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 ? ? ? ? ? ? ——三毛《說給自己聽》
喜歡三毛很久了,作為一個“九零”后,別的孩子的青春多是由郭敬明陪伴著走過來的,而我的青春卻是由三毛一路陪伴走過。那個像風一樣自由的女子,貫穿了我的整個青蔥歲月,見證了我的所有青春故事,過去,她陪我慢慢長大,未來,她也將陪我慢慢變老。
我最開始愛上三毛的并不是她的文字,而是她的容貌。有一次,我無意間在報亭翻閱一本雜志時看到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女子溫婉優雅、清麗可人、低頭淺笑,眉宇間帶著一絲憂愁,那驚鴻一瞥的美讓我瞬間心動。我隨即毫不猶豫地掏出自己攢了許久的零花錢買下了那本雜志,一口氣讀完了那篇文章,這才知道照片上的女子名叫“三毛”,是臺灣的知名作家。從此,我便不顧一切地愛上了那個叫三毛的在風中流浪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讀的第一本三毛的書,它也是三毛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讀初中,是一個懵懂的小姑娘,幻想著周游世界,有著許多不切實際地的夢想,愛文藝,喜歡小清新,作為一名文藝女青年,三毛自然就是我心中唯一的女神。
長大后,我依然沒能去周游世界,所以三毛的文字愈加成為一種寄托,而我對三毛的熱愛與崇敬有增無減,隨著時光流轉反而更加濃烈。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慶一中產階級之家,三毛早慧,3歲時自己做主將本名“陳懋平”中的“懋”字略去,改為“陳平”。她5歲半就在看《紅樓夢》。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是她看的第一本書,她后來為自己取筆名“三毛”也是因為此書。張樂平曾說過,三毛的幾分孩子氣像極了他筆下的“三毛”。
三毛天生愛自由,她上中學時,因數學不好而受到老師的體罰,老師體罰學生在當時的臺灣很常見,別的學生都默默忍受,而三毛卻堅決抗爭,不愿再去上學,她厭惡一切循規蹈矩的事情,她是那樣的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三毛因體罰得了自閉癥,曾試圖切腹自殺,幸而被及時發現而無恙。好在三毛的父母都是舊式知識分子,學識淵博、極有修養,通情達理、頗為開明民主,對這個情感細膩的女兒寬松體貼,給予了更多的關愛,所以在愛中成長起來的三毛純真而善良,比別人更懂愛。
三毛個性率直,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絕不按世俗走她的人生。她曾對她的大姐陳田心說:“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還多。”她常說姐姐不夠勇敢,不敢真實地面對自己,總是活在別人期望的角色里。
她說:我不是,我要做我自己,不在乎別人怎么看。
三毛退學后開始跟著畫家顧福生學畫,她學畫的天分非常高,隨手畫花、兔子都很生動,深受老師好評,如果她后來不去寫作,她可能會成為一位十分優秀的畫家。三毛從小作文就寫得很好,感情流露在筆尖,十分自然流暢。顧福生對三毛的影響很大,他治好了她的自閉癥,因為他,她變得開朗活潑起來,她為自己取了一個英文名字“Echo”,意為“一個回聲。希臘神話中,戀著水仙花又不能告訴她的那個山澤女神的名字。”
1967年,三毛選擇遠赴西班牙留學,只是因為她聽到一張西班牙古典吉他唱片,于是憧憬著西班牙的小房子、毛驢和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并盼望著在那里生活下去。在馬德里,她遇到了荷西,她一生中的最愛。
1970年,三毛返回臺灣,與一個德國教師訂婚,然而在結婚前一天晚上,德國教師心臟病突發而死。上天跟她開了個玩笑,絕望的三毛服藥自殺,被搶救過來后,她決定離開臺灣這個傷心之地,再次回到西班牙。
六年過去了,荷西還在原地等她,他對三毛說他此生只愛兩件事,一件是潛水,另一件是愛三毛。三毛答應了荷西的求婚,1973年,他們在西屬撒哈拉沙漠結婚。
