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檸檬Nancy,今年34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6歲半,老二3歲。
在2018年元旦之前,我還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做著一份相對穩定卻早已麻木的工作,每月領著固定的薪水,享受著還算過得去的員工福利。
一個決定——辭職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做過一個決定,在當時看來它不一定是最輕松、最愉快的決定,甚至還給過你痛苦,但是你知道你一定得做,而且很久以后,你終于可以平靜地為自己曾經那樣做了而感到幸福呢?
我有。
最近這幾年,越發感覺到自己前面30多年的人生:工作,結婚,生子,好像都被周圍的環境推著隨波逐流似地往前走。
我從小就是個乖乖女:選專業,找工作,選男友,買房子…..完全聽從父母意見,自己只需按照別人的評價標準按部就班地去生活就好,只需在別人眼中過得幸福就足夠了:
一份體面的工作,逐年上漲的工資,一個穩定的家庭,每年固定的休假旅游,還在自己最適合的年齡完成了生育二胎的任務……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被安排好的,而我就是那個流水線上出來的“標配人生”的最佳版本。
我也曾經迷茫過,可來自周圍親友贊許的眼光,都告訴了我:你的選擇是對的,你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再正確不過了。
至于要不要“做自己”,根本不用Care,也毫無意義。
但其實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工作的這些年,除了前兩年的充實,快速成長,最近幾年越來越枯燥乏味,找不到價值,也越來越不開心。
要不要轉行?要不要重新進入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三十多歲才開始“做自己”會不會太晚?圍繞這些問題我糾結了好幾年。
來自父母的壓力卻使我一度止步不前:“外企多好啊,福利待遇好,又穩定,環境也寬松,早上還不用打卡,你完全可以送完娃上學再去公司,遲到一點也沒關系。
別一天東想西想的了,就算你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又能怎樣?你能和那些沒有家庭負擔的年輕人比拼么?自己好好權衡一下吧:哪個公司敢要你?
兩個娃的媽媽,絕不是1+1=2那么簡單,必然會頻繁請假,心思不能完全放在工作上,哪個領導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你去做?
你在這家公司已經呆了十年,地皮也踩熱了,老板對你又寬容,只要不犯大的錯誤,能混下去就混著唄,每月固定拿錢多好啊!”
親戚朋友也不能理解我,覺得我純粹是沒事找事做:“你都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別瞎折騰了,若要重新開始進入一個新領域,多費勁啊,而且工資起碼縮水三分之二。你現在上班混著一份工資,下班多花點心思在孩子身上,比什么都強。”
可在我內心深處,一直都有這樣一個困惑:一個30多歲的女人,一個妻子,一個媽媽,當過了20多歲的拼勁,生活也已經基本定型的時候,是否還有勇氣,為了要做自己,勇敢地做出一些改變和嘗試呢?
在我終于想明白沒有人可以逼我們選擇不想做的事情以后,我頂著巨大的壓力,義無反顧地做了這樣一個決定:辭職。
在2017年12月29日,我發完最后一封工作郵件,并在工作群里發了最后一條告別微信。隨后,一位同事的回復打動了我:“謝謝你那么多次陪我們加班熬夜到很晚,共同攻城掠地,期待2018年你有更好的發展。”
一一看完大家的留言,默默地在心底與過去的自己做了一次徹底的告別。
再見了,以前那個“應該成為的自我”。是的,我終于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跨出舒適區,離開自己工作十年的企業,選擇做“真實的自我”。
走出辦公室的那一瞬間,突然就熱淚盈眶,我在心里默念: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人生。
新的開始
接下來的三天,當自己終于擺脫掉對組織中身份的過度依賴后,輕裝上陣的我,來到期盼已久的新精英生涯基礎班,開啟元旦三天的生涯規劃閉關學習。
其實那個時候,我對自己未來的方向還不夠清晰,只是明確地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但對于未來的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心里也沒底。
雖也有一些選擇,但仍感到力量不夠,明顯動力不足。再加上老公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創業,我辭職后需要全力照顧好家庭這個大后方,讓他可以沒有后顧之憂的全力以赴。
辭職這個決定于我來說相當于是打著回歸家庭的大旗,讓自己心安。
但其實,我內心有些恐懼,來自外界反對我辭職的聲音是一部分,另一部分阻力卻來自我自己,我不清楚辭職回家后,我除了做好家務帶好娃,自己還可以做些什么?
而全職媽媽的生活是我真正渴望的么?
