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鑒賞:蘇軾的豪放詞無人可及,婉約詞亦不讓他人。這首詞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當時詞人與章質夫都在汴京做官。這是一首唱和之作,詞人明寫楊花,暗抒離別的愁緒。
上片寫楊花飄落的情景。開篇“似花”兩句造語精巧,音韻和婉。一方面詠吟楊花,另一方面也是寫人的情感。詞人敏銳地捕捉到楊花“似花非花”的獨特之處:它名字叫做楊花,和其他的花一樣都有開有落,這是它的“似花”之處;但同時它顏色淺,又沒有香味,而且生得纖小,掛在枝條上很不起眼,又讓人覺得它“非花”。“惜”字充滿情感。“拋家”三句,以空靈之筆寫楊花飄零的情形。詞人在這里賦楊花以靈性,實是借花抒情。“縈損”三句,從花到柳,到離人怨婦,以氣運筆,通暢貼切。最后幾句把花和人合為一體,極言離人的愁苦哀怨。
下片言情。前兩句筆勢跌宕頓挫,用“不恨”、“根”兩相對照,抒發楊花無人憐惜的惆悵。“曉來”、春色”六句,是對前面“拋家”、“縈損”的詳細解釋,楊花最后的結局是“一池萍碎”,或被碾為塵土,或被流水帶去。收尾三句總攬一筆,把池中“萍碎”的楊花喻為離人的淚滴,虛實相生,想象奇特,妙筆生花。
這首詞借楊花寫離恨,情思厚重,含蓄深沉,筆法哀婉,怪不得王國維評其曰:“和韻而似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