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去電影院看了這部《相愛相親》,周六是電影上映的第二天,我去的那家電影院是家小電影院,當天的排片不少,我那一場下午場的上座率居然也不低,導致我沒有買到最中間的位置。電影看完后發現劇情題材都挺有意思的,整場電影看下來也并不會有明顯的沉悶感。再加上豆瓣上的評分已經飆至8.6分且網上對本片也是一片狂吹,所以我當時預估本片的票房大概能取得4000萬左右的成績。然后后面幾天我并沒有關注大盤的票房,再看票房的時候發現雷神3的票房已經突破4億而《相愛相親》才剛剛過1000萬,比《七十七天》還要慘。
這就讓我非常費解了,我知道文藝片在內地市場的份額就是很小,但是這部電影又不算是純粹的藝術先鋒電影,而且愛情親情故事的題材于市場上也是有很大的需求空間的。加上《岡仁波齊》與《二十二》票房逆襲的先例,我以為國內文藝片市場已經開始回暖了,但現在看來可能還沒我想的那么簡單。還是再觀察觀察后續的票房走向吧,畢竟現在上映還不到一周,看看后續有沒有強勢反彈的可能。
《相愛相親》是由張艾嘉導演自編自演自導的一部講述愛情親情題材的電影。電影于11月3日在內地院線上映,同時在上映前不久該電影拿到了第54屆臺灣金馬獎中包括最佳劇情長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在內的一共七項大獎的提名。
張艾嘉是誰?說《相愛相親》的導演加女主你可能沒啥概念,然而這個人除了是演員,是導演,還是一個著名的歌手。李宗盛老師所創作的《愛的代價》大家肯定都聽過,也被無數人翻唱過,然而《愛的代價》的原唱,就是我們這位張艾嘉導演。
張艾嘉導演是個多才多藝的女人,她既是一位導演過上十部長篇電影的著名導演;又是一位出演過上百部電影角色的女演員;作為歌手除了是《愛的代價》的原唱,還翻唱過羅大佑老師著名的《童年》與《光陰的故事》;作為編劇,自己導演的許多電影都由她自己編劇完成,即便不是首席編劇你也一定能在聯合編劇里面看到她的名字。
電影《相愛相親》主要講述了薇薇(朗月婷飾)的外婆逝世后,薇薇媽媽宋慧英(張艾嘉飾)希望能夠將已逝世多年的外公的墳墓由農村轉移到城里與外婆同葬。但是轉移墳墓的事情受到了外公在農村里的“原配”夫人姥姥(吳彥姝飾)的百般阻撓。姥姥是外公原來在農村里的妻子,由于后來去城里工作愛上了外婆,所以在城里與外婆成了家并且這輩子再也沒有回到村里,直至逝世后尸體才得以運回農村埋葬。
電影以外婆的死亡為開頭,以遷墳的矛盾為主線情節引出姥姥、媽媽與女兒三代人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念和愛情故事。影片的最后,這三個來自一個家庭不同年代的女人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愛情并逐漸認識理解了彼此。
張艾嘉導演所選擇的這三代人正好代表了中國從封建主義舊社會到工業共產社會再到現在的信息技術現代化社會的轉變過程。他們不同的愛情觀念也好,親情上的代溝也罷都是不同社會環境時代下的產物。
首先說說薇薇與男朋友阿達(宋寧峰飾)的愛情。薇薇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少女,畢業后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大城市闖蕩,而是留在了家中與父母同住。薇薇干著一份電視臺的普通工作。薪水不高,甚至養活自己都還有點困難。薇薇生長在一個母親強勢的家庭中,所以戀愛之后不敢將男友的事情告訴父母,害怕受到父母的反對。薇薇的男友來自西安,本來想著是去北京闖蕩,但由于途中在薇薇所在的地方演出認識了薇薇,所以為了薇薇而留了下來。
薇薇和她母親一樣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在男友阿達的青梅竹馬朱音(譚維維飾)出現后極度不信任他們之間的友誼關系,甚至一度認為譚維維的兒子是她與阿達的。男友阿達與譚維維之間的閨蜜關系一直是薇薇一個邁不過去的砍。
而阿達是一位有夢想的歌手,他除了唱歌也會自己寫歌。其實在阿達內心深處是有委屈心態的,為了愛情而放棄音樂夢想。影片的最后,因為受到了姥姥的影響,阿達終于決定先去北京實現夢想。而薇薇呢,也終于理解到了比愛更偉大的不是占有,而是放手(讓自己愛的人去追尋夢想)。或許,薇薇與阿達的感情正映射了當下無數青年男女的感情現狀吧。
再說說薇薇媽媽宋慧英與丈夫尹孝平(田壯壯飾)之間的愛情。母親宋慧英是個很強勢的人,家里的一切都得聽她的。這也是為什么一直與女兒之間關系處理不好的重要原因。其實母親強勢還來自于母親的中年危機,隨著薇薇外婆的離世,害怕自己與丈夫的感情會變淡,害怕不久的將來女兒也會因為生活獨立而離開自己。
