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 ,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前文講到衛武公是一位內外合一的有斐君子,被世人永遠銘記。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本節著重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借以引出大學之主旨。
曾子直截了當地說,有斐君子以賢能者為賢,察納雅言,不以受阿諛奉承為喜,關愛自己的親人,孝敬長輩,慈愛幼小,沒有悖逆不孝之事,國泰民安,百姓因此從中獲利,和樂的生活讓他們非常愉快,所以,這樣的君子永遠不會被人忘記。
簡單一句話,這是因為他們始終不忘古代的先王的事跡和教誨啊。接著便講述了三位先王的事跡來進一步,闡明主旨。
曾子為什么要先說衛武公,然后再引出先王的事跡呢?從寫作上來說,由近及遠,由相對比較熟悉的人物,引出人們比較陌生的遠古人物,更容易讓人接受,但這是次要的。
主要原因在于,這里有一個法先王,還是法后王的問題。衛武公在這里就是后王。后世的荀子明確提出了法后王的主張,道理很簡單,后王法先王,當代之人法后王,思想一脈相承,本質上還是法先王,但后王離我們比較近,形象更豐滿,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曾子引用的“克明德”、“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等三句話都來自《尚書》,分別與周公教誨衛康叔、伊尹告誡太甲以及唐堯的功績相關。
“克明德”語出《康誥》。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以后,以周成王的名義封康叔于殷地,康叔是周公的九弟,當時還很年輕,周公擔心他不堪重任,在康叔前往封地之前,遂作《康誥》、《酒誥》、《梓材》三文。在《康誥》中,周公囑咐康叔說:“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
意思是說,周成王把最高的爵位封給了兄弟,你還年輕,作為衛國的國君,你要光大父親周文王的德政,做到“明德慎罰”。周公這是要求衛康叔效法周文王。
商朝的第四任國君太甲繼位后不聽伊尹的勸諫,昏庸暴虐,被伊尹放逐到桐宮思過,經過三年反思,太甲真心悔改,于是伊尹還政于他,并寫下《太甲》三篇,《太甲上》第一句就說:“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廟,罔不祗肅。”
伊尹教誨太甲說,您的祖父商湯王凡事都要反思是否符合天命,因此國家、宮室無不嚴肅恭敬。伊尹這是提醒太甲效法商湯王。
《帝典》歌頌唐堯說,堯帝能夠光大大德,澤被天下萬民,即“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也就是說堯帝能夠明明德,因此國治而平天下。這是從周文王、商湯王進一步上溯到堯帝,由近及遠,追本溯源。在這里,周文王、商湯王是后王,堯帝是先王,圣王的功績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康誥》之“明德”、《太甲》之“明命”、《帝典》之“峻德”,都是一個含義,即“天命”,堯帝、商湯王、周文王治理天下,都以遵循天命為宗旨。
那么現代的君王若有一統天下志愿,惟有效法周文王、商湯王和周文王等先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明明德”。所以,曾子接著補充一句,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讀先賢的著作,我們不難發現,圣賢之人都是講一統天下,而不說統一天下,強調平天下,而不提倡御天下。“一統”之“一”,為仁德,得到的是民心,而“統一”只是形式上的,更多的是一種威權。
曾子從誠意慎獨,內心與外表一致,引出君子氣象;由君子形象引出后王,再由后王法先王,揭示出“明明德”的大學總綱,行文非常自然嚴謹,自有其內在的邏輯。
----《我讀大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