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著作《自我》筆記(200頁~最后)

過分缺乏自我意識的消極影響

成功的自我調節要求個體將他們的行為與相關的標準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過程更可能出現在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身上,因此,任何降低自我意識的舉動都將阻礙個體進行自我調節的努力。

去個性化和道德行為

當個體失去個性時就發生了去個性化。群體情境中往往會出現這一現象,而且,它常常伴隨著道德松弛的現象。例如暴力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反社會行為,例如足球賽中常常會有不擇手段、違反道德取勝的隊伍,例如中學的課堂,普通的班級沒有老師可能會亂成一團,有老師則秩序井然。

酒精消耗和自我調節失敗

酒精能夠降低自我意識,喝醉時,個體的自我意識開始變弱,從而無法將他們的行為與適宜的標準進行比較,因而,他們會做出正常情況下不會做的行為。比如最常見的酒局談判,喝一喝酒往往就能談成生意。

自我意識是成功的自我調節的核心部分,因而,酗酒常常關聯著自我調節失敗。

酒精還可以限制人們注意到直接線索的能力,降低了他們抽象思維的能力,這被稱為“酒精近視”,它干擾了超越性過程,即突破當前情境而追逐更遠目標的過程,(使個體更傾向于短視,做出不安全性行為,如酒可以壯膽)。不幸的是,酒不僅可以使人更健康(如它可以使人放松),它也可以使人對自己感覺更好。

過度自我意識的消極作用

過度的自我意識也是有害的,(以下是具體的消極作用:)

阻塞

當個體很想表現得出色卻無法表現出最佳狀態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對自身的過度關注致使個體將他們的行為與相關標準做比較,并且過多的考慮了他們自己的行為。這反過來又干擾了正常水平的發揮。對成功的預期和對失敗的恐懼都可以提高自我意識,產生阻塞。比如TED演講者站上講臺,會緊張。

刻板印象威脅:比如本來內向的不合群的人想要通過行動證明她愛某個集體,便會在實施行動時感到緊張,因為對自己的刻板印象提升了自我意識,導致了阻塞。

自我破壞行為

過分的自我意識也可能產生自我破壞性行為,比如“一醉解千愁”,醉酒降低了自我意識水平,使個體感到不再痛苦,但是個體的身體也受到了傷害。當自我意識變得過分強烈和令人厭惡時,個體就試圖通過這種行為從自我中逃離出去。比如受虐狂、尋求刺激、墮落甚至最為嚴重的自我毀滅。

第六章行為的自我調節 summit

1.激勵行為的自我調節模型是關于個體選擇做什么以及他們如何實現目標的。模型包括三個方面:(1)目標選擇:(2)行動準備:(3)行為拉制環路。

2.行為控制模型假設人們是利用信息來調節他們的行為的。在確定一個目標或標準以后,人們定期地監控他們的行為,并將行為與某些標準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過程導致(1)對認為未來的努力是值得的期待,(2)一種興趣反應。這些因素反過來又決定了人們是否能夠堅持他們的目標

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關于他們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夠帶來想要的結果的想法。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自信他們能夠獲得成功: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則懷疑他們的能力。這些信念在行為調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影響(1)個體所確定的目標:(2)個體準備實現目標的決心以及(3)個體愿意為實現目標所花費的時間和努力。

4.可能自我指的是個體關于他們將來樣子的看法。這些可能自我中有一些是積極的;另一些則是消極的。生動清晰的可能自我描述會通過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而影響個體的目標選擇??赡茏晕乙材軒椭鷤€體專注于他們的目標上。

5.關注自我的個體比起較少關注自我的個體來更愿意將他們當前的狀態與相關標準做比較。當期望是有利的時,聚焦于自我的注意能產生高度的努力,持續的堅持,以及出色的績效;當期望是不利的時,這種對自我的關注就會導致不努力,堅持性差,以及低下的績效

6。防御性悲觀者在以悲觀的方式看待問題時能夠出色發揮。這是因為做好最壞的打算能夠降低焦慮感。

7.某些人工作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向自己或他人證明他們是有能力的。這些個體相信,智力是固定不變的。另一些人則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能力。他們認為智力是可塑造的。

8.外部獎勵可能降低創造力,抑制內在興趣。當獎勵的控制力(如果你做了作業的話就有獎勵)強于它的信息價值(這是你很好地完成作業的獎勵)時,這種現象就出現了。

9.自我意識能干擾自我調節過程。自我意識過低時,個體將無法對他們當前的行為與適宜的高層次標準進行比較。這會導致攻擊性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如不安全性行為)。過度的自我意識也是有害的。太過關注自我的個體有時會產生自我破壞行為(如酗酒或尋求刺激),因為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自我意識水平。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自殺行為。


第七章 自我展示

自我展示行為指任何旨在創造、修改和保持別人對自己印象的行為。當我們試圖引導別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們時,我們就在進行自我展示。即使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在進行著自我展示。比如對著鏡子梳妝打扮等。

能否成功的讓別人相信我們擁有某些品質,對于我們能夠取得什么成就具有深刻的影響。我們與誰結婚、交什么樣的朋友、能否在工作中領先等等,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我們說服別人的能力,即我們是否能夠讓他們相信自己值得他們付出愛、友誼、信任與尊重。對自我展示的關注當然也有負面作用,如過度減肥、攀比心理、濫用藥物等。

自我展示的性質

1.人們為什么要進行自我展示?

促進社會交往

自我展示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界定社會情境的性質。很多社會交往都是角色統治的,每個人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如果能夠有效扮演角色,社會交往就能順利進行下去。(比如老師就是不能像學生那樣行動,飛行員要嚴肅鎮定等等)。

社會生活是高度結構化的,存在過嚴格或非正式卻一致承認的規則。在這些標準中,其中一條就是要人們支持,而不是詆毀他人的公眾身份。這被稱為“面子工作”。社會交往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有義務尊重和維護他人的社會角色。為了這個目的,人們可能說假話,或者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或感受。(比如,人們總是公開表示他們喜歡收到的禮物,或者為不能參加某個聚會而尋找借口。)此類社會交往行為的一個重要動機就是為了避免社會沖突并降低緊張度。

獲得物質或社會獎賞

這種策略性的自我展示代表著某種形式的社會影響。在這種社會影響下,個體(自我展示者)試圖獲得超過別人(觀眾)的權利。這種方式假定如果我們能夠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我們在控制社會交往以有利于我們的方式進行的過程中就處于更好的位置。多數時候策略性的自我展示“只涉及選擇性的暴露和遺漏,抑或只是選擇重點和時機問題,而不是可恥的謊言和虛偽”。

自我建構

我們試圖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另一個原因是為自己建構一個特定的身份。此類自我展示的功能就更私密和針對個人。讓別人相信自己擁有某些品質或特性只是說服自己的一個方式。

自我建構也可能是以創建一個身份開始的,也可能是自我驗證和自我符號化。比如青少年會模仿社會上的各類人群,為了給自己塑造一個合適的形象;有錢的人會開豪車、穿名牌衣服11,確認自己有錢這個事實。

