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對很多的人生難題,就是“如何選擇”。
我們常常以為,人生做對了幾個高光時刻的“重大選擇”,就能一馬平川。但其實真實生活沒那么多“高光時刻”,即使有,也是有一個個小選擇鋪就而成的。
那么,如何做好每一個個小的選擇呢?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選擇背后的三個底層思維: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機會和欲望。
1、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習慣性的用自己沒有的或者短板和別人的長處比。這樣的自我評價往往都是負面的,覺得自己不行,認為別人哪方面都比自己強。
我們應該做的事,經常看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沒有什么,把自己的長處和更優秀的人相比。
就比如我們去面試,也可以換一下看待這件事的視角:
a.我既然我已經來了,那就證明我跟其他候選人現在在同一個起點上,就不要妄自菲薄了。
b.落榜也不可怕,多了一次面試的鍛煉機會,沒有任何損失。
2、如何看待他人
看待他人可以有很多角度,可敵可友,可親可疏。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把每一個人都看成老師和伙伴。
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人,我們就總能在周圍的人身上看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去除標簽,每一個普通人,比如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家里雇的阿姨,哪怕是路人甲,都有故事。以開放的心態去看每個人,你就會發現可以從任何人那里有所學習和收獲。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著如何去改變周圍的人,但是我們卻很難改變別人。為什么?因為人是不可能被別人改變的,只有自己想改變的時候才會真的改變。當我們放棄改變別人的念頭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改變。
所以真正能改變你的人,往往是沒有想改變你的人,是他們做了自己的樣子,你看到了將其化為內心的需求,改變才會發生。反過來看,我們對別人也是一樣的。當我們做好自己,沒有“改變別人”的動機的時候,別人反而更容易改變,而且這種改變是內生的、持久的。
3、如何看待機會和欲望
有時候一個決定看上去“小”,但每一個小決定的不同,帶來的累加的結果會被生活本身放大。比如,你可能認為“不重要”的事做得差不離就行,但實際情況是,一件小事你做得一般,下一次對方就找別人做了。如果你能做到最好,下一次有新的機會,別人自然會先想到找你做。
同一件事情,做到100分和70分,會有很大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個小選擇里,改變思維方式,鍛煉能力,獲得對應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