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六。
同入秋以來的每天清晨一樣,我在6:15左右自然醒來。
而女兒不同,好不容易沒有任何課外班的她,一直睡到上午11:15。
為什么同樣是沒有任何負擔的周六清晨,我們的生物鐘會有那么大的差異呢?
剛巧,在一本書里找到了答案。這本書的名字《我們為什么會覺得累》,很能引起共鳴。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認為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生物鐘,而是使命。
必須早起的我,有時候也難免沒睡夠,特別是夜里偶爾失眠的時候,早上就會出現起床困難的情況,而照顧孩子的使命讓我樂此不疲。
孩子可以閉著眼睛在被窩里穿好衣服,起來洗漱完畢后走到餐桌時,早餐已熱氣騰騰擺在眼前,接下來孩子可以邊吃飯邊聽音頻故事,等我來給扎好馬尾辮,此時早餐也吃好背起書包上學去。而到了周六沒有任何負擔的她,呼呼大睡直到臨近中午。
我小時候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待遇啊,我還真的調研過,爸媽說,冬天沒有暖氣,那時家家都點煤球爐子,第二天一早起來,他們就把我和弟弟的衣服放在爐子旁邊烤烤,熱乎乎的拿到被窩兒給我們穿上。等我們洗漱完畢后,全家人呢坐在一起吃早飯,然后騎著自行車送我們去學校和幼兒園。
那時,爸媽的生物鐘也是為了我們而改變的吧。
這生物鐘是先天的?還是后天養成的?
《我們為什么會覺得累》的作者是一位醫學心理學的教授,他用了幾十年時間專門研究各種生命的生物鐘。原來,這位來自德國慕尼黑路德維西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蒂爾·倫內伯格認為,生物鐘不是我們身體里一個簡單的計時器,而是一套復雜的調控系統。
如果我們了解生物鐘越多,也就越能理解自己,也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精力。
原本這個世界就存在著不同時間類型的人,有的人是云雀型,早晨不用鬧鐘自然醒來,晚上會很早就困了。比如我家對門鄰居的小妹妹,我常常形容她晚上一到8:30,就算在說話、玩耍眼皮就會自然粘合在一起,隨時要睡著的模樣。還有的人就貓頭鷹型,這種人就很難早起,特別愛熬夜,起早就有起床氣。
原來生物鐘也在變化,比如咱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大多早睡早起,而到了成人開始熬夜,再往后上了年紀,又開始回歸小孩子的狀態。
身體很誠實,困了就是困了。
每次我看到孩子還在玩電腦,本該睡覺嘴上卻說:我不困啊。
我都會回復一句,身體是誠實的。
每天清晨起來說還沒有睡夠,不如晚上制造氛圍,比如到點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