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實現教學目標、落實課程標準的必要基礎與前提。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或者由于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膚淺,學生只能簡單回答“是”或者“不是”,課堂氛圍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只是停留在思維的淺表層面,難以培養學生的有效思維。
或者由于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超出了學生的最新發展區,學生要么不感興趣,要么不敢回答或者難以回答,課堂教學氛圍沉悶且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更不用說有效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了。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從今天起,我們將與大家交流、分享課堂教學中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問題,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今天首先與大家交流、分享的是問題設計要堅持“四性”——層次性、遞進性、開放性與新穎性。
我們首先來交流、分享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與遞進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清代散文家、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就像觀賞山峰一樣,喜歡奇勢迭出,最忌諱的就是平鋪直述、各部分平均用力且毫無波瀾。
好文章應該是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做到像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那樣設計出出人意料又情在理中的故事情節則更加感人。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出具有一定層次性的問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初中歷史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時,在學習“商鞅變法”這一子目時,如果只是簡單分析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由于教材中已經詳細列出,學生顯然不感興趣且回答不夠積極。
即使回答出來也只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復述,無法有效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
有教師在教學這一子目時,讓學生提前預習《百家爭鳴》這一課并深刻認識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影響。
然后有效整合《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這一課的內容,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商鞅變法的深刻背景并認識商鞅變法的深遠影響。
這樣的課堂問題設置,從商鞅變法的內容、原因與影響等層面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商鞅變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設計的遞進性
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遞進性:最初的問題可以設計簡單一點,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開展,可以逐漸增加問題設計的難度,在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挑戰性。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初中歷史上冊《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對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子目的教學,如果只是從秦朝創立中央與地方制度的內容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最多只是簡單復述教材內容,無法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制度的深遠影響。
這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出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與表現分別是什么?有哪些創新之處?這一制度延續到什么時候?
如果學生暫時回答不出來,可以適當提示:清帝什么時候退位?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制度什么時候終結?
通過這樣一系列具有層次性、遞進性的問題設計,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對其后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秦朝存在的歷史雖然短暫,但是其創立的制度深刻影響了其后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就是這個道理。
好了,今天我們與大家交流、分享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層次性與遞進性,明天,我們將與大家交流、分享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開放性與新穎性。
對此,您怎么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咱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