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課件自整理的考研應用心理學知識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復習,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學習呀~
自我概念
一、含義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包含三個層面:存在感知、與眾不同、自我評價。
自我包括:主我、客我(兩個對立的部分,米德、詹姆斯)
主我:是認識主體,是主動的自我,即是對自己活動的覺察者。
客我:是認識的對象,是客觀的我,即是自己活動的被覺察者。
主我是自我的動力成分,是活動的過程,客我制約主我的活動。
二、自我意識
1、自我意識的成分
自我認知? → 自我概念(認識+觀念)、圖式、差異、效能等
自我體驗(情感情緒)? → 自尊、偏見等
自我控制(行為傾向)? → 自我監(jiān)控等
自我意識是個體參與自我覺知時的一種習慣性傾向。
2、自我意識的特點
客觀性、矛盾性、形象性、獨特性、傾向性等。
(1) 客觀性:
指一個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們的接觸中,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tài)度作為一個客觀標準進行內化而成的。
(2) 矛盾性:
指隨年齡的增長,自我由最初的混沌一團逐漸分化為主觀我與客觀我兩個方面,自己既有觀察自己的一面,又有作為被觀察者的一面。
(3) 形象性:
指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為自我評價提供基礎。
(4) 獨立性:
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自我態(tài)度也慢慢脫離了他人的評價,成為自律的東西而發(fā)揮作用。
(5) 傾向性:
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具有一定的傾向。如對優(yōu)良品質自我肯定多些,對不良品質自我否定多些。
三、自我圖式理論(馬庫斯)認知的表征
自我圖式是指我們用來組織和指引與自己有關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馬庫斯和Wurf認為,自我圖式構成了我們的自我概念,他可以幫助我們分類和提取經驗。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出發(fā),運用認知心理學的術語,去解釋人類關于自我的認識。
1、馬科斯進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與動態(tài)自我的概念。
(1)可能自我:
是我們認為自己可能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認知表象。不單是一些想象的狀態(tài)和品質,還表征了希望與夢想以及恐懼。
包括:
渴望成為的自我(健康、成功等)、
希望將來具有的品質(熱情、善良等)、
不希望成為的自我(貧窮、疾病等)
可能自我具有兩項重要功能:激勵未來的行為(動機)、評價與解釋。
(2)動態(tài)自我:
是指在某一特定時刻的自我概念。動態(tài)自我會影響個體與自我有關的信息加工、情感調節(jié)以及動機過程,也會對人們的社會知覺、與他人的相互作用等產生影響。
2、個體自我概念的建構過程:(我是誰?)
(1)從自己的行為推斷自己(自我知覺理論)
(2)從他人的行為反應推斷自己
(3)通過社會比較推斷自己
(4)通過自我意識來推斷自己(內省)
四、自我差異理論(希金斯)
1、個體知覺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個部分:理想自我、應該自我、現(xiàn)實自我。
(1)理想自我(目標和成就)
是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狀況下將成為什么樣的人。
(2)應該自我(責任和義務)
是指自己和他人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3)現(xiàn)實自我
指自己現(xiàn)在是什么樣的人。
2、區(qū)別與關聯(lián):
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是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理想自我使個體關注目標和成就,指引著個體對目標的追求;應該自我使個體關注責任和義務,使得人們回避一些目標。
現(xiàn)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存在的差距,個體會產生抑郁和沮喪的情緒;
現(xiàn)實自我和應該自我間存在的差距,則會引發(fā)個體的焦慮或激怒情緒。
五、自我的偏差
1、焦點效應(聚光燈效應)
2、自利偏差(自我服務偏見)
3、盲目樂觀
4、虛假一致性和虛假獨特性
自我效能:指個體感到自己能夠勝任和有效的感覺。
途徑:直接經驗、替代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喚醒
本文完
下回 ——?社會心理學之社會知覺及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