她很清楚并且羨慕自己父母之間的愛情,即便薇薇外婆在咽下最后一口氣的時候其實什么也沒有交代,但作為女兒的宋慧英一定要將外婆與外公的墳墓埋在一起;即便所有的政府部門在開具婚姻關系證明的時候都在踢皮球,她也一次一次、一家一家的尋找開具證明的方法;即便自己也沒有那么懂得法律,也要讓仰慕自己的學生家長假扮律師去試著欺騙姥姥與農村里的人。這些,都是宋慧英作為她那個年齡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當盡到的孝道。
整部電影全片我最喜歡的一場戲出現在影片末尾,丈夫尹孝平買了新車停在了新修好的學校大門口,帶著墨鏡耍帥。本想洋氣一把,結果立馬被妻子的三句話弄的哭笑不得:這是誰的車?多少錢?不準讓樓上王太太(劉若英飾)坐這輛車。
后來鏡頭轉進了車里,配合著崔健老師的《花房姑娘》田壯壯老師也跟著一起唱了起來。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我是一定要去遠方的,如果,我去向遠方的途中有你那就更好了。退休了的人生并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據說田壯壯老師為了唱好這首歌聽了1000多遍的《花房姑娘》)
最后說說外婆外公與姥姥之間的“三角戀”愛情。觀影后我的觀點是外公與外婆之間是相愛的;外公與姥姥之間是沒有愛情的;姥姥自以為是深愛著外公的,其實并不是。
電影里面對外公外婆與姥姥之間愛情的線索還是很明顯的,比如其中有一段媽媽給薇薇讀曾經外公寫給外婆的情書,行文優雅,字里行間里透露著對外婆的無盡的思念。薇薇那時也覺得外公與外婆之間的愛情是非常浪漫的。反觀外公對姥姥每個月只是會寄些生活費,衣物等,信中的話語也并不像恩愛的夫妻,說明外公只是在執行著贍養姥姥的義務。姥姥這輩子對愛情的本質并不了解,帶著舊社會的思想,以為為丈夫守寡一輩子,為丈夫護墳不讓任何人挖走等這一切就是愛的表現。
正是這種封建傳統下的文化烙印深深的烙在了姥姥身上,所以姥姥不知道民政局登記結婚是怎么一回事,以為將名字寫在家譜上,將名字刻在石碑上就能證明自己與外公的夫妻關系。當薇薇全身被雨淋濕后,薇薇當著姥姥面脫下已經濕透了的衣服,姥姥那時極力地阻止,也正說明了傳統文化對于姥姥的根深蒂固。姥姥甚至沒有一張外公的照片,只能將外公的名字刺在畫布上代替遺像。
姥姥很“天真”,姥姥“天真”的以為在丈夫的墳墓周圍圍上一圈籬笆就能阻擋住薇薇媽媽前來挖墳;姥姥“天真”的以為一本家譜就可以在法律援助站那邊換來一份婚姻證明;姥姥“天真”的以為自己去城里的電視臺將自己的事情在電視上給大家說清楚大家就能認同他們的夫妻關系。姥姥“天真”的以為自己深愛著外公,但其實最后姥姥連對外公的面容都已模糊,看到外公去世前的照片都認不出來了。我在想,當姥姥看到外公與外婆的結婚照與年輕時候的照片時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當影片的最后姥姥收到了來自薇薇寄給她的照片,照片將姥姥與外公的相片ps到了一起。可是那時的天空卻下起了暴雨,淋雨回到家中的姥姥發現照片已經濕透,這時她想擦干照片卻不小心擦破了相紙,她努力地想去修復結果相紙越擦越破,整個外公的臉都變成了空白。有多少人在這個鏡頭下留下了眼淚,你可以感受到一個年邁女人的一輩子的幻滅,太過殘忍。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姥姥最后終于釋然了,她終于明白那個男人對她是沒有愛的,姥姥終于接受了這一事實。所以最后姥姥決定將外公的尸骨運回城里與外婆一起同葬的時候,姥姥輕聲的說了句:我不要你了。我看到這里,兩眼淚水打轉,這簡簡單單的五個字背后承載著多少,相信每個看過電影的人都能感受到這股情感釋放的力量。
因為相愛,所以相親;因為相親,所以相愛。整部電影簡單、溫柔、克制但又不缺乏力量,電影批判了傳統農村社會的惡俗;批判了政府部門辦事效率的低下;批判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全然不顧當事人的感受。電影又像是一部現代的愛情史詩,在當下用最樸實的鏡頭展現出了三代人的愛情;三代人的親情;三代人對愛的不同理解與三代人曾經擁有過的堅持與夢想。所以綜上,我能給這部電影打到7.5分(十分制),推薦給任何有過愛情經歷的觀眾,看完本篇后或許你能對愛情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結語:其實說到家庭片,我果然還是更喜歡拍家庭片的大神,來自日本的導演是枝裕和。那么今天的最后就來推薦一下是枝裕和導演的家庭三部曲,他們分別是《如父如子》《海街日記》與《比海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