還有其他可能嗎?
帶著這些困惑,我走進了生涯規劃學習班。其實,我還有一個私心,我想通過專業的學習,梳理自己的問題,看看我選擇辭職這條路從生涯規劃的角度來說是否為正確的選擇?
另外,我深知自己的生涯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自己也曾走過很多彎路,我不希望我的兒女,重蹈復撤,因此需要通過學習來武裝自己,以期未來有一天至少在他倆身上能夠派上用場,幫助他們去追尋真實的自己,不隨波逐流。
因為我深知:能夠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并勇敢追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學習生涯規劃的初衷。(萬萬沒想得,學完生涯之后卻改變了我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
那些年,我走過的那些彎路……
我的生涯故事要從十一年前說起。
2007年,普通本科,英語專業畢業的我,對即將進入社會感到特別迷茫,還記得當時擺在我面前的路有以下五條:
1:考研
2:培訓學校當英語老師
3:留校當輔導員
4:考公務員
5:回老家高職類院校當老師
種種原因,以上五條都不合適,一一放棄。
然后就開始了自己的瞎闖旅程:各種投簡歷,面試過石油公司,報社,廣告公司,設計院甚至還有迪拜的七星級酒店。但要么就是我不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要么就是企業給的回饋不好。
現在回過頭看,才發現自己當初犯了生涯規劃里定位不清晰的大錯。選擇的標準無一列外都是那些聽起來高大上的企業,或者穩定的國企,事業單位。好讓自己在同學和親戚面前有面子,卻根本不關心工作內容是不是自己所熱愛的?
在學習了生涯規劃之后,回顧我初入職場的那些過往,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當初我把“追求美感和舒適”放在了價值觀的第一位,導致我做出的一切選擇都在為“美感和舒適”讓路, 以我當時的認知水平,也不難理解我當初的選擇了。
而反觀有的同學看似一開始進入了小公司,十年時間,各種升級打怪,早已具備了獨擋一面的能力,現在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企業高管或成功的創業者。
再看看自己,這十年的外企生活的確過得順風順水,像一朵溫室里的小花。但十年之后,當發現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這種感覺真的特別凄涼落寞。
“選擇決定命運,認知決定選擇。只有梯子搭對了墻,努力攀爬才顯得有意義。”
開啟自我成長探索之路
十年光陰一晃而過,我卻感覺自己碌碌無為,虛度了時光。
直到2016年的某一天,我遇到了兩本書: 一本是:古典老師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另一本是王瀟的《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
如饑似渴地看完之后,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像雷電一樣擊中了我,也就在那一刻我沉睡多年的自我意識終于覺醒,我決定要行動起來,看看生命中還有什么是我一直想做,但卻沒有勇氣嘗試的。
我先是加入了一個讀書會,并堅持英語配音打卡100天,然后我一邊上班,一邊帶娃,一邊進行各種工作以外的探索和學習。利用空余時間,花了三個月考取了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開始嘗試利用周末和晚上教老外學中文。
通過教學,我的社交圈子逐漸擴大,也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我不再滿足于家——公司——幼兒園,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了。
隨后,我在讀書會里由一名旁觀者變成了一名積極參與者并成為了社群組織者,開始嘗試做線上分享,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逐漸打開自己,組織各種公益活動,見識不同的活法。
與此同時,我還嘗試著在荔枝電臺錄音,起初我只是想找到一種方式,分享自己每天的心情感悟。隨著越來越多的陌生人關注我,給我留言說我的節目特別有能量,讓他們找到了前行的動力。
小伙伴們的鼓勵,是我堅持更新的動力,雖比起電臺里那些牛人大咖,我只積累了很少的粉絲量,但我卻特別滿足和感動。
也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嘗試跑步這種最簡單的運動。很難想象,一個從來不運動,甚至在學生時代連800米都跑不下來的人,自2016年開始堅持跑步以來,目前已經挑戰了好幾場馬拉松比賽。而且,在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小伙伴也加入到跑馬這個大家庭中來。
因為錄電臺和跑步這兩件事情,讓我看到了堅持做自己所熱愛事情的價值和意義。
逐漸地,我開始嘗試著做小范圍的培訓分享,比如: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如何探索斜杠?發展副業?
