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張飛(字翼德)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為蜀漢政權的核心將領之一,他以勇猛剛烈、忠義無雙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后世敬仰的"萬人敵"。
張飛(?-221年)出生于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三國志》記載他"少與關羽俱事先主(劉備)"。在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時,張飛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從此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正史中雖未記載其具體出身,但明代《三國演義》將其塑造為"賣酒屠豬"的豪杰形象。
1. 當陽之戰:208年長坂坡之戰,張飛率二十騎斷后,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喝退曹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
2. 入川戰役:214年隨諸葛亮入蜀,在江州生擒嚴顏,展示出粗中有細的將才。
3. 漢中之戰:219年于巴西大破曹魏名將張郃,為劉備奪取漢中奠定基礎。
1. 勇猛剛烈:史載其"雄壯威猛",曹操謀士程昱稱其為"萬人敵"。
2. 敬重士人:與謀士法正、劉巴交好,打破其"不恤小人"的刻板印象。
3. 藝術天賦:善畫美人,工書法,明代《畫髓元詮》記載其"喜畫美人,善草書。
1. 政治角色:曾任巴西太守、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是蜀漢軍政體系的核心人物。
2. 治軍才能:訓練出精銳的"白毦兵",諸葛亮稱贊其"文武足備"。
3. 經濟貢獻:在閬中發展農桑,現存"張飛井"等遺跡見證其治理成果。
221年因急于為關羽報仇,被部將范疆、張達所害。其死后被追謚為"桓侯",民間尊為"張王爺"。在元明清三代被神化,成為門神、財神等多元文化符號。現存云陽張飛廟、閬中張飛墓等紀念場所。
當代學者研究指出,張飛形象經歷了從歷史人物到文化符號的演變過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藏明代張飛銅像,面容儒雅,顛覆了傳統認知,提醒我們應以更立體的視角看待這位三國名將。他的故事不僅承載著忠勇義烈的傳統價值觀,更展現了中國古代武將的復雜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