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城市沒有livehouse,那么這個城市的年輕人是不幸的。
當一個城市有了livehouse,那么這個城市的年輕人是瘋狂的。
年輕人要追求他們的自由,釋放自我,每次演出開場前幾分鐘,一般都會有一個身材魁梧或者嗓門亮堂的小伙子帶著全場人一起喊牛逼。節奏大概是這樣的:? X~X,? 牛逼!? 喊了四五次以后一般會歇一會或者換另一個人接著喊。如果樂隊名字是三個字的,大概是:XX~X,牛逼。。。。
嗯,氣氛起來了沒有不喊的,我也喊過。
從歷來的演出現場看,這樣調動氛圍的方式也許是沒錯的,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因為喜歡同樣的樂隊,熱愛著同樣的生活和追求,在不大的場地里,宣泄著我們最狂熱的力量。
可是,“牛逼”這兩個字,真的合適嗎?
試想一下一個你喜歡的樂隊,你的播放器列表里全是他們的歌,在夜深人靜的陽臺你會聽,艷陽高照的晴天里你也會聽,每一首歌的評論里都會有你的身影,你會在里面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會回復別人的評論給他人打氣加油,你覺得搖滾樂給了你向上的態度,對生活的追求,熱淚盈眶的故事就不說了,你說這是一生的熱愛。
然后,你來到最喜歡的樂隊的現場了,一句“牛逼”就把以上所有的所有都概括了?你還心甘情愿的在喊嘛?
這兩個字在普通人看來確實是一個贊揚的詞,放在演出者本身,自己和樂隊辛辛苦苦排練了這么久,每一首歌,每一個鼓點,音符,都是心血,是多少個日日夜夜換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越來越多的聽眾認同他們的音樂,或者給他們反饋,在現場和他們互動,合唱,配合他們把每一次演出做到完美,而簡簡單單的一句“牛逼”,這種毫無實質意義的贊揚,在我看來完全不會讓任何樂隊提起興趣,他們早就聽夠了。
換一個角度,從“歌迷”的角度出發,他們喊的“牛逼”并非發自內心吧,多少人是看見別人喊自己也跟著喊,說的更直白一點,有些人來看演出就是湊個熱鬧裝個X, 記得夏天看貳佰演出的時候,前面一個兄弟,一直嚷嚷著怎么還不唱玫瑰,無聊死了,全場演出除了狗日的青春和玫瑰其他時間一直在玩手機發微信,錄個模糊不清熙熙攘攘的全是歌迷后腦勺的小視頻發個朋友圈,我瞥了一眼他發給別人的微信:等會再聊吧,我現在看演唱會呢。
。。。。。
一個livehouse的演出被說成演唱會,我該怎么評價?如此強大的優越感要秀給誰看?
貳佰有一首口琴曲叫做《十年青春換絕癥》,其中有人評論道:你說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我說我也不知道。
現在,你問我真正的歌迷是什么樣的,我說我也不知道。
前幾天李志老師發的微博也表述了類似的觀點,一個在獨立音樂圈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每年被大大小小的演出,音樂節,巡演,跨年填的滿滿當當的人,還是不厭其煩地認認真真說這件事情,作為歌迷的你,下次演出該怎么辦懂了嗎?
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話: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中國的搖滾樂經歷了波折中的成長,從最初被主流音樂摒棄到走入屬于自己的時代,這中間夾雜了的故事,太多的意外。多少優秀的樂隊曾一舉成名,而后又又被時代所拋棄,又有多少樂隊還在默默努力,等待著更大的舞臺。
這么多的來之不易,作為歌迷,有一份光,發一份熱,牛逼的不是這樣或那樣,也不是振聾發聵的吶喊,而是期待著中國搖滾樂有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