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畢業季,讀者?@june?說:
工作壓力大,被上司苛責,深夜崩潰痛哭。
無數次想辭職,可又懷疑自己,大學專業很一般,也沒特長,我能做什么?
同樣困惑的,不只是他:
熬夜做了好幾天的方案,被領導一句否定,內心不斷糾結:“是我太沒用了嗎?”
連續加班兩個月,月薪只有三五千,我還要堅持嗎?努力下去會有結果嗎?
無論畢業多久,走著走著,我們都可能遭遇恐懼和猶豫。
一邊害怕被別人質疑,一邊猶豫是不是“我不行”?
即使那些看起來做得很好的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人民日報新媒體、微博聯合新世相出品的人物紀錄片《你好,先鋒》的第三期和第六期,我們記錄了兩個“如何對抗焦慮和自我懷疑”的故事:
95 后女足小將王霜,7 歲開始踢球,20 歲一腳絕殺美國隊,被稱為“亞洲足球一姐”。可 2019 年世界杯失利,讓她第一次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想踢了。
——你是不是也有那么一刻,覺得自己其實沒那么厲害,也沒那么堅韌、勇敢?
“亞洲短跑飛人”蘇炳添,30 多歲參加比賽,看到參賽名單除了自己一個 80 后,其他都是?00 后,或者 97、98 年。
——你是不是也有那么一刻,覺得自己“到年紀了”,“沒以前那么有競爭力了”?
怎么從這種自我懷疑中走出來,又怎么面對別人的質疑?
今天,我們想和你聊聊,這個困擾著大多數人的話題。
你不一定熟悉王霜的名字。但其實,她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
20 歲,就打破中國女足遭遇美國 22 場不勝的紀錄。
隨后被法甲豪門看中,直接簽約;
成了大家眼里的“中國女梅西”,被評為“亞洲足球小姐”。
很多人覺得,我們女足有希望了。
2019 年世界杯,她連續踢了 4 場,一球沒進,讓球迷們“大失所望”。
有人說她“狀態低迷”,說她在國家隊的表現“不如留洋”,巴黎圣日耳曼俱樂部和她提前一年解約。
她去旅游散心,也散不去心里的陰霾。最后給家人和教練發信息說,不想踢了,想退役了。
那年她 24 歲,遇到人生最大的危機:前所未有的自我懷疑。
整個人都蔫了,對自己的評價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外界的否定讓一個人沮喪。自我的懷疑,才真正會讓人動搖。
我們到王霜家里拜訪,她家人拿出一本她小時候的日記,念給我們聽:
“爸媽出去打工,把我放在姨爹姨媽家,是足球帶給我快樂,讓我不再有煩惱。”
“我知道姨爹姨媽家條件也不是特別好,所以我下決心要盡快把球踢好。”
整整 20 年,足球是她的全部。
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那么坦然地直接放棄,就因為不甘心、還喜歡、怕后悔。
王霜也一樣。
她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或者說,就算是,天賦也只能讓你走到一定高度,剩下的只能靠努力。
接連失利后,她能想到的就是瘋狂訓練。
她問哥哥:“你知道我每天跑多少米嗎?”
“一萬五往上走,一般比賽,男足最多都是一萬二、一萬三。”
當一個人心里充滿焦慮和懷疑,只能通過不斷地“訓練”來給自己更踏實的感覺。
有的人覺得自己表達能力不好,就對著鏡子一直練;
寫稿不太行,就一個個字斟酌到半夜;
我有個同事第一次提案,光?ppt?就做了?37?版......
往往,行動帶來的踏實感能對抗焦慮,每收到一點正向反饋,就重建一份自信。
而當你每進步一點,就對自己重新認可一次。
在“東京奧運會女足預選賽決勝局”上,王霜重新燃起了斗志,她想拿到奧運會入場券。
2019 年世界杯后,最刺痛她的評價是:王霜不過如此。
她很憤怒:“不想聽到別人回憶我們這一屆中國女足,就一句不過如此。”
她只有一個念頭:進球。
附加賽第二局,在中國隊 0:2 落后的情況下追平韓國隊,以總分 4 : 3 晉級,全場沸騰,女足們抱頭痛哭。
我不敢說,她贏了之后就不會自我懷疑,但她肯定不會就此停下。
畢竟,誰不是一邊懷疑人生,一邊咬牙往前走?
