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陸續看了王爍《深度工作法》、劉潤《我不忙,我只是時間不夠》還有古典的《做更少卻更好的事》。這幾篇文章都提到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古典老師甚至提出“寧愿不動,也不要蠢動”。
王爍老師在深度工作法中提到“注意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時間碎片化對我們的消磨,主要來自于在多件事中來回切換,注意力隨之損耗,于是忙碌、集灼,效率低下。”需要克制多任務處理的沖動,一個時間段只做一件事,并且將相關工作組塊,善用注意力剩余。
劉潤老師 “要事第一”的概念,并指出大多數人之所以那么忙,甚至忙到焦慮,是因為一直在處理迫在眉睫的事一直在當救火員。所以要事第一,就是需要將65%-80%的時間優先解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降低“重要,并且緊急”的概率。
古典老師的自我管理第一原理就是:“少做事,做那些更少而更好的事,花很多時間篩選、思考、策劃,然后集中時間、精力高效率的做完事情?!?/p>
看完幾位老師提到的觀點后又再次聽了一篇學霸貓在新年第一課的《跳到Z點》,當聽到“一切不指向結果的成長,都是自欺欺人”突然想起越努力越失敗這句。深覺如果選擇努力的方向錯了,離目標背道而馳,越努力越適得其反。無論是公司管理還是個人管理,重心偏移到瑣碎又不核心的事情,必然會影響核心事情的進展。
在給兒子講猴子撿芝麻丟西瓜的故事時,和兒子一起取笑猴子傻傻的為了芝麻丟了西瓜,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沒少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休息日明明計劃要看書,最后在一陣閑聊中度過了一下午。逛淘寶本來只想買一樣東西,逛著逛著就這也看看那也瞧瞧,最終可能時間花了東西一件也沒買到。這些也許只是浪費了一小段時間,但那些重要時刻沒有認清輕重,那浪費的不僅是時間,還影響了認知力。
怎樣才能認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并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古典老師介紹了WOOP思維工具,這個工具代表了愿望、結果、障礙、計劃。
W愿望(WISH):設定一個你內心渴望的、非常具體的愿望或目標。
O結果(OUTCOME):想像實現這個愿望\目標后的最好圖景,越具體越好。
O 障礙(OBSTACLE):為了實際這個愿望\目標,你將會遇上什么困難,那將預想會出現的困難列個清單。
P計劃(PLAN):用如果/那么,來設定應對場景的反應。用運用如果。。。那么。。。來執行計劃。
例如:愿望是養成下班后跑步的習慣,結果是強身健體,但障礙是下班后累不想動,這時就需要用到如果。。。那么。。。設定一個計劃(如果下班后有些累,那么就去跑步)
目標明確,那么就需要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去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