自我增強的需求也是自我建構的一個原因。通過向別人證明自己擁有這些積極的品質,他們就能更好地說服自己,這反過來也讓人們的自我感覺更加良好。

最后,自我建構也能起到激勵的作用。當人們公開宣布自己的打算,或者其他與身份相關的東西,他們就會感到更多的壓力要做好它。如中國李存勖三箭誓仇。

印象管理的時間和方式

一旦出現在公共場合,人們就會對我們產生印象。我們對印象的處理隨情境而變化。

影響印象管理動機的情境變量

自我展示的另一個成分是動機。我們先有創造理想印象的動機,然后才能付諸行動。(我們要依靠別人的判斷才能得到想要的外部獎賞,求職面試便是經典的例子)

當我們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或者被人忽視或者躲避也是增加對自我的關注。前者會讓我們(被動的)高度關注自我形象,而后者使我們塑造自己希望的形象時遇到阻礙。

和觀眾的熟悉程度也是影響自我展示特點的一個主要因素。當人們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在一起時,就更容易放松。

社交敏感性

一旦我們產生了塑造特定印象的動機,我們還要擁有如何才能最好實現這一目標的覺知力。這種認知能力就叫做社交敏感性。社交敏感性指我們知道怎樣做才能塑造期望的印象的能力。從他人角度看問題(我需要做出什么行為才能在別人心里留下怎樣的印象)。要進行u=有效溝通,人們必須能夠預測符號性的行為。

行動技能

人們需要具備他們認為能夠塑造良好形象的行為的能力。

人們采用大量的策略來塑造期望的形象。口頭宣布和選擇性透露都很常見。此外,我們的小小的舉動也會告訴別人我們是哪類人。意識到這一點,人們就會主動調整他們的動作來控制別人對他的印象。

當人們產生了塑造積極的印象動力,卻感到實現的機會非常渺茫時,就會產生社會焦慮。在極端的情況下,這種懷疑會使人非常無助,并產生嚴重的社交恐懼癥。

自我展示的個體差異

對自己公共形象的關注程度,以及他們想要表現的形象的種類方面卻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

自我監控和外向性自我意識

塑造期望的形象

人們想要塑造的形象:(五種常見的自我展示策略)逢迎討好、自我提升、威脅、榜樣化、哀求

逢迎討好只要稍微狡猾一點就是成功的。逢迎討好的方式包括熱情、友好、謙遜等。因為人們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并且別人也喜愛他,但是過度也會適得其反,如果你的聽眾知道你在操縱他們,他們就會不相信你并討厭你;自我提升的自我展示為了讓別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和有天賦的,但是不怎么會讓別人喜歡;威脅通常的做法是讓人們保持距離,比如老板和老師等;榜樣化,人們通過夸大自己在別人手中所遭遇的悲慘待遇,或者承受的苦難,比如成功上岸的考研人;哀求,人們有時會夸大他們的無知和脆弱,如果這樣做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期望的形象具有哪些特征

收益和可信度。收益指盡可能呈現你最好的形象,可信度則是確保你的形象是可信的。

可驗證性的作用

當觀眾可以檢驗你所說的話的時候,你的自我展示就必須更真實。

除了自我展示者的行動能力和領域的模糊性,可驗證性又是一個檢驗可信度的一個因素。

觀眾對這些聲明的反應

你如果合理地介紹自己是有能力的和勝任的,這對你總有好處。除非觀眾知道你在說假話,即使他們可能會懷疑,但是他們還是會相信你。

自我提升和自我保護

獲得成功的自我展示的人展示的人往往是獲得消極評價最少的人,而不是獲得積極評價高的人。有的人特別想避免制造消極的公眾形象,這樣高度關注公共場合的自我保護避免了最大程度避免了消極影響,但是也很少產生積極的人際反應。在很少的情況下,對消極社會評價的恐懼會導致社會隔絕或者嚴重的自我挫敗行為模式。

身份困境指公共形象受到威脅,有時需要很小的努力就可以避免,比如出丑或失言;而其他情況的身份困境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其中的一種情形就是人們認為她應該對導致某個消極的事件和結果負責。

解釋說明(被質疑的行為發生后解釋)

人們采用很多機靈的技巧來減輕身份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五種解釋類型:1.宣稱無辜,拒不承擔責任(直接否認自己的罪責)

2.重新解釋,改變事件的含義(賦予積極的解釋,比如打孩子是為了督促他們學習)

3.合法化,讓行為合法(打人的人辯解是被打的人先動手的,自己只是反擊)

4.找借口,降低故意程度(我喝醉酒了,才打的孩子,當時我沒有意識)

5.道歉,承擔責任并尋求諒解

預先找借口

人們可能會因為想要避免能夠預期到的消極表現和結果而預先找借口。(比如學生可能在考試前公開宣稱自己情緒差,以便接受糟糕的成績)

自我妨礙行為

主動創造一些失敗的借口。比如運動員在大賽前卻不好好準備。

自我妨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成功設置障礙可以使得在你失敗的時候,人們不太會懷疑你的能力問題;另一方面,人們也不喜歡那些通過自己設置障礙而阻礙自己潛能充分發揮的人。正因為如此,當眾進行自我妨礙可能是印象管理策略的最后一招,它只在成功的可能非常小,同時被人認為能力差比不被人喜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的時候才使用。

身份修補策略

主動修復受損的公眾形象是應付身份困境的最后一個辦法。

可以是事先知道別的人對自己的某些個體品質有不好的印象;指出一些特殊的人或者榜樣和你有共同的特點(沐浴在他人的光輝下)。(比如球隊,如果一個人在球隊之中,球隊贏了,他會說,我們贏了;球隊輸了,他會說,他們輸了)

自我展示和內向性自我概念

自我展示行為不僅有公眾性的一面,同樣有非常個人化的一面。特別突出的是,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會影響到他們怎么展示自己。人們是自己行為的觀眾,正如我們的行為會說服別人我們擁有特定的品質和態度,同樣,這也會說服我們自己。

角色內化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形形色色的角色,比如商販、律師、作家、法官等等。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人們經常把這些與角色相關的個性品質內化,他們逐漸認為他們擁有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所擁有的品質。

人們在(他們知覺到的)他人反應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看法。人們通常是自己行為的被動觀察者。比如經常抓捕逃犯的警察會經常看到罪犯眼神里流露出的恐懼,天長日久,他們就會感知到自己強大有力。

人們會轉向那些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知覺到的品質的角色,因此聯結自我概念和角色的道路就具有兩個走向。但有的情況下,人們的自我觀點在最初的時候會與他們選擇的角色不符。(比如一個墊底的學生忽然變成第一名,人們會認為她逆襲成功,因此她必須擺出學霸的非常努力的樣子,因為人們會那樣看她,這就是反射性評價,而她漸漸的變得好學,并且自己擁有學霸的品質,那是自我知覺,或者說不努力學習就會在她的行為和自我信念之間造成心理沖突或者認知失調)。

總之,進入新的社會角色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擁有這個角色所擁有的品質。實際上,通過扮演這個角色,他們變成了其中的一部分,這并不意味著個體是消極的接受社會角色所加上的標簽。雖然對某些角色的要求是嚴格的和不可妥協的,但很多還是溫順的,有重新解釋的余地,這就允許個人將自己獨特的特點代入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比如一個一個老師被要求是能懾服學生的,但是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特點,有的老師嚴格,而有的老師可以和學生做朋友。)