當你鉚足一股勁兒朝著目標使勁沖,目標才會靠近你,足以抵擋內心的懷疑。
如果說,26 歲的王霜還有時間和機會,那 32 歲的蘇炳添,還能走多遠?
都說運動員是碗青春飯,這話也沒錯。
2017 年之前,蘇炳添像所有人一樣,覺得 28 歲就該退役了。
2019 年腰傷發作,疼得被迫告別賽場,看得出來,他很難過:
都這把年紀了,還受傷的話,也不打算有什么突破。
看到他獨自徘徊在跑道的背影,我理解了他無奈的自嘲:
“我覺得自己確實老了,一個人站在跑道上,還挺孤獨的。”
這種感受,對于即將奔三的普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
可年輕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 2011 年,我跑了 10 秒 16,第一次突破全國短跑紀錄。
很多人說,蘇炳添已經達到頂峰了,他再也跑不快了。
2013 年,我跑了 10 秒 06,把所有人的嘴都堵住了。
可能也有人說,10 秒 06 是極限了,但我跑了 9 秒 99。”
說到這,他像換了個人似的,掩蓋不住臉上的驕傲。
連教練也一臉感慨,我說不清是被他打動了,還是被刷新認知:
“他有能力繼續下去,32 歲不是極限,年齡只是數字。”
年紀越大反倒越猛,你可能會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就像你在片子里看到的,原本右腳起跑的他,分析了很多場比賽視頻后,決定換成左腳在前。
他不是靠一腔熱血就變快了,而是調整戰術和技巧,做出改變。
其實,敢在這個年齡去嘗試新的東西很難,但就是這個嘗試,讓他打破了運動員的“ 28 歲定律”。
這就像為什么我們一提到奔三就害怕?
害怕被替代,被超越,被淘汰,覺得年輕啥都比我們好,但其實不是這樣。
我們拼的不是誰更年輕,而是誰擁有年輕不曾擁有的經驗與方法。
這才是我們最珍貴的部分。
所有限制都不是 100 % ,它都有可能被你打破。
蘇炳添說:“我們不是 28 歲就跑不動了,只是看你想不想跑。”
當你自我懷疑時,問自己的第一句不是“我行不行”,而是“我要不要”。
每一次失敗瞬間,每一次方案被打回,可能你都會恐懼、焦慮:
“我是不是很沒用?”“我是不是就這樣算了”“我是不是沒有別人好”……
但看完他們的故事,你簡直很難想象:
運動員面對的限制與壓力,都是普通人的好幾倍,卻還能有所突破。
你也可以抵擋這些自我懷疑。
讀者?@Judy?在互聯網大廠做 HR ,完全跟不上節奏。
別人一個月能招 10 個人,她只能招仨。一個月后被勸退,男友也提出分手,她說:“我是不是真的很差?”
可想想當初辭掉年薪 30 萬的工作,想做點更有挑戰的事情,難道這時候才來放棄?
她每晚 7-8 點下班,在地鐵上看書,回家刷教學視頻,一天學 6 小時。
現在,連同事都夸她:“就沒什么事你不會的。”
很多時候,是你面臨的質疑,你想到達的地方,在推著你往前走。
從前的時間限定,在一步一步被打破。
從前的性別偏見,在一步一步被瓦解。
王霜的教練,從原來球隊里只有男孩,到現在從事專門的女足啟蒙。
我們不是鼓勵你耗盡生命去被迫拼搏,而是你得有個屬于自己的目標,去打破自己的上限。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從質疑中,找到出路?
被懷疑很正常,被圍堵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兒。
但只要你想、你非常想,你就一定能沖出來。
《你好,先鋒》系列人物紀錄片講述了張文宏、王霜、蘇炳添、次落、宋寅、陶勇等 6 個人的故事,蘇炳添與王霜是這個系列的第三期和第六期。
△第三期
在此我們也感謝一直致力于傳承先鋒氣質的 ThinkPad 品牌對這組紀錄片提供的支持。希望每個普通的人,都能從他們身上獲得奮勇前行的力量。
△第六期
撰稿:陳小睡
責編:袁三點
?晚禱時刻:?
“所有的東西,所有的定律,
其實都要靠自己去打破。”
——蘇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