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七屆“明師之道”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4月8日-9日在福建南平舉行。活動不僅吸引了來自全省各地的近兩千名小學數學教師齊聚現場,更有眾多教師場外持續關注,我是其中一員。
作為場外參與者,通過朋友們分享的一些資料,也能感受到會場的那份學習熱情與真誠研討的氛圍,有了一些收獲。
之前的閱讀與實踐,讓我對黎加厚老師的分享特別關注。(我曾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啃讀過黎加厚老師的《現代極簡教育技術》,當時邊學邊用,感覺自己像個技術小達人。有這些極簡技術的加持,處理很多事情變得高效。)
這次明師之道活動黎加厚老師做了題為《DeepSeek與小學數學教學方式變革》的講座,根據朋友們分享的資料,我做了一份筆記:
一、核心要點
1.教育智能體的定義與功能
定義:指以AI技術為核心的教育工具(如DeepSeek),具備個性化教學、實時反饋、學情分析、互動答疑等功能。
核心能力:自適應學習路徑規劃、數據驅動的學情診斷、智能作業批改、課堂互動增強(如虛擬助教)。
2.融入常態化教學的必要性
提升教學效率:減輕教師重復性工作(如作業批改),聚焦教學設計與學生輔導。
精準化教學:通過學情數據分析,實現分層教學與個性化學習支持。
激發學生興趣:利用互動性工具(如游戲化練習、虛擬實驗)增強課堂參與度。
二、實施策略與建議
1.課程設計優化
分層任務設計:利用智能系統生成差異化練習題,適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
動態教學調整:根據課堂實時反饋數據(如答題正確率),靈活調整教學節奏。
2.教師角色轉型
從講授者到引導者:教師借助智能工具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組織探究式學習活動。
技術能力提升:需加強教師AI工具操作培訓,確保技術與教學目標的深度融合。
3.技術支持與資源建設
硬件配套:確保課堂網絡穩定,配備智能終端(如平板、互動白板)。
資源共享:建立校本化AI教學資源庫,積累優質教案、習題與案例。
三、實踐案例分享
智能作業系統:AI自動批改作業并生成錯題報告,教師針對性講解高頻錯誤點,學生通過系統推送的同類題鞏固練習。
虛擬助教互動:課堂中引入AI虛擬助教,通過動畫演示抽象數學概念(如分數運算),學生實時提問并獲取即時解答。
四、挑戰與應對建議
1.挑戰
教師對技術工具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參差不齊。
數據隱私與網絡安全風險需嚴格管控。
智能工具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平衡問題。
2.解決建議
分階段推進:從試點班級逐步推廣,積累經驗后再全面應用。
建立保障機制:制定數據使用規范,加強技術運維支持。
強化教研合作:組織跨校教師交流,共享AI融合教學的成功經驗。
總之,教育智能體(如DeepSeek)的常態化應用,需以“技術賦能,以人為本”為核心,通過工具創新、教師轉型、資源整合,實現小學數學教學從“標準化”向“精準化”“趣味化”的升級。
黎老師的分享給了我不少啟發,先記下三點:
一、教育智能體融入教學,讓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黎老師在分享中提到“把教育智能體融入常態化教學活動”。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個體差異。教育智能體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通過智能學習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練習難度。系統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二、技術賦能教學,讓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現代教育技術為數學教學帶來了更多可能性。黎老師分享提到的DeepSeek等技術,讓我看到了數學課堂的新面貌。
例如,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如在虛擬空間中觀察幾何圖形的旋轉、平移等變換,直觀地理解數學規律。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遠比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方式更具吸引力。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工具,教師可以更高效地進行課堂互動和反饋。比如,智能批改系統能夠快速準確地批改學生的作業,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讓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還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Aⅰ工具的賦能,讓教師工作更高效更有價值感
DeepSeek等Aⅰ工具作為智能教育工具,為教師構建了高效教學的“腳手架”,深度賦能備課、作業設計與教學評價等環節。
在備課中,系統基于課程目標與學情數據,自動推薦適配的教案模板、多媒體資源(如動畫微課)及分層教學策略,幫助教師快速定位教學重點,減少重復性素材搜集時間。
針對作業設計,其AI引擎可一鍵生成差異化習題庫,依據學生能力水平智能分配基礎題、拓展題與挑戰題,同時融入游戲化元素(如闖關練習),兼顧知識鞏固與興趣激發。
在教學評價方面,AI工具通過實時批改作業、生成可視化學情報告(如錯題分布、知識點掌握熱力圖),使教師精準識別班級共性薄弱點與個體學習盲區,為個性化輔導提供數據支撐。
“智能腳手架”不僅將教師從機械勞動中解放,還可通過數據驅動與資源協同,推動教學從“經驗主導”邁向“精準育人”。
黎老師在講座中還給老師分享了不少的工具和學習資源。
我想,這個講座只是一個引子,給老師們打開了一扇窗,指明了一個方向。這些方法與AI工具是一些不錯的腳手架,但要真正對教師有幫助,只有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用起來才有效果。就像這次明師之道活動聚焦常態課,解決真實問題,日常可用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