自我展示的延續效應

理論解釋和實驗發現 略

符號自我完成理論

人們有時候進行自我展示是為了私下地塑造自己的身份,這種行為可以看作是某種形式的自我建構。在自我建構中,人們把觀眾當成實現目標的一個手段,他們想努力努力說服別人自己擁有某種品質,其原因在于這樣做有助于更好的說服自己。

身份的社會確認

在人們能夠盡情聲稱自己擁有某個品質之前,其他人必須認識到并且承認他們這樣說是正確的。很多社會身份都需要社會確認,人們因此會主動嘗試說服別人他們是有權這樣說的。他們所采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展示社會界定的、與角色有關的符號行為。(比如西方的法官,一定要戴卷發。)

如果一些符號或行為能夠被別人注意或者認識,那么他們就能夠更有效的給人們一種自我完成感。(例如穿軍裝)

尋求符號自我完成

如果在聊天時,一個人好像不停的企圖說服你他擁有有錢或者愛運動等等的某個特征,他可能是在為自己渴望的身份尋找社會證實,并在自我中心的方式下通過一個聽眾來達到目的,而不管這樣做的社會代價是什么。(如遭到別人的反感)

自我展示與自我行為

人們按照與他們的價值觀和信念相矛盾的方法行事時,他們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發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在于人們發現了他們的信念和行為是相反的(內部的不一致),他們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降低內心的焦慮狀態。另一種說法是改變態度是為了保持積極的社會身份。

社會展示與社會增強

人們通常更多認為成功是自己的原因,而不愿為失敗承擔責任,這個現象就是歸因中自我服務偏差。

公眾行為比私下行為更具強制性,當我們公開發表一種觀點或者是按照某種方式做事,我們被期望成為我們所宣稱的那種人;同時,當我們向別人展示我們的品質,或者別人知道我們某些方面的表現時,我們從他們眼中看到了反射回來的自己,這種品質和后果就具有更高的心理真實性。由于這些原因,社會一致和公共確認就約束或加強了我們的自我觀點。

真誠、真實與偽裝、欺騙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數時候會展示出與自己內心看法一致的公眾身份。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原因:

偽裝的風險

可驗證性是一個相關的因素。向別人展示一個不真實的形象的個體會冒著被看成騙子或者說謊者的危險,如果他們偽裝的企圖被揭穿的話。被認為是騙子不是人們想要的。在會有進一步的接觸和別人知道你的過去的情況下,這種關注會更加強烈。因此,我們的自我展示很多時候都是真實可信的。

對社會確認的渴望

人們通常相信自己是積極的,同時他們也希望別人也相信他們自己擁有這些品質,他們主動讓別人注意到他們的這些(自己認為的)積極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偽裝和欺騙只是例外,而不是規則。

第七章 summit

●自我展示是任何旨在創造、修改和保持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的行為

自我展示具有三個重要的功能:(1)它有助于促進社會交往;(2)它使得個體能夠得到物質和社會獎賞;(3)它有助于個人建立自己希望的身份。

成功的自我展示具有三個成分。首先,個體必須有在他人心目中創造特定印象的動機:其次,他們必須擁有特定的認知能力,以認識到哪些特定的行為會產生那樣的印象:最后,他們必須能夠(并且愿意)實施那些希望的行為。

●人們在自我展示的風格上存在差異。高自我監控者喜歡自已在不同的環境中成為不同的人,他們也擁有這樣的認知和行為的技能。這讓他們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情境的要求。相反,低自我監控者看重他們的行為和內在態度之間的一致性,而不愿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要求。

●有五種常見的自我展示策略:()逢迎討好(我們努力讓別人喜歡自己):(2)自我提升(我們試圖向別人證實自己的能力):(3)威脅(我們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強硬無情的);(4)榜樣化(我們旨在創造道義上善良和正直的印象);(5)哀求(我們想讓別人相信自己是脆弱無助的)。

●成功的自我展示需要在收益(展示在該情境下最有利的形象)和可信度(確保別人會相信你的形象)之間取得平衡。意識到這樣一些因素,個體通常調整自己的行為,以與觀眾的認識和期望一致。

●可驗證性是影響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人們越是能夠驗證自己的行為,他們就越可能以符合事實的方式展示自己。

●在印象塑造中遭遇失敗時,人們會使用不同的策略,包括解釋(人們希望重新解釋,找借口或者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或者印象修補的策略,比如通過夸大自己在另外一個方面的品質來彌補自己在某個方面的不好印象。

●人們通常是自己行為的觀眾。說服別人自己擁有某種品質的過程通常以說服自己為結束。有時這樣的過程非常被動(比如當我們扮演的角色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時),有時也非常主動(我們通過在公共場合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以有日的地創造特定的個人身份)。

●人們總是想讓別人相信自己擁有積極的品質。其中大部分的意圖真實地反映了個體內心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欺騙或者誤導


第八章 自尊

自尊的三個含義:

1.整體自尊:人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特點是持續時間很長,具有跨時間和情境的一致性。

2.自我評價:人們評估或評價自己的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的方式。自尊的情感模型假設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假設因果關系應該從整體自尊到具體的自我評價:整體上更喜歡自己導致人們相信他們擁有很多積極的品質。

3.自我價值感:更瞬間的情緒狀態,特別是那些有好的或壞的結果所引發的情緒。用狀態自尊來描述自我價值感這種情緒,而使用特質自尊來描述個體看待自己的整體方式。促進、保持和保護自我價值感的愿望被認為是人類很多行為的動機。

自尊的性質和起源

自尊的兩個成分:歸屬感和掌控感

歸屬感是指無條件的喜歡或者尊重的感覺,它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品質和原因,而只取決于這個人是誰。歸屬感給人的生活提供了安全的基石,他給人一種感覺,即無論發生什么事,他們都會受到尊重。歸屬感是被愛的感覺,以及這種感覺帶來的安全感。

掌控感是我們專心做一件事或努力去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的感覺。

自尊的發展

歸屬感最初建立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嬰兒建立起信任感,對應的歸屬感對自尊非常重要。

掌控感是通過鼓勵孩子探索、創造和修改他周圍的世界(如搭建、畫畫、涂色等),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掌控感。如果父母破壞、嘲笑或過度批評他們的努力,他們將無法形成掌控感。

依戀與自尊

在感覺到足夠的安全感之后,可以離開庇護探索外面的世界,也就是說,歸屬感(也就是安全依戀)促進了掌控感(探索環境的意愿)的形成。而一旦遭遇警告或者是感到焦慮、疲倦或者不情愿的時候,他們就有一種渴望親近的愿望。

三種不同類型的依戀風格:

1.安全型依戀:此類型在與親人的親密度和獨立之間有很好的平衡。親人離去或者忽視讓他們感到壓力,當親人回來時他們渴望看到他,并且愿意讓親人來參加他們的活動并分享他們的發現。

