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簡單說就是 嚴父慈母熊孩子。
訓練與反省
肥腸第一個迸發的壞習慣是抱人大腿,至于目的就不說了吧。
爸爸讓它改正的方法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動手打。
麻麻就在一邊攔著:有話好好說,干嘛動手。
和肥腸怎么說話?
麻麻就去網上查其他人的經驗,告訴爸爸: 下次肥腸抱大腿時,要告訴它 不要抱腿,他不聽,再輕輕打一下,不要打腦袋,要打身子。
以后,肥腸抱爸爸大腿,爸爸一個巴掌扇過去,打得它腦袋滿頭包。
肥腸抱媽媽大腿,媽媽就用口遁術: 別抱,打你了,打你了啊,你不信,打你啊。 手就沒打過幾次。
時間長了,熊孩子就知道欺軟怕硬了,不敢惹爸爸,可以欺負媽媽。
適應和調整
春天來了,肥腸開始換毛,霎那間,我們的衣服上,沙發上,床上,都是狗毛。
媽媽特意買了兩套沙發套,輪換著用,本以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隨后我們就悲催的發現: 只用十分鐘,肥腸就可以把沙發搞的全是狗毛。
上個周末,媽媽的同學來家里玩,愣是忍著不坐沙發,寧肯站著聊天。而那時,肥腸一臉傲嬌的在沙發上玩耍。
同學走時,邀請媽媽下次到她家去玩,同時叮囑: “就不要帶狗過去了”。
肥腸剛來深圳時,媽媽擔心肥腸一個狗在客廳里睡覺會不適應,于是就把它的狗窩放在臥室里。等肥腸習慣了深圳的生活,它就稱王稱霸,拒絕搬離臥室,拒絕自己一只狗在客廳睡覺。
好吧,媽媽和爸爸忍了。
然后,肥腸就開發了上床的技能包,等他睡夠了,睡飽了,就自動的跳上床,把媽媽吵醒。 為什么很少去鬧爸爸? 因為爸爸下手黑,它記住了 不能招惹爸爸。
不愛學習的熊孩子
麻麻的一個同事有只小狗叫默默, 生的極其聰明乖巧。 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它學會了玩球,按照口令翻滾, 和人握手。
麻麻的另一個同事,她的小狗叫六六,天生的就會拜拜。
麻麻看了,口里夸贊,心里憋氣,決心要把熊孩子好好訓練一番,第一個訓練項目是 握手,每次吃零食,都要做口令訓練,前后折騰了三個禮拜,喂了幾百次零食,肥腸也沒學會。
可能握手的技能不適合肥腸,那就訓練第二個: 踢球。給它買了足球,努力的訓練它??煞誓c對球的興趣,完全趕不上對襪子的興趣,結果就是失敗。
在這之前,我們最初的夢想是讓肥腸學會撿球,買了一只球,來回訓練,可肥腸除了傻呵呵的看著球跑,就啥都不會做了。
我們接受了現實,認識到了問題的本質是: 問題的根源不在肥腸,在我們自己。我們要改正自己攀比的心態,不能因為別人家的狗會握手,會玩球,會打滾,就得讓肥腸也得會。
要明白,每只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肥腸就有一個特長是默默和六六都沒有的,它會歪頭賣萌。
這個必殺技,足夠了。
一直看著你
每次爸爸媽媽去上班,肥腸都會在門口戀戀不舍。
每次爸爸媽媽回來,肥腸都會在門口熱情歡迎。
所以爸爸媽媽就很擔心,在它獨處的時候,會干什么? 于是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可以想看肥腸時,就看肥腸。
于是爸爸媽媽發現,獨處的時候,它通常選擇睡覺。
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它才會開心的玩耍。
于是,爸爸媽媽明白了,對肥腸來說,吃東西很重要,爸爸媽媽的陪伴更重要。
如果按照人的年齡來推算, 10個月的肥腸,也就只相當于六歲的小朋友,剛剛脫離撒尿和泥的狀態。
爸爸相信,小慈乃大慈之敵也,即使下手打肥腸,也是為了我們仨能夠彼此適應的更好。
媽媽寵著肥腸,希望小家伙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
肥腸希望爸爸媽媽能夠一直陪著自己。
我們仨,各自有一堆的缺點,距離完美二字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并不妨礙i彼此妥協,互相遷就,彼此適應。
這就是我們仨團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