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
請允許我在今天的論壇主題上多加兩個字——“最美”。我們的村小雖然地處偏遠,但或是被大山綠樹環繞,或是被農田村莊包圍,這里的天是那樣的藍,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孩子們是那樣質樸,老師們是那樣的踏實肯干,辛苦付出,難道這還不美嗎?
今天我就要帶領大家走進千千萬萬個村小中極普通的一個——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北實驗李家村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兩側的八個大字“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狈浅F鹾线@次研學之旅的主題,其實我們的鄉村的教育一直秉承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因為這是最適合孩子們的教育。
曾經的李家村小,地處偏遠,相對閉塞。教師平均年齡47.68歲,老齡化嚴重,雖然每個老師工作都兢兢業業,從不怠慢,從不放松,但家長們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了解,甚至有些家長不認可,不惜到城里租房子,也要把孩子送進城里的學校,就這樣,村小逐漸走向衰落。
2018年3月,互加美麗鄉村大課表郵到我手中,與此同時,龍潭區教育局下發文件,要求龍潭區各鄉鎮小學(含村小),參與互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
有了教育局的支持,有了我通過學習對互加課程的了解,于是我就開始大力的宣傳大課表,我把大課表帶到我們班,向孩子們進行宣傳,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所以向孩子們介紹互加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帶到校長辦公室,向校長介紹;帶到每個班級,向全學校的學生宣傳;來到我們鄉的中心校——江北實驗學校進行宣傳。我還聯系了吉林市的青椒學員,我們一起來到美麗的松花江畔進行宣傳大課表,后來付巍巍和吳明兩位老師,她們起到的宣傳和帶動作用,要遠遠超過于我。
就這樣,老師和孩子們逐漸的對大課表有了了解,從此李家村小開始了與互加課程融合的探索。這張課表喚醒了沉睡的李家村小,為教學注入的新鮮血液。
融合之美
1、融合之美——課程融合。
根據我們學校的課程短板,根據學生的學業需要,根據我校老師的現有水平,我們有計劃地選擇了幾門課程與學校課程進行融合,并制作出符合學校發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融合大課表。第一張是2018年的融合課表,我們選擇了彩虹花晨讀課程,這個是全校參與的;選擇了酷思熊閱讀,這是一、二年級參與的;生命教育課程是五、六年級參與的;這幾門課都是通過直播的形式。財商和網絡素養是三、四年級孩子們參與的,這兩節課由于是我校的時間關系,是通過回放形式參與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很多老師了解了互加課程,認識了課程的優勢,于是都主動找到我,讓我幫他選課,讓我教他怎樣打卡,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有力量。到了2019年,我們全校開展的互加課程已經發展到了8門課程,涉及到的助學老師有12位,課程覆蓋全體學生。其中快樂手工和韻律舞蹈,采用的是回放形式,其他全部已采用的是直播形式學習。
2、融合之美——教研融合。
怎樣才能上好互加課程呢?不但要融合到課表中,還要融合到教研當中,所以只有線上線下兩位老師共同配合,才能很好地落實課程。我們利用業務學習時間集體討論如何做好助學老師,如何指導孩子完成相應的作業作品,哪個班做得好,都會拿出來展示,總結方法,改正不足。利用全員培訓,介紹互加計劃、青椒計劃和興成長計劃,鼓勵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多多的參與學習,不段成長。課間、午休,老師們也不放過這點滴的時間,有什么技術上的問題,隨時隨地的解決,我手把手的教會他們怎樣打卡,怎樣寫簡書,怎樣制作美篇等等。
3、融合之美——活動融合——學生活動。
村小的條件有限,因此開展的活動也很有限,互加計劃的活動十分豐富,于是我們就把互加計劃活動也融合進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雷鋒日主題班隊會,使孩子們了解了雷鋒爺爺的故事,激發了向雷鋒爺爺學習欲望,聆聽雷鋒爺爺的故事,學唱《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畫一畫助人為樂的圖片,孩子們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完成了一次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當孩子們收到了來自上海市團委贈送的紅色書簽,激動的情感溢于言表。
春天氣溫開始逐漸變暖,我們結合生命教育種植滬江豆的活動,開始嘗試制種植,孩子們親手種植,每天觀察,記觀察日記,在種植過程中,培養了孩子們耐心、細心,珍愛生命,不畏艱辛,戰勝困難的精神。
5·25氣球寶貝活動,學校從學前班至六年級全員參加,在保護氣球寶貝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更加重視生命,密切了親子關系,使孩子們的心理更加健康。