2.焦慮型或者矛盾型。不愿離開親人,也沒有意愿探索環境,當親人離開時,他們變得非常緊張和不安,親人回來后,他們會感覺舒服,但他們會選擇和親人待在一起,并繼續顯露出一些感覺不安全的信號。

3.回避型依戀。傾向于回避或者忽略他們的親人,他們避免和親人的任何親密和接近,而不是尋求安全和依賴。無論親人在與不在,他們都能處在自己的活動中。盡管他們看起來對親人漠不關心,但是他們的內心卻非常焦慮和悲傷。

回避型依戀的人可能形成掌控感(因為他們愿意探索環境),但是他們缺乏歸屬感。焦慮和矛盾型可能表現出歸屬感,但卻不太可能形成掌控感,他們容易很悲傷也不愿意接觸世界。只有安全依戀型才會表現出很強的歸屬感和很強的掌控感。也只有安全型依戀的人才可能形成高的自尊。

自尊的認知模型


自尊與自我評價:高自尊者傾向于認為所有方面都很好,低自尊的人也傾向于普遍積極,但并不過分的評價自己。

自尊和自我認識的確定性

高自尊者不僅比低自尊者的自我評價更積極,同時他們對自己的了解也更清楚。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更傾向于擁有界定清晰和相對穩定的自我概念。

自尊的社會學模型

并不是在社會中擁有更高的地位(比如學校里的優等生)就一定擁有高自尊,即使沒有得到多數人的尊重和重視,依然可以擁有高自尊。

群體自豪會影響自尊。根據社會特性理論,自尊部分取決于我們的群體成員或者社會的特性。積極評價自己所處群體的人會比消極評價自己所處群體的人享有更高的自尊。

社會劣勢群體的人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偏見和歧視:

1.把消極的反饋歸結為針對群體的偏見,而不是針對自己

2.通過選擇性的同群體內的其他人進行比較,而不與大眾進行比較

3.通過降低自己的群體所缺乏的特性的價值,并夸大自己的群體所擅長的特性的價值。

性別差異與自尊

女性并沒有比男性的自尊低。女性依據人際品質建立自尊,男性依據知覺到勝任力和個人成就建立自尊。

恐懼管理理論

人類存在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對于死亡的思考;對死亡的意識產生了焦慮和存在主義的恐懼;文化的功能在于能夠指出一條充滿意義和價值的生活方式,從而緩解人們的這種恐懼,并讓人們看到了不朽的希望。

自尊與對評價性反饋的反應

自尊總體上對人們應對積極反饋的方式影響很小。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成功,實現后也會感覺良好,這一點少有例外。

自尊發生作用最大的地方是在人們面對消極的反饋時。低自尊者在面臨失?。ㄟ\動失利、人際方面的失敗,比如被人忽視等等)時會覺得十分羞愧和恥辱,感到自己無用,也不受喜歡;高自尊者則只會感覺失望。

對失敗的情緒反應

低自尊者在成功的時候對自己感覺很好,失敗的時候對自己的感覺就很差;高自尊者對自己的感覺并不取決于成功還是失敗。這也就是說,不論自尊高低,都可能會對失敗感到悲傷和失望,然而只有低自尊的人才會在失敗后對自己的感覺很差,他們把失敗當成個人的原因,這會羞辱他們并讓他們以自己為恥。以上就是指低自尊的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有條件的,“你只和最近的結果一樣好”。高自尊的人卻不是這樣的活法,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并不是如此依賴他們剛剛取得了什么。

低自尊者也有一個特殊類型,就是不穩定的高自尊者,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會一天天波動,代表了一種虛假的或者防御型的高自尊。擁有不穩定的高自尊的人只有在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才對自己感覺滿意,而不是真正的在自愛中感到安全。這類人的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也取決于最近的成就或者事件。

對失敗的認知反應

失敗時,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不愿認為這是失敗,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能力低。對一個低自尊的人來說,失敗意味著整體的不勝任——你實際上是一個很差的人;對一個高自尊的人來說,失敗只不過意味著你不能做好某些事情或者你缺乏某些能力。

同成功相比,失敗使得低自尊的人蔑視自己的總體價值,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的人;但在高自尊者身上卻沒有產生這樣的影響作用。高自尊者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在失敗的時候也不會對自己感覺很差。

對失敗的行為反應

低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時變得自我保護,選擇避免可能帶來消極的自我相關反饋的情境,更希望雖然回報很少但很安全的結果(拒絕冒險和接受挑戰)。

冒險

人們通常更喜歡確定的收益,而不是不確定的、但可能更豐厚的回報。

低自尊者認為從事冒險性的選擇不僅會影響經濟的收益,也能產生消極的心理后果。因為如果冒險不成功會對一個人的冒險能力和決策能力提出質疑。由于低自尊者更容易受到消極的自我相關反饋的干擾,他們會選擇心理上更安全(雖然可能回報更少)的策略。并不是損失讓低自尊者不愿冒險,而是他們要通過避免知道自己做出了錯誤決策,并以此來保護自己。只有在預期會知道自己的決策是好是壞的情況下,低自尊者才會比高自尊者更反對冒險,如果他們沒有機會知道他們決策的好壞,他們不會更拒絕冒險。

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同時具備兩種功能:1.它為失敗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護(學生可以抱怨沒有準備,而不是將失敗歸因于能力差);2.如果成功了則提供了自我增強(沒有學習就能考好,這個學生就可以宣稱自己擁有超高的能力)。

自我妨礙策略緩解了失敗對低自尊者的打擊,并且增強了高自尊者獲得成功后的興奮。

任務表現與堅持性

在沒有任何先前結果的情況下(也就是在控制條件下)或者在先前成功的情況下,自尊對任務的表現沒有任何的影響。當時在先前失敗的情況下,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的表現更差。事實上,僅僅是預期的失敗也可能影響低自尊者的表現。

對于此的原因是:1.失敗讓低自尊者把心思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們變得自我關注,這樣反過來就會影響他們的表現,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并沒有放在正在做的任務上。

2.主動退縮。由于先前的失敗,低自尊者并不像高自尊者那樣具有堅持性。當然,失敗后繼續堅持并不具有適應意義。

社會比較

低自尊的人在完成了某個任務或者活動后還依然會處于自我保護狀態。在一個高度評價性的維度上把自己同他人進行比較可能會非常危險。但我們和他人進行比較時,就有發現自己比別人差的危險。由于低自尊者高度關注自我保護,因此他們不太愿意冒險,除非他們確信會從中看到自己的長處。只有當低自尊者相當確信能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時,他們才會和別人進行比較。

理論闡釋

(1.認知)低自尊者情緒痛苦的傳導路徑:

對自身能力的消極想法→預期會失敗→將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低→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不能通過自我肯定進行補償→情緒痛苦

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的主要區別在于他們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低自尊者對自身能力的畸形認識導致他們更高的挫折感。

(2.情感)在小時候,低自尊者只要一犯錯誤,他們的自我感覺就會變得很差,長此以往,一旦面對失敗,這種情感便會再次激發。但是這種情緒不受認知調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的、內在的,也是非理性的。

