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車,思考一下學車的過程,對應刻意方法論驚人的相似程度。
刻意練習四個條件
1明確的目標
假如目標是通過考試拿證,會有五花八門僥幸心理作祟。目標改為掌握學車這項核心技能,拿證只是順帶,學習很更加深入,實用性更強。
學車將過程劃分為四個科目,教練給每個科目安排對應時間目標。科目一三天,科目二二十天左右,科目三十天,科目四尚未知曉。科目二中五天倒車入庫,五天側方位停車+S路。大目標分化到小目標,月細分到天,天具體每件可實踐事情上。
2全神貫注
練車是人機交互,你做什么操作,車會依據指令執行,你走神,它可能會撞人,性命攸關,開車時必須保持專注,練習本事要求全神貫注。
3及時反饋
副駕駛座上的教練,簡直是及時反饋的完美呈現,只要出錯,他就劈頭蓋臉罵過來,這個反饋系統敏感的很,他存在在目的就是保證每次練習都是正確的有效練習。除此之外,教練還能保證小命的安全。
在練習過程中你需要形成自我反饋,對車的軌跡和速度做出及時的調整,不然就會出現壓線停車等等失誤。
教練的反饋讓我收獲良多,不僅僅是練車,他說我容易走神,練車對我來說,不是興趣學車,被動接受知識,學車速度較慢。我回顧自己在學習不感謝興趣的內容,也是一種癡呆的狀態,時不時出現發愣情形。
師傅說我方向感很差,左右拿捏不清。追溯到我軍訓的時候,齊步走,正步一直左右腿邁錯,后面被榮升為特種兵,在旁邊青蛙跳跑圈。教官放棄了我,自己也放棄這項訓練最后達成習得性無助,面對這種需要明確左右腳分工的活一直很頭疼,這次學車勉強戰勝了自己。
教練剛性及時反饋,也是一種歷練,一邊開車一邊罵聲雷動,開始會被罵暈,越開越亂。動作錯了,師傅會長吁短嘆,有時候還會放大錯誤,容易影響開車的狀態。
4舒適區
科目二是在一個封閉的訓練場,場內的車低速緩慢,在一個小系統內轉圈。科目三訓練場還在特定的馬路上行駛3km,雖也是轉圈,車速和不確定車流量都完全不一樣。科目三就是在科目二的舒適區之外做練習。
身體力行去感受刻意練習的魅力,它確實能靠短短倆月學習,讓你從一無所知到駕駛一駕車在路上行走,這是平凡無奇的事情,把這個方法論推演到寫作,讀書,學習各種技能一樣有效,這就非常神奇了,練習背后的原理是一樣一樣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