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幾百號人舉著愛心形狀的氫氣球,臨近晚上十二點,廣場上幾千號人開始齊呼“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所有氣球開始放飛,音樂噴泉隨著人群的呼聲一躍而起……這是2024年邁向2025年的跨年時刻。
真正參與跨年的只有那么幾秒,但是參與完這場活動之后,我的內心卻還是熱氣騰騰的,彷佛完成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剛剛對男朋友發了一頓無名之火,說是無名,卻也不全是,主因是訂婚日他沒有給我送花,而我到今天(過去了四天)才想起來。
而在剛剛回憶跨年場景的過程中,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生氣的原因,對于一件重要的事情,真的一定要有儀式感事件或者行為。
回想在家里過年過節的日子里,我們往往需要做很多好吃的,以至于我們想到什么吃的,就會想到什么節日;想到什么節日,就會想到什么吃的。如果我們參與了美食的制作過程,這個記憶點就會更加深刻。
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化進程,傳統節日的儀式正在簡化,其他平常一點的日子我們更想不到去給生活增加點儀式感了,就算是大家都會重視一點的生日,雖然是在做儀式,但一切彷佛變得流程化,送生日禮物反而成了負擔,別提什么儀式感了。
原本我也是覺得各種日子都需要去搞儀式,創造儀式感,很機械化,沒有意義。但是走得久了,就發現生活在大踏步向前的時候,如果還不給生活多增加一點儀式感事件,那昨天、前天、上個月、上一年都是同樣的記憶了,那樣的生活不會太過于枯燥了嗎?
作為一個并不那么注重儀式感的人,如果你和我一樣,那我建議你可以給自己一年內設定幾個重要的儀式感日程,或者在你想要給自己增加記憶點的時候,多加一點儀式感事件。
而這個儀式感事件,我覺得是一定要配合上儀式感行為的,不管是構思過程,還是最終的留影,都可以設置一些互動行為,交流過程會讓儀式感更加出彩。(例如做一頓生日晚宴的時候,別讓媽媽一個人在廚房里忙活了。)
如果生活太乏味,那就去給生活加點儀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