(一個孩子在打翻牛奶之后不會去想只是自己不小心,而是可能把自己當做一個壞孩子)低自尊的人也是這樣,挫折會自動的讓他們的自我感覺很差。

自我保護的理論模型

期望--價值模型假設個體能否進行自由的行為選擇取決于兩個因素:個體對收益的期望、個體對能否得到這些收益的價值判斷。認知模型強調期望因素,認為低自尊者不愿冒險是因為對成功的自信心不足;情感模型強調價值因素,強調失敗的消極誘因(失敗的痛苦)對低自尊者來說更為重要。

低自尊者拒絕冒險是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是認為自己不能成功。確切的說,他們害怕嘗試。

自我增強和自我一致性

自我一致性理論認為人們總是在努力保持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之間的一致性,而一致性的缺失將會給他們造成緊張感,并驅使人們去消除這種緊張感。同擁有消極自我概念的個體相比,擁有積極自我概念的個體更不容易接受消極的反饋,也因而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消極的反饋和他們積極的自我意象更加不一致)

相反,自我增強理論預測:個體總是努力去獲得良好的自我感知。同時,他也假設這種愿望得不到滿足的時間越長,他也會變得越強烈(就像餓得越久,就越想得到食物)。因此,該理論和自我一致性理論有相反的結果。

施勞格爾的“情感——認知”區分

個體對消極反饋的認知反應(缺乏信心)和自我一致性模型一致,個體對消極反饋的情緒反應(害怕失敗的痛苦)和自我增強模型一致。

低自尊者更不愿意接受消極反饋(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對自己有著積極的認識),受到消極反饋的影響更大。

自我一致性理論預測:低自尊者在面對積極反饋時會變得很不自在,因為這與他們對自我的認識相沖突。

自我驗證理論

個體總是需要“他人來檢驗和肯定他們的自我概念,即使這種自我概念是消極的”。低自尊者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感受,這就要求他們去尋求積極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他們并不希望別人對他們有過高的評價,因為他們覺得他們沒有能力達到這樣高的水平。這就導致盡管低自尊者深受交往拒絕的傷害,他們有時也會拒絕來自別人的積極反饋。

在極端的情況下,自我驗證的需要可能會使低自尊者尋找和維持消極的人際關系。

整體自尊心和具體的自我評估

一些其他問題:

1.自尊的形成

自尊心是基于判斷的過程中,在該過程中,個體依據個人的標準和價值觀考察著自己的表現、能力和品質,并得到自身價值的結論。高度自尊的人應該(事實上也是)在即使發現自己無法勝任某個工作時,也對自己的感覺非常良好,這進一步說明高自尊者不是基于自己的構成品質來評價自己的。

雖然自尊和人們對自己的評價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卻和人們真正具有的品質不一定有關。

自尊的情感模式認為:對自己感覺良好的人,給予自己積極的評價:他們喜歡自己的長相,欣賞自己的才能,并且相信自己熱心、友好、討人喜歡,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系,從整體自尊到自我評價。

2.自尊和失敗

低自尊者當失敗后對自己感覺不好的自動化想法或非理性的信念是沒有區分的、彌散性的。它們是有關一個人的總體價值的模糊概念,而不是對具體的能力或者品質的概念。

3.提高自尊的建議

關注自己的優點,把失敗歸結到能力之外的因素(這種結果導致人們把自我價值感同他們取得的成果、知覺到的競爭力等緊密聯系起來,會使得人們出現適應不良。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完全做好,除非我們僅僅依據自我評價建立自尊,否則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自我感覺很糟糕。

告訴自己:我做不好也沒關系,那并不意味著我很差。

安全的人際關系能夠創造高自尊的歸宿感和掌控感,其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的關愛和接納。

自尊不是一種判斷而是一種感覺,需要更多的集中于在對自己的整體感覺上,而不是基于對能力或者品質的認知判斷上。

第八章 自尊summit

●自尊的概念有三種使用方式。有時自尊指整體的情緒感覺(也就是整體的自尊):有時自尊指人們在具體各個方面評價自己的方式(也就是領域特定的自尊);有時自尊還指人們對瞬間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狀態自尊)。本章,我們使用的自尊概念僅僅指人們對自己的整體感覺。?

●自我報告問卷經常被用來測量自尊。由于這類問卷明確地詢問人們對自己的感覺如何,因而很容易受到自我展示偏差和防御性反應的影響。自尊的非直接的測量能夠避免這些不足。

●自尊發展的情感模式認為歸屬感和掌握感構成了高自尊本質;而且這些感覺是在人的早期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是親子關系的結果。依戀風格研究支持早期親子關系與自尊相關的觀點。

●自尊發展的認知模式假定自尊發展于理性的加工過程中,人們考察自己的各種品質,并按照某種方式整合這些知覺,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自尊。各方面的知覺可以簡單相加,也可以按照重要性進行加權。還有一個可能是,自尊取決于我們目前的自我意象是否和理想的自我意象相吻合

●社會學模型認為自尊取決于社會總體上如何看待個人。該觀點預測在社會上處于劣勢或者被歧視的人會比享有社會特權的人的自尊水平低。但支持這個觀點的證據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人們常常以自己的團隊為驕傲,部分原因還在于人們并不會被動地承認或者同意社會對于他們的看法。

●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認為他們擁有更多積極的品質,但是低自尊的人也會用積極的概念來描述自己。

●自尊影響人們處理消極的、與自我相關反饋(比如課堂的失敗或招人拒絕)。此類事件讓低自尊者為自已感覺到恥辱和羞愧,并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能勝任。失敗不會對高自尊者產生這樣的影響。當高自尊的人失敗時,他們會感覺到失望,而且他們能夠接受失敗意味著自己某一方面特定能力的缺陷的事實。然而他們不會把失敗當做對自己品質的整體否定,失敗不會讓他們覺得恥辱和羞愧。

●低自尊的人采用自我保護取向。很多時候,他們不愿意冒險,而寧愿考慮回報更少、但很安全的選擇。高自尊的人更傾向于自我增強。他們愿意接受可能會帶來更多回報的挑戰和冒險。

●為了解釋低自尊者表現出來的冒險回避,自尊的認知模式強調低自尊人群中消極自我概念的作用(比如缺乏自信)。情感模式強調低自尊者很難處理失?。ū热邕^于強調結果),從而導致避免冒險。

●人們評價性反饋的認知反應符合自我一致性模式(人們更易于接受符合他們對自己看法方式的反饋)。人們對于評價性反饋的情緒反應與自我增強模式一致(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更容易受到失敗造成的情緒困擾)。

●整體的自尊和領域特異性的自我評價都是重要的心理學概念,但是它們不能相互替換。在不同的情況下,它們可能通過獨立的、附加的或者交互作用的方式影響行為。

●自尊的認知模式目前主宰了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們評價自己各種品質的方式決定了他們的自我感覺的說法還沒被接受。而且,大部分低自尊者相信自己擁有很多積極的品質,這個現象說明自我批評、缺乏自信和以及消極的自我評價不是低自尊者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 抑郁

