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奧斯卡頒獎比往年來的更遲一些,甚至直到頒獎結束,國內也并沒有過多消息報道。
或許是因為《少年的你》止步于提名了吧,但是奧斯卡獎畢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作為一個電影迷,小c我還是時刻在關注。
奧斯卡向來對文藝片情有獨鐘,類似《藝術家》、《水形物語》,反而那些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幾乎從未獲獎。
獲獎的電影往往用極具藝術性的手法來講訴某一特定少數人群的背后故事,所以小c我經常會因沒有類似經歷而無法感同身受,而不能深入了解電影的內涵,最后欣賞不到其中的妙處。
雖然藝術高于生活,但都來源于生活。于是,今年最佳影片一出來,我開始試著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理解。
《無依之地》講訴的是在金融危機后,一個的小鎮經濟支柱石膏廠倒閉,這個因礦產開發誕生的小鎮也因此消失。
然而晚年的弗恩卻發現自己的退休金根本無法維持生活,于是選擇將自己的貨車改裝成房車上路,游走在城鎮之間。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種一直在路上的生活很自由很灑脫,可是有過漂泊的經歷的人才會大致會明白,這份自由的背后有多少孤寂。
她也會生病,也會遇上野外車輪爆胎,也會被驅趕至別的地方停留,也會在深夜獨自一人想念過往種種。
古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是她只能拿著黑白照片,緬懷自己的愛人。
當有人說她是無家可歸時,她卻會爭辯她的家在車上,她只是無房可歸。
有的人會憐憫,把她當作流浪漢;有的人則會以他們的悲慘遭遇為由,說作者這是在譴責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完善…
可是整部電影的情緒基調并不強烈,沒有激昂的控訴,也沒有低沉的絕望。
她一邊游走在各個城市做著兼職養活自己,一邊聆聽路上同伴的相互勉勵。
在路上的她其實也并不孤獨,在路上也會偶遇同伴,和他們在篝火旁圍坐暢談。
她無助時遇見過肺癌晚期拒絕住院,然后只身前往自己向往的美景圣地的斯萬基,斯萬基的病痛會經常發作,可她卻沒有多少生病帶來的絕望,而是對遠方的風景充滿了期望,她覺得那就是人終結自己最美的方式。
弗恩在獨孤時遇見過白胡子老爺爺,他告訴自己他有個兒子,本來今年是他33歲生日,可惜他5年前就走了,這些年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度過的,但是他學會了懷念一個人的也可以通過和他人互相幫助的方式。
在這路上遇到的很多人,他們身上都背負著傷痛,但是沒有太多關系。因為這世上沒有訣別,也許過一個星期、幾個月或是一兩年,也就重逢了。我望著前路,心中確信,我會再見到我的兒子,而你也會遇到你的愛人。
這部電影看似平淡無奇,但貴在以一種平訴的方式為我們講解一個人的故事,不會去夸大自由的好處,也不會放大孤獨帶來的痛楚。
我不太理解為什么現在不少人挖空心思,去“深度解讀“別人話語背后的內涵,然后又特別激動地與這個“假想敵“纏斗。
描述事情就應當撰寫新聞稿一樣客觀公眾,不悄悄夾帶個人情緒。
也許會有人有一些“小心機“,但我想我們應當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一切朝著最理想的方向去思考,多一份善意,生活也許就會更美好。
得知這部電影被撤檔有些遺憾,但無論其中緣由,至少這部電影本身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生活有陽光陰影,多曬曬太陽總歸不是壞事。
END
文字/INC呀
編輯/希遇
圖片/網絡,侵刪
你點的每一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