6月6日是愛眼日,華為平板實驗班的課程讓孩子們根據愛眼日進行創意畫,孩子們不僅學會了保護眼睛,而且提高了創造性思維,最終我校12位同學獲得了“愛眼繪睛彩”一、二、三等獎,并獲得了相應的獎品和證書。
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村小煥發了生機,打破了從前的寂靜;使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智慧,潛移默化中,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使老師們開拓了思路,學會了怎樣正確的引導孩子,學校的德育工作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4、融合之美——活動融合——教師活動。
在近兩年的時間里,老師們也參加了一些公益活動,520為愛健步走,宣傳華為平板實驗班,勇氣讀書會線下見面會,這些活動使老師們更加熟悉,找尋到志同道合的人,互相鼓勵繼續前行。
成果之美
隨著互+計劃美麗鄉村的課程的深入開展,村小的老師們開闊了視野,教學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孩子們通過參加課程的學習,學到了之前從未學過的課程,學習興趣被激發,培養了學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段視頻是李家村小參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的成果展示。
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二維碼,是李家村校寫周總結、月總結以及展示活動的匯總,它是一個活碼,老師們掃描后,就可以看到全部的內容。
孩子們參加互加美麗鄉村課程,學習成績不但沒有下降,而且明顯提高,在2018年的全區統考中,李家村小排名前5名,是唯一的一所村小。
這個小姑娘叫孫欣桐,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上學期從城區學校轉回,因為能夠就近入學,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是家長和孩子最幸福的!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深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會有更多的孩子就近入學,會有更多的家長相信村小、選擇不再落后的村小。
李家村小通過參與互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實現了彎道超車,改變了傳統的鄉村落后的教育,李家村小也被命名為十大最美村小。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快速成長,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助學老師,最具代表的就是興成長優秀學員,百位優秀助學老師宋淑萍老師,興成長優秀助教,十大有最美助教陳鑫老師,還有克服語言困難,展示優美舞姿的朝鮮族老師申吉子,創意十足,指導到位的秦愛霞老師,有掌握先進信息技術的方雪梅老師,積極學習、申報互聯網的老教師王曉梅,鄭甲秀老師,認真負責的青年骨干教師王然、姜宇老師等等。
展示之美
“龍潭區信息技術佘曉光名師工作室”互聯網+村小一日體驗活動
隨著互加課程的深度融合,我們學校由一座默默無聞的村小,變得名聲鵲起。這是6月14日,龍潭區信息技術佘曉光名師工作室的成員,來到我們學校,參觀體驗互聯網+村小一日體驗活動。
這張照片是全體工作室成員聽課的情境,宋淑萍老師帶來的彩虹花晨讀高段課程,展示出孩子們的自信、陽光。申吉子老師帶來的韻律舞蹈低段課程,優美的動作和表情讓人眼前一亮,就連工作室的老師們被這種熱情深深的感染了,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學跳了起來。
王曉野老師走進村小,來到李家,給全國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課程。王老師為孩子們贈送了印有山里紅美術的標志和孩子們自己的畫的文化衫,看到孩子們穿上這樣獨一無二、私人定制的衣服,孩子們也高興得不得了。
通過此次活動,工作室的成員都連聲稱贊,表示一個村小能借助互聯網的平臺,使村小復活了。
吉林省電教館領導蒞臨調研活動
6月21日,吉林省電教館的領導們走進最美村小進行實地調研。
出席本次調研活動的領導有:吉林省電教館館長劉忠民、副館長王喆、教研部主任田宏,吉林市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樹威、科長史文東,吉林市龍潭區教育局局長苗春紅、副局長鄧義,吉林市龍潭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李秀峰、電教部副主任佘曉光,吉林市龍潭區江北實驗學校校長張續元、副校長李慧波,還有龍潭區金珠學校、山里紅美術工作室創始人王曉野老師和龍潭區進修附小的吳明主任。毫不夸張的說,雖然我已經工作20多年了,但是做為村小老師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領導。
各位領導首先參觀了李家村小校舍、操場和班級文化建設,觀看了由四年級孩子們帶來的創意舞蹈《向前沖》,聽取了李家村小校長王曉遲的經驗介紹,并且通過一部短片,初步了解了李家村小如何開展互+計劃網絡公益課程的具體情況。