討論與自我有關的抑郁過程,圍繞三個問題:1.抑郁的起因,人們對自我的看法和感知如何影響抑郁的產生?2.抑郁本身特性。3.影響抑郁持續時間和嚴重性的因素

抑郁的素質——應激模型

抑郁產生的兩個一般性因素:一個因素是消極的生活事件(或應激源),這些事件一般指一個人失去了愛、安全、自我認同或者自我價值的重要來源。(個人價值觀的重構、親人去世等等)

并不是遭遇事件就會抑郁,還有一些變量,這些變量的正式名稱是素質。素質是一個易感因素,這些易感因素有一部分與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有關,它影響著一個應激事件所帶來的傷害的大小。

抑郁中與自我有關的兩個特點:無望和無價值

當人們認為自己或者其他人不能給予他們希望的結果,或者使他們避免消極的結果時,會感到無望。無望引起沮喪和退縮,這是抑郁的兩個重要方面。當人們認為自己軟弱、墮落或者一無是處時,會感到無價值,這些知覺也是抑郁的主要特征。

哀傷形式的抑郁是因失去一個真實的愛的對象(如愛人去世)而做出的悲傷反應。愛上的特征是極度的悲傷和絕望,但并不內疚、羞恥或自責。憂郁癥形式的抑郁是因失去更心理性的原因(如感到無法實現理想或達到標準)而作出的反應。其特征不僅是極度的悲傷,還有自責和自我貶低。

無望和無價值感可以單獨或同時存在(比如可能親人去世只會無望,但是有些人會內疚于自己沒有在生前多陪陪他們,這就導致了無價值感)。

無助是無望的一種,是指一個人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一個糟糕的狀況。無助會導致無價值感。對很多人來說,軟弱、無效和無能的感覺都會引起無價值感。

抑郁的過程:抑郁反應和持續抑郁

抑郁的自尊模型

與自我有關的過程如何影響抑郁的產生和持續?

低自尊是導致抑郁的高危因素

消極社會經歷→低自尊素質→抑郁←應激:消極生活事件

先前的社會經歷,包括失去愛人或者缺乏親密關系,導致了低自尊,而低自尊與之后的消極生活事件相結合,加大了人們產生抑郁的可能性。

抑郁的自我價值關聯模型

容易抑郁的人具有高條件性自我價值感,當滿足一定條件時(工作和學習上的成功;處在愛的包圍中等等),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當這些條件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自我感覺不好。當經歷威脅到這些“自我價值的條件”時,抑郁就產生了,人們覺得自己再也不能滿足自我提升的需求了。

精神分析模型

抑郁傾向的個體普遍持有三類自我理想:

①過分要求被愛、被欣賞、被贊美、被尊重

②過分要求強壯、有能力、成功以及獨立

③過分要求優秀、有愛心、有道德、貞潔

具有這些過高理想的人一旦認為現在和將來這些標準都無法達到時,就會產生抑郁。他們從根本上放棄了希望,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理想。

抑郁的社會認同模型

人們的自我價值感通常源于他們的社會角色,扮演這些角色需要有其他人存在。當失去一個人,而使自己不能再扮演被賦予較高價值的社會角色,同時又不存在別的可供選擇的自我價值來源時,抑郁就會產生。從這個角度來說,容易在失去中受到傷害的人是那些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有限的社會角色基礎上的人。(空巢綜合癥,一個母親,當孩子離家而去后可能會產生抑郁,因為再也不能有效的扮演該角色了)

抑郁的相符模型


抑郁的一個高危因素——易變的自尊(自尊的波動)

因為有條件性自尊的人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當前成就的基礎之上,所以他們的自尊似乎隨時間而波動。(比如有的父母時而愛時而不愛自己的孩子,就將愛的條件建立在別的事件之上,因此絕非真正的愛)易變的自尊是低自尊的一種形式,其中的自我價值感是高條件性的,因此,是易變的。

貝克提出的抑郁的認知理論

軀體紊亂(失眠)、動機障礙(被動性和退縮)和情感失調(悲傷)。

理論模型:

1.抑郁的主要特征是三組消極認知

三類與自我有關的消極觀念:①對自我的消極看法(人們在抑郁時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足的、無價值的)②對世界的消極看法(人們在抑郁時對當前的生活狀況不滿,認為這個世界對他們有不合理的要求)③對未來的消極看法(人們在抑郁時悲觀的看待自己取得成就的能力)

軀體紊亂、動機障礙和情感失調是對這些觀念的反應。

最好的方法是監控這些想法,注意到這些想法是在何時、何環境下出現。

2.抑郁持續過程中消極的自我圖式

抑郁者具有一種消極的自我圖式,它導致抑郁者以一種消極的、歪曲的方式加工信息。他們關注生活的消極面,以自挫的方式解釋生活事件。這些消極的信息加工傾向轉而支持著三組消極認知。

消極的信息加工傾向包括:①選擇性提?。▽W⒂诿撾x背景的一個細節);②武斷的推論(沒有證據就妄下結論);③以偏概全(結論的應用范圍過于廣泛);④絕對化的或非此即彼的思維(思維有非黑即白的傾向)

3.功能失調的觀念在抑郁中是一個易感因素

功能失調的觀念是關于自我和世界的過分僵化的觀念。它們源于童年早期,是指人們用來判斷自我的不現實的、完美主義的標準。(比如一個人失戀了,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比如回憶從前的失敗浪漫經歷等,進一步三組消極認知)

實驗研究

1.抑郁過程中的消極思維

處于抑郁狀態的人更傾向于從更消極的方面看待自我、當前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未來,這種傾向一般僅僅發生在與自我有關的判斷上。

但是,抑郁者一般表現為相對積極性,但是他們不總是表現出絕對積極性,有些抑郁癥患者沒有表現出消極思維。

2.抑郁過程中的信息加工

雖然抑郁者在描述自我時,比非抑郁者更消極,但他們并非絕對的消極。抑郁者對消極個人信息進行更多的加工。

抑郁者以自動化、無意識的方式加工消極的個人信息。

3.功能失調的觀念作為抑郁的一種素質

功能失調的觀念伴隨著抑郁存在,他們并不預測抑郁的產生,或者在抑郁消失后繼續存在。功能失調的觀念是抑郁的癥狀或伴隨性的表現,而不是易感因素或起因。

4.理解消極認知與抑郁之間的聯系

記憶的聯想-網絡模型認為情緒在記憶中得到編碼,并與情緒-相符認知聯結起來??鞓放c積極的認知聯結,悲傷與消極的認知聯結。當人們體驗到某種情緒時,與之連接的觀念就被激活,從而更容易被意識所覺察。從這個角度看,一種抑郁情緒啟動或激活了與自我有關的消極認知,于是兩者聯結起來,并被我們覺察到。(抑郁癥患者在一天內更加抑郁的時候,也更多的回憶起不愉快的經歷,即沮喪的情緒激活對不愉快的事件的回憶)

5.消極認知的易發性與抑郁的持續

對于從前抑郁過的人,以及容易產生抑郁的人,比如低自尊的人,消極情緒尤其容易激活消極思維。消極情緒的易發性能預測一段抑郁的持續時間和嚴重性。抑郁期間消極思維水平高的人比消極思維水平低的個體更不容易從抑郁中恢復,復發的幾率也很高。這種觀點認為,抑郁期間消極思維的本質和易發性影響著抑郁持續程度和持續時間,是輕微的、短暫的,還是嚴重的、反復的。