沙漠是三毛的另一個情人,她遁入撒哈拉只是因為偶然在美國出版的《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過一篇撒哈拉沙漠的報道,她在心底認定漫漫無垠的沙漠是她前世的鄉愁。荷西毅然放棄了他的海洋,陪著三毛遠赴她的沙漠,他給了她一個家,用六年等待換她現實安穩。
三毛身上的標簽無非是:叛逆、浪漫、流浪、灑脫、自在、傳奇。三毛本身,即是一個傳奇。她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好想像三毛那樣自由自在地流浪,可惜我沒她勇敢。
她一生追求自由,滿懷真誠,她敏感而多情,柔弱卻堅強。三毛愛笑,愛大自然,也愛生活, 她心里滿滿的全裝的是愛, 她用文字訴說著煙火紅塵的愛恨情仇。她在《哭泣的駱駝》中寫道: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惜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懷。
我聽過三毛生前留下的錄音,典型的臺灣女生的聲音,甜美而溫柔。
有人說三毛不是美女,我倒覺得三毛是作家中少見的美人兒,她身材高挑,五官精致,長發飄飄,或中分、或扎麻花辮,她愛齊整,愛打扮,天生愛美,白襯衣總是潔白無瑕,她經常穿著漂亮的波西米亞大花裙,起風的時候,裙子隨風揚起,她走路有風,像一只風箏,隨時準備起飛或者降落,她的裝扮一度引領臺灣時尚潮流,成為經典,總之,她身上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
三毛的文字如三毛的人一樣,天真爛漫,率真灑脫。三毛是個追愛的女子,她跟著風走上最長的路途,一路走,一路愛,滿懷一顆赤子之心,似乎永遠不知疲倦。
1979年,荷西因潛水意外死亡。噩耗傳來,三毛險些暈倒。
荷西走后,三毛回到臺灣,決定結束14年的流浪生活。但是失去了荷西的三毛仿佛被抽空了,她意欲尋死。
她對母親說:“我的一生,到處都走遍了,大陸也去過了,該做的事都做過了,我已沒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覺得好累。”
萬水千山她已走遍,人間煙火她已看盡,此生無憾。
陳家信仰基督教,三毛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中年后她開始信佛,所以她將生死看得很淡。
她說:“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過。”
三毛的好友瓊瑤苦口婆心地勸說她打消自殺的念頭,三毛因此寫了《送你一匹馬》來回報瓊瑤的恩情。
事實上,沒有人能救她,因為一切都只在于她的內心。正如她自己曾經說過的那樣: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并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三毛成名后,原來隨心所欲的寫作成了她的負擔,她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她變得煙不離手,她愈加憔悴。
1990年,三毛編寫了《滾滾紅塵》的劇本,電影榮獲金馬獎八項大獎,女主角林青霞憑借此片榮登“影后”寶座,導演嚴浩因此成名,唯獨三毛一人入圍了編劇獎,卻未或獎。三毛的母親說“三毛是以生命在寫劇本”,三毛的失落不言而喻。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臺北榮總醫院里用一條絲襪自縊在浴廁里,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8歲。
她解脫了,死亡對于她而言或許不是結束,而是走向另外一片自由沙漠的開始。
她走了,她是為愛而生,也終將為愛而死。
痛失三毛,愛她的人悲痛欲絕。我出生時,她已逝去七年,與我并無交集,而我后來看到她的文字、照片和傳記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愛她,敬她,更心疼她。
關于三毛的愛情與自殺,議論紛紛,猜測不斷,三毛聽不到了,她也不想聽,我相信她已在另外一個世界找到她的愛人,繼續著她的愛與傳奇。
如今,整整25年過去了,北非的那片撒哈拉沙漠依舊燦如當年,可是,那個為它寫故事的人,卻再也找不到了。
懷念三毛,在每一個起風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