在打造斜杠這門課程里,我還引用了古典老師興趣金字塔三個層級: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和志趣。鼓勵小伙伴們養大自己的興趣,努力把感官興趣培養成志趣,并勇敢地到市場上去兌換相應的價值。
我很享受幫助大家成長這個過程,每當有小伙伴給我發來消息告訴我,我帶給他們的能量改變了他們,我就特別開心。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清晰:自己適合做助人的工作,而且我也發現自己對生涯領域的知識尤其感興趣。
這兩年,我過得特別充實和忙碌,但在父母眼里卻認為我不務正業,花了時間,精力,金錢暫且不說,30多歲的人了,還每天充滿干勁地自我探索,努力找尋方向。
他們經常擔憂地對我說,女兒啊,你年齡不小了,怎么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啊!你到底想做什么啊?什么時候才可以定下來呢?
盡管我折騰了很長時間才貌似找到了自己想要深入扎根的領域,但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個漫長而又迷茫的自我探索過程中,我完成了很多通用知識和技能的積累,而這些都為我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斷地學習和自我探索,讓我從渾渾噩噩的迷茫期中走出來的,我曾經深刻地體會過那種生命的無力感,那種感覺就好像有人掐住了你的喉嚨,讓你動彈不得。 *
隨著對自我探索的投入,不斷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不斷地探尋我是誰?我要去到哪里?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越是向生命深層次走的時候,發現我對自己的掌控力就越強,被他人影響,被環境左右,被事務阻攔的概率也越小。
就這樣,我自動屏蔽掉了一切來自外界的干擾。只有自己清楚:這一系列的試錯都是為了不斷地遇見更好的自己,當生命本身從牢籠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的生命被梳理,久違的能量自然就被釋放出來了。
我現在可以肯定的說:我體驗過那種美好的感覺,猶如生命綻放般原始美麗的色彩,甚至我有過看著暖暖的陽光感動落淚的時候,也有過在書上看到一句話而激動地熱淚盈眶的時刻。不禁要問自己:已經有多久沒有這樣真實地活過了?
越認清自己,越理解自己,越接納自己,生命的自在程度也越來越高。
在我如行尸走肉般麻木地工作了這么多年以后,我很慶幸自己終于又找回了20年前瘋狂追星時的那個自己,我是如此地熱愛這種生活。
特別開心能在2017年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自己做出了這個大膽的決定:辭職回歸家庭,并繼續探索自己未來的自由職業之路。
在學習完生涯規劃三天的課程以后,我的內心不再恐懼,反倒是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因為我知道,走出去必定是海闊天空。
人生就是要去不斷歷練的,你不去嘗試又怎能獲得這樣深刻的體會呢?
學習了生涯,我才意識到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至少長達45年,而且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意外,我們更要努力地將生涯融入到更加廣闊的人生追求里。
職業生涯可遠不止一份工作那么簡單,而是生活的一大部分。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而我們每一個選擇的背后,都要承擔責任和義務。當我們選擇了屈服于世俗的眼光,就必須去接受那種生活的拉扯感、也許物質上不那么辛苦,但內心世界的不快,就是我們對選擇的負責,誰也回避不了。
當我們選擇了擺脫束縛,獨自去過向往的生活,也必然要承擔他人的不理解,家人的抱怨,甚至生活物質上的艱難,但內心世界的舒暢、也是生活給我們的饋贈。
人會失去一些東西,同時也會得到一些東西。關鍵看你要的是什么?
小說《無聲的告白》里面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慶幸地是,通過自我探索,通過學習生涯規劃,我終于找到并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我要做生涯咨詢技術的終身學習者,自助助人。
就這樣,辭職以后我由最開始的公益咨詢,再到后來的收費咨詢,慢慢起步。只是一直以來我還有個木馬程序:每次咨詢收費的時候,我就會顯得特別不好意思。因習慣了傳統的上班賺錢的生活方式,但辭職后再也不會有人固定往我的工資卡里打錢了。
還好,我已逐漸解開了這個木馬:既然有人愿意為我的商品和服務付費,那就說明我的服務對別人來說是有價值的,而收益就是對價值最基本的肯定。
目前,我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生涯規劃咨詢師已經5個多月了,我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早起,冥想,跑步,做早餐,健身房鍛煉,接咨詢(線上/線下),寫作,參加社群活動,做分享,和媽媽結伴去買菜,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努力活出真我,感覺我又回到了小時候簡單,快樂,充滿樂趣的生活狀態了。
始終相信: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安全感和幸福感只能由自己提供。
最后引用古典老師的一句話:“連點成線,功不唐捐。”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