》譽為盛唐氣象之肇始,可見此詩自有一種感人的魅力,正屬于葉夢得所說的那種“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之情形(《石林詩話》)。
? ? ? ? 張說的洞庭湖絕句兩首,敘寫了洞庭湖的自然風光。但要說真正描繪出洞庭湖的景象之美,那還得讀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曰: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余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 ? ? ? 這是借民間留傳的湘君傳說為洞庭湖添色,而湖面凈如鏡,君山美似畫,則寫出洞庭湖的寂靜之美。試比較張說的“日見孤峰水上浮”與李白的“丹青畫出是君山”,便知心境不同,觀景的感覺便截然有別。一座蒼翠的青峰藏身于碧綠的湖水之中,說是丹青妙手所畫,足以讓人馳聘自己的想象能力。
? ? ? ? 例如在劉禹錫的眼里,這君山便被想象成“白銀盤里一青螺”了。其詩《望洞庭》這樣詠道: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 ? ? ? 比柳禹錫稍后的唐代詩人雍陶也把君山想象為螺形物,但卻不是劉禹錫的“青螺”,想象更奇特。其詩《題君山》如此寫道:
風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 ? ? ? 雍陶的想象不但從君山的形狀、而且加入了湘君的傳說故事,說這個在湖面呈長島形的君山,看去恰像水仙湘君畫眉所用的螺形黛墨,擺放在平臥著的明鏡上。
? ? ? ? 劉禹錫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李白的“丹青畫出是君山”具象為“白銀盤里一青螺”,不失為一幅奇特的風景畫。雍陶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李白的“丹青畫出是君山”具象為古代女子的化妝物品,也頗有生活情趣。但有了一個具象便封殺了其它的具象,想象空間便顯得窄小了。
? ? ? ? 總的說起來,張說、李白、劉禹錫、雍陶這些絕句所描述的洞庭湖自然景象,各有特色,但藝術效果感覺似不及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那二句,也不如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那二句。什么道理?這是動感氣勢勝過靜態景象。
? ? ? ? 說了洞庭湖再說太湖。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山水相依,有"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景觀,朝暉夕雨,霧靄晴光,美如畫卷。明代詩人文征明有“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詩句盛贊太湖自然景觀。
? ? ? ? 清代詩人沙維杓有絕句一首《月夜渡太湖》云:
湖水接天天不分,水禽夜呼煙際聞。
滿船明月唱歌去,七十二峰皆白云。
? ? ? ? 此詩以水禽夜呼和游客唱歌遙相呼應之聲勢,配以水天相連、峰繞白云、月照客舟的靜景,動靜相宜,頗得湖韻。
? ? ? ? 就湖景而言,歷代詩人吟詠最多的當數杭州西湖。其中,又以蘇東坡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絕句之一最為有名,其詩曰: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 ? ? 前二句寫出西湖風景之美,后二句則把西湖的風光韻味與美女西施的風韻氣質相比較而以“淡妝濃抹總相宜”升華二者共同點,使此詩意境高雅、義蘊豐富,成為歷代詠西湖最佳詩句。
? ? ? ? 楊萬里的《曉出凈慈送林子方》一首絕句也很出名: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 ? ? 楊萬里此詩寫出西湖六月份的艷麗景色:蓮葉接天碧,荷花映日紅。這本來也是平常景,可詩人加上了"無窮"和"別樣"兩個修飾詞,境界便不同了。
? ? ? ? 江蘇古城揚州的瘦西湖,“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可說是園林與湖景的完美組合,其景色如詩似畫,令人嘆絕。最值得稱道的,其一是楊柳,其二是虹橋。瘦西湖的楊柳和虹橋之美,有詩句“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為證。據說,隋煬帝當年開運河,令官員在運河兩岸栽插柳樹,用來護堤和遮陰,并親手栽種了一棵,賜垂柳姓楊,遂有楊柳之稱。楊柳是揚州的市樹,而瘦西湖的堤柳,則是揚州最美的楊柳。正因此,凡吟詠瘦西湖的詩便離不開楊柳。上舉詩句已見,再舉如,“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西湖彎彎水迢迢,兩岸綠柳夾紅桃”。
? ? ? ? 實際上,瘦西湖原名叫長春湖,清代詩人汪沆(hang去聲)有一次游覽長春湖后大為震驚,認為長春湖風光之美不遜于杭州西湖,遂寫了一首絕句,因了他的這首絕句,長春湖始得名為瘦西湖。汪沆的詩《長春湖》是這么寫的: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 ? ? ? 汪沆的詩,首二句即描述了楊柳和虹橋之美:飄灑秀麗的楊柳沿湖邊長堤向遠處蜿蜒伸展而去,連接到那凋零荒蕪的草地;排列得整齊而潔白的橋欄讓古樸典雅的虹橋美得就象丹青妙手繪出的國畫。接著,汪沆即拿長春湖與西湖相比,后二句即說揚州長春湖與杭州西湖一樣,都是游人喜歡游玩而花錢不計其數(俗謂銷金鍋子)的地方,因長春湖比西湖小且狹長,所以應該稱為“瘦西湖”。原來,長春湖乃隋煬帝所開挖的大運河的一端,河面自然狹窄而冗長。瘦西湖名之恰當,長春湖遂因此詩而得名為瘦西湖。
? ? ? ? 寫湖上風景,也常見一種借熟喻生的手法。比如,新中國的元帥詩人葉劍英的《游七星巖》:
借得西湖水一園,更移陽朔七堆山。
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 ? ? ? 七星巖是廣東肇慶有名風景勝地,以“峰險、石異、洞奇、廟古”而聞名,景區包括星湖和七座山峰。這七座山峰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故取名七星巖。盡管如此,畢竟還不是廣為人知的地方,葉帥此詩以西湖喻星湖,以陽朔山峰喻七星巖,這就使人一下子有了美麗的風景具象:水如西湖,山似陽朔。既然兼有杭州西湖和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象,結句的贊美便不是浮夸之詞了。
? ? ? ? 現代詩人呂尚的七絕《觀太陽島荷花湖》也有同樣的手法:
自古關東未敢栽,不期此日小池開。
是誰學就瞞天術,偷得西湖一角來。
? ? ? ? 太陽島在哈爾濱市淞花江中,林木深蔭,環境清幽,也是旅游勝地。呂尚此詩先贊嘆荷花在北疆栽植成功而竟開艷花之奇,接著又以西湖借喻,但呂尚用一個“偷”字則奇趣頓生,比上舉葉帥的“借”和“移”更具風趣。
2017-07-18?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