接著在三間教室里,分別由宋淑萍老師帶來的彩虹花高段晨讀課程,由申吉子老師帶來的韻律舞蹈低段課程和由秦愛霞老師帶來的山里紅美術課程。
孩子們富有感染力的朗誦和優美的舞姿,為大家展示出村小的孩子們,通過一年多的互+網絡公益課程的學習,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而且更加積極、陽光、自信,特別是山里紅美術課程,孩子們利用平板電腦采取“沉浸式”的學習方式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領導們來到了科學實驗室,逐一觀看了孩子們參加互+課程形成的成長手冊、作業單和作品,看到了老師們書寫的簡書和美篇,每一份作品都給館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高度的贊賞。
由于李家村小整體參與“互+計劃美麗鄉村課程”,效果特別顯著,得到省、市、區領導的高度重視,省電教館初步確定將全省的互聯網+教育扶貧現場會在我校舉辦,對于一個村小而言,這樣的事是從來沒有過的。
嗨搜志愿者捐贈活動
隨著我們村小名氣越來越大,社會各界也開始關注我們,這是6月25日,吉林嗨搜平臺的行政副總裁賈威女士,帶領同仁,一行四人來到李家村小,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為孩子們捐獻了100本圖書、50套文具和若干個籃球。村小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宣傳自己,展示自己,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關注到了村小的發展,愿意盡自己的所能幫助鄉村的孩子。
探尋美之源
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冷清的村小逆襲成功,鄉村的教師快速的成長,孩子們接受到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一根網線,一臺電腦,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究其根本原因,真是因為互加計劃的N師課堂學習模式。
網師、助學、助教三位老師共同為學生服務,老師負責授課,助學負責輔導、打卡、反思,助教是連接網師和助學的橋梁,兩者之間協同合作,及時反饋信息,及時作出調整,使學生的學習成為閉環模式,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學生:我是一名鄉村娃娃,原來每科只有一名老師,甚至幾科只有一名老師為我服務。自從參加了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的學習,我的身后有很多位老師助我成長。
王:我是網師。
宋、于:我們是助學。
陳:我是助教。
王:我要做到提前制定好整個學習的課程內容,提前備好課制作好上課用的PPT。在授課過程中要隨時關注討論區域內,助學老師或者是學生反映的情況和問題,隨時解答,及時的報學生上麥。課后,我會一一的看互加魚塘里的打卡,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了解教師對學生表現的反饋,及時的調整課程的內容或教學方式。
宋:課前,我要調試好網絡,調試好攝像頭,保證聲音畫面清晰,還需要在黑板上寫上課程題目、學校、班級、人數以及助學老師。準備好當節課需要的課程材料。
于:課中,我要橫屏拍攝學生特寫和學生的作品,可以隨時分享到討論區里,隨時舉手上麥,和網師分享交流。
宋:課后,我要及時的參與互加魚塘打卡,還要書寫簡書或是制作美篇,并及時的分享微信群和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到孩子們的進步。
于:我要把學生的作品及時的評價、指導,定期展示或裝訂成冊,還要跟孩子們交流學習的心得,了解孩子對美麗鄉村課程學習的狀況。
陳:我需要課前發布課程預告,發布打卡內容,要制作暖場和散場的ppt,準備好暖場和散場時需要發言人的內容,課后要對課程進行總結回顧,并要對老師們書寫的簡述進行收集、評價、反饋,還要建立相應的微信討論群,隨時隨地解決老師們的問題,及時的把課程的內容反映給網師。
學生:正是這些老師,在我背后共同合作,默默的奉獻,使我的學習成為了完整的閉環,我才有這么大的進步。
陳:親愛的孩子,你們是祖國的希望,是我們的未來,我們愿為你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但是在你的背后,絕不僅僅是這幾位老師?!?/p>
但是在這張圖的背后,還有若干個默默無聞的人為我們付出,使整個課程能夠順利、有序、優秀的運轉起來。
有滬江網給我們提供了這一個全國性的大平臺,為鄉村孩子成立了一個大學校;有吳虹校長和互加的小伙伴們,不辭辛苦的為我們找尋優質課程,鏈接優質資源;有社會公益組織為我們提供優質的資源;有各區縣電教館、教育局、進修學校的領導們大力的推進;還有區縣助教和學校附加進化負責人。
說到這里,我一定要給大家看一枚小小的徽章,吉林省電教館和龍潭區教育局龍潭區進修學校,為了更好的幫助我區各小學,開展互+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工作的落實,成立了龍潭區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助教團,為龍潭區美麗鄉村公益課程助教團成員頒發聘書,我們也佩戴上了這樣一枚值得驕傲的徽章。
曾經的村小景美、人美,現在美麗鄉村的課程讓村小真正的美起來了。美麗鄉村課程,助力村小教育,教育從此有盼頭,未來還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