功能失調的觀念是潛在的認知結構,這意味著他們需要被特定的經驗所激活,才能被觀測到。消極情緒也許是一類具有激活(或啟動)作用的經驗。在抑郁期間測量抑郁情緒的易發性可能有助于辨認可能產生抑郁的人。

抑郁的歸因模型

一只狗首先遭遇無法逃避的電擊,再次電擊的時候,面對可以逃避的電擊將表現出動作缺失,它們認為自己無法逃脫,所以忍受命運(盡管可以逃脫)。這種(錯誤的)知覺稱為習得性無助。

1.抑郁的習得性無助模型

當人們感到①無法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②將這些事件歸為內部的(這是我的原因而不是環境的原因)③穩定的(這不是暫時的而是永遠的)④涵蓋一切的(這會影響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一個方面)的原因時,抑郁就產生了。

將原因歸為②與無價值感有關,將原因歸為③④與無望感和絕望感有關。

2.抑郁的無望理論

一個消極事件發生,具有消積歸因風格的人認為這個事件的原因是穩定的、涵蓋一切的,并認為這個事件對生活有廣泛而重要的暗示作用。這種直覺轉而導致了無望,假如這個事件還被歸為是內部原因的話,抑郁會伴隨著低自尊。

抑郁中的歸因風格

當消極生活事件發生時,消極歸因風格作為抑郁的易感素質起作用。

抑郁的注意過程

1.自我覺知和抑郁

抑郁者傾向于內省和自我專注。(過多的思考自我,花大量時間質疑自己的動機、反省自己的感情,以及檢查自己的人格特征)抑郁與內向型自我意識有正相關。

自我意識會提高情緒狀態的強度,尤其是消極情緒狀態。

自我意識也能激活消極的自我意象,因為過多思考自我的人常常覺察到他們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因此①自我意識是抑郁的一個主要癥狀②抑郁期間自我意識強的人可能比那些自我專注度低的人體驗到更強烈、更持久的抑郁反應

抑郁者反復思考自我是試圖更好地了解自己,他們想結束痛苦,并相信自我反省和仔細的自我觀察能達到這個目的。

2.沉思默想的應對方式

當陷于抑郁時,有些人反復思考自己的癥狀,以及這些癥狀所帶來的可能的后果。沉思默想也可能不涉及抑郁的原因,它關注抑郁的狀態(“我是怎么了”“抑郁將怎樣影響我的生活呢?”),而不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3.抑郁中的有害想法

將有害的消極思維從意識層面清除出去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志,達成這個目的既可以是無意識的(通過壓抑),也可以是有意識的(通過壓制)。

學會用積極的思維代替消極思維是從抑郁中恢復過來的關鍵因素。

第九章 抑郁summit

率也較高。

●大部分抑郁是對特定生活事件的反應。這些事件是指失去愛、安全、認同或自我價值的來源。愛人去世,一段重要的浪漫關系的結束或者一次重大的個人失敗都是典型的事例。

●然而,并非所有經歷過消極生活事件的人都會抑郁。當一個消極事件發生時,某些因素容易使人產生抑郁,這些因素稱為素質。

●抑郁的自尊理論斷言低自尊是抑郁的易感因素。作為對該論斷的支持,有幾項采用社區樣本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人在面臨消極生活事件時比高自尊的人更容易產生抑郁。

●自我價值關聯模型認為,具有條件性自我價值感的人尤其容易產生抑郁。條件性人際定向的人在經歷消極人際事件(如一段重要關系的破裂)時容易產生抑郁:條件性成就定向的人在經歷與成就有關的消極事件(如失業)時容易產生抑郁。

●貝克提出的抑郁的認知模型認為抑郁基本上是一種認知障礙,其中,與自我有關的消極思維起著主要作用。當抑郁產生時,人們從消極的角度看待自我、世界以及自己的未來,選擇性地加工和關注消極自我信息。這些傾向轉而導致抑郁的其他癥狀,比如睡眠障礙,對日?;顒邮ヅd趣,以及抑郁感。

●抑郁的歸因模型認為人們對生活中消極事件的解釋與抑郁有關。比起非抑郁者,抑郁者更傾向于對消極生活事件做出內部的、穩定的、涵蓋一切的歸因。這些傾向也使人容易產生抑郁。

●當消極情緒激活與自我有關的消極思維時,抑郁將變得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自我覺知的,對自己的情緒沉思默想的人也更容易使抑郁持續。最后,將有害的消極思維從意識中清除出去的能力有助于抑郁的康復。


第十章 錯覺與健康?

關于積極的自我觀念、控制重要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對未來積極的看法是普遍的,并且一般與良好的心理功能相關??疾旄叨确e極的自我觀念中一些潛在的局限,尤其是當這些觀念與社會功能和風險知覺發生關系時。

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

理論觀點:正確認識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實驗證據:大部分人都具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嗎?

1.正確的和有偏差的自我評價:大部分人都能正確判斷自己,即使有偏差,也是適度的。

2.對控制的判斷

人們夸大自己產生預期效果的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控制錯覺。

在日常、熟悉的條件下,人們對自己控制能力的判斷可能更正確。(比如人們更愿意賣掉別人給的彩票,因為認為自己挑選這一行為增加了中獎的可能性,人們錯誤地判斷了自己產生預期效果的能力)

當人們錯誤的認為自己不能控制環境事件時。抑郁就產生了,抑郁的個體低估了他們對環境結果的控制能力。

3.樂觀

大部分人不具有完全正確的評價性自我認識。他們不切實際的、樂觀的看待自我,夸大了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他們對未來的看法比真實的情況更樂觀。(比如一個經常吸煙的人認為自己不會得肺癌,一個不好好學習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未來成績會改變)。

人們真的認為自己有那么棒嗎?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我評價可能有差異,一般來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容易積極的評價自己。(因為西方個人主義)

口是心非的自我評價

當人們過分積極的描述自我時,他們說是實話嗎?是否真的認為自己像描述中的那樣好?

