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一個女生一手撐傘,一手騎車,散發出滿滿的青春隨性。
在她那樣的年紀里, 我也不喜歡雨衣的束縛,總愛單手撐著雨傘,穿行在雨幕里。雨傘隔絕著雨滴,撐起一個自我的世界以及強說的新愁。
學騎自行車,是舅舅教的,印象那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父親有一輛28寸的自行車。
在省農機二廠的球場上,舅舅扶著車后座,讓我跨上去:
“你慢慢往前騎,我在后面幫你扶好?!?/p>
“身體不要歪,你自己穩住了。”
車子順順當當前行,無意回頭一望,后面根本沒人,慌忙中差點失去平衡。
如此幾輪下來,就學會了。
那個年代有一種很特別的騎行姿勢:“三腳架”。這種騎法通常在小屁孩中十分盛行。
“三腳架”是對車架的別稱,28寸的自行車中間有一條橫桿,與兩個輪框形成一個三角區。夠不上車座的人就把腳伸過“三腳架”,踩踏腳蹬,帶動車輪。雖然動作另類,但不影響車子前行。騎技很考驗身體和車子平衡,也不是誰都能消受得了。
上了初中,擁有了人生中第一輛自行車,26寸,牌子好像是五羊。
后來還有了24寸的車子,中間的橫桿消失了,街頭也就少見那如雜技般別扭的騎法了。
學校位于梅花頭,(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叫梅花頭,也從來沒有在那見過一朵梅花。第一次見梅花,反而還是多年后在千里之外的重慶。)上學放學途中,我們都要經過一大片農田,緊挨著這條不寬的公路就是那窄窄的田埂。
秋天收割完的水稻,禾茬還留在稻田里,農田松軟但不泥濘。
放學的熱鬧里,夾雜著調皮男生的車藝競技,他們騎著車子互相斗慢,美其名曰“逼車”。
某一次的放學,麥就被這樣的逼車”趕下過農田。女生的車技遠不及男生嫻熟,當“逼車”人流襲來,她只能緊緊地抓住車頭,伴隨著連續的驚叫聲,直往田里沖去。當我們都以為她要摔倒了,她卻連人帶車穩穩站立在田中,詫異得連她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做到的。
自行車是那時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那個年少歲月里男生欺負女生的道具,拔氣門芯就是他們樂此不疲的行徑。而班里那些好看的、可愛的女生通常就是這樣的受害者。
一晃,那些自行車里的歲月,那些雨落的青蔥年華,都遠去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