1.過分積極的自我評價可能只是自我展示的一種形式。(人們知道知道自己本來的樣子,但是為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故意說謊。人們會不斷調整,也不全是為了別人)

2.過度積極的自我評價代表了一種自我欺騙的形式。

為了進行自我欺騙,一個人必須更好的了解真相,同時,作為聽謊言的人,這個真相又是自己不知的。自我欺騙也指在動機的驅使下試圖回避自己不愿面對的一些方面。(避免面對自我的愿望)失敗激發了自我欺騙的需要,人們不愿覺知到自己的失敗。

自我欺騙和心理健康

夸大性自我欺騙指個體不切實際的將積極特征歸到自己身上;否認性自我欺騙是指個體不切實際的否認自己有消極特征。

夸大性自我欺騙是心理健康的一個要素。

抑郁的現實主義

與非抑郁的個體相比,抑郁個體更傾向于不積極,更不容易自我欺騙。一種解釋是抑郁損害了自我夸大錯覺。從這個視角上看,抑郁者并非傾向于消極,而是他們缺乏自我保護性的積極看法。

抑郁期間較弱的自我夸大傾向也意味著抑郁個體可能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但是這可能是偶然的。普遍而言,用智力中等或魅力中等來描述自己的人往往比用過分積極(或者過分消極,抑郁癥)等詞來描述自己的人更正確。

抑郁個體比非抑郁個體更不積極,但并不一定更正確。

積極的錯覺與心理健康

積極錯覺(過度但不極端的積極的自我認識)的觀念比真實情況更積極。因此有利于健康。

與心理健康有關的只是適度的積極錯覺。心理健康不需要完全正確的自我觀念。

積極錯覺、幸福和愛

人們一般認為能帶來幸福的很多事情(如金錢、美麗、年輕)事實上證明與人們感覺到的幸福程度關系甚微。。然而,幸福與人們的自我感覺關系很大。幸福的人①具有積極的自我觀念②有很高的個人控制感③一般積極的看待未來,簡而言之,幸福的人表現出積極錯覺。

積極錯覺與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有聯系。(比起正確看待對方的夫妻,對配偶的看法比配偶對自己的看法更積極的夫妻,更能在兩個人的關系中感到幸福、滿意。

積極錯覺和工作

積極的看待自己的能力,即使有些不真實,也能提高成就。

對自身局限性的無知(事實上有可能只是認為自己做不到,習得性無助)會使技能在實踐中提高。

積極錯覺、應激和應對

遭遇生活磨難(車禍、身患沉疴、價值觀重構)重新適應需要①重建積極的自我價值感②重新堅持對生活的控制③在這個經歷中發現意義④重新積極的看待未來,因此,從創傷事件中恢復過來通常需要重建事前適當的積極錯覺。

知覺到的控制和應對

知覺到的控制——一個人能產生預期結果的直覺——被認為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關鍵要素。從發展的角度看,這些控制感和效能感出現于生命早期,成長中經歷的許多消極事件逐漸降低了控制感,最后,人們對控制感的喪失做出了消極的反應。

控制感有多種益處,知覺到的控制至少與真實的控制一樣重要。僅僅是控制感——認為自己能做一些事情來阻止或控制一個傷害事件——就能減輕焦慮,并增強對這種傷害的承受能力。

控制感除了幫助人們應對輕微的、短暫的應激源外,還能幫助人們應對自然發生的應激生活事件。認為自己能控制預期事件的想法(即使有些不真實)降低了生活應激的消極影響。

樂觀和應對

樂觀與有效的應對也有聯系。

樂觀的看法對于人們如何應對威脅生命的事件起著關鍵的作用。

人們以兩種方式應對生活應激:①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指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應激源(比如考試失利買上找原因)②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比如用酗酒來減輕焦慮具有破壞性)。

樂觀者比悲觀者更傾向于選擇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策略,當面臨一個應激情境時,樂觀者尋找相關的信息,積極嘗試解決問題,他們要么直接指向問題的根源,要么以最積極的態度看待這個情境。(如雖如然現在很糟,但是可以學到很多)。

樂觀,和知覺到的控制一樣,即使有時候不真實,也是有益的。

認為自己有很多優點的人,也認為自己能利用這些優點產生預期效果;認為自己能產生預期結果的人也會樂觀地看待未來。這些積極錯覺是互相支持、互相強化的。

積極錯覺和存在恐懼的應對

積極錯覺能減輕一個人因為意識到死亡而產生的焦慮。積極的自我觀念能幫助人們應對生存恐懼。

積極錯覺的局限性和潛在的危害

積極錯覺起到心理調節作用——人們如何看待他們的疾病和創傷。事實上并非每個成功應對應激事件的人都表現出積極錯覺,有些應對的好的人喜歡把控制權讓給別人,或者有些悲觀。

過度積極的自我觀念的潛在危害

1.自戀

過分自負或過分關注自我的人可能有一種自戀人格障礙。根據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自戀者傾向于夸大(grandiose)自己(他們對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有一種夸張的看法),愛出風頭(exhibitionistic)(他們總是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注意和崇拜),有一種夸張的權利感(sense?of?entitlement)(他們認為自己的愿望應該自動得到實現,別人應該不計回報地給予他們特殊的關照),是人際掠奪的(interpersonally?exploitive)(他們把其他人當做滿足自己自私目的的工具)。

適度的自戀是健康人格的一個要素,過分的自戀則不是。

2.人際暴力

如果一個人具有高度夸張的、不穩定的或不確定的自我觀念,,當環境威脅到這些積極的自我觀念時,他們會轉向暴力。(比如一個優等生突然成績差了一次,他可能會對排名靠前的人采取敵視的態度)

3.壓抑的應對方式

過分積極的自我觀念有可能是以我們的健康為代價的。壓抑焦慮和不良情緒,“感覺良好”,但是身體會做出誠實的反應。

夸張的控制知覺的潛在危害

夸大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也會帶來一些潛在的不良后果。

徒勞無益的堅持

一個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人,對自己的堅持能否有收益非常敏感,積極錯覺不會造成阻礙。但是夸大自己控制力的人往往不知道什么時候該放棄。對能力有較高自我知覺的人往往不放棄本應放棄的東西。

自我調節失敗

夸大自己能力的人可能報負過高,他們“貪多嚼不爛”。當個體為無法實現的目標努力時,積極的自我觀念將成為一種阻礙(認為自己能做到,但是實際上做不到,所以時間浪費掉了)

過分樂觀的潛在危害

積極錯覺和職業選擇

有理由相信,對成功的外在指標關注很少的人,生活的更幸福,也更健康。

人們覺得過程與最終的目的一樣重要,盡管人們可能因為失敗而感到沮喪,但極少對自己追求夢想的行為感到后悔。無論如何,這是事實:沒有嘗試過的人,其后悔程度比嘗試過、但失敗的人更高。

對自身能力的積極的看法可能比純粹的正確評價更有助于取得成功。

第十章 錯覺與健康 summit

只有當個體的自我評價與真實情況差距適當時,才是最有效的。

●一些心理健康理論斷言,正確認識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成分,其他理論堅持認為,雖然過分歪曲的自我觀念顯然是功能失調的,但為了有效地生活,人們不需要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真相。

●許多健康的人沒有正確的自我觀念。相反,他們過度積極地看待自己、自己產生預期結果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未來。這些積極錯覺并不極端,但通??梢杂^察到。

●積極錯覺與心理健康的幾個標準相關,包括幸福感、圓滿的人際關系,以及有能力從事建設性的、創造性的工作。

●當人們面臨應激性生活事件時,積極錯覺可能尤其有助于人們應對這類事件。在這樣的情境下,夸大自已控制力,并保持樂觀的人,比那些沒有表現出這些錯覺的人應對得更好。

●過分的積極錯覺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這些后果包括消極的人際關系(包括人際暴力)、不適宜的堅持、不良的自我調節和對健康的危害。這些潛在的后果強調,積極錯覺必須適度才會有效。


over!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250評論 6 53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923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041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47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53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01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882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23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30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49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639評論 1 366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77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890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289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552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242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2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