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A1、A2便簽來追問和反思?
許多人認為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但大部分人對這四個字望文生義,以為是“知道了就去做”的意思。
實際上,“知行合一”是學習的基礎要求。
王陽明對知行合一的闡釋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意味著,對“知”(知識、信息)和“行”(經驗、行動)都要加工,才能將二者更上一層樓,實現真正的“合一”。
作為工具的便簽學習法,可以幫助我們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做到呢?
? 首先,閱讀時,便簽學習法可以有效促進對書中知識的內化和應用。
? 其次,即便圖書知識拓展成任何形式的信息,例如手機信息、父母建議、領導點撥等等,運用便簽法可以強化對信息的分析整理。
? 第三,運用便簽法對經驗進行反思和追問。
我們可以借助三張便簽來實現這個學習過程:
①先拿一張A1便簽,寫下自己的問題,然后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和追問,問有洞察力的問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問什么,就問前因后果,適用邊界。)
②通過追問,找到重新定義的問題,寫在I便簽上。然后規劃A2便簽。在真正的行動中檢驗信息,發現問題,再次反思,如此形成一個循環。
★?下面是使用便簽法追問和反思經驗的一些要點:
● 使用A1便簽描述自己經驗時,需要注意:一定是自己親歷的問題,不能是想象的、理論的問題。此外,最好是比較緊迫或重要的問題。
● 寫完之后,審視便簽,問自己:這個問題真的足夠獨特,肯定沒有現成答案或可供參考答案嗎?
● 如果你發現A1便簽上的問題可能有現成答案,最好的辦法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在明確問題本質后去查書或問題,而后再分析、整理問到的信息,內化、應用讀來的知識。
● 如果問題確實獨特,再進入下一個步驟:對之反思和追問,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寫在I便簽上。
● 切記不要急于找到答案或采取行動,不要越過I,直接從A1跳到A2。因為A1到I的過程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學習就發生在這里。
從表中不難看出,如果以明確的知識或信息為導向,我們很容易從經驗中選擇相關聯的細節。如果沒有經過反思,這背后的假設、前提或標準往往模糊而片面,甚至完全錯誤。
要做到圖中所展示的便簽上的內容,需要持續的反思和有洞察力的追問。
怎樣才算是有洞察力的追問呢?如果實在沒有思路,可以從如下8類提問開始:
追問前因后果: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么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后(以觀后效):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嗎?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會發生什么?
明確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用(使用條件):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問題......)?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來完成?
邊(旁敲邊鼓):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它們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試著用一下問題向自己提問:
1.為什么學英語對我很重要?
2.是怎么出現這個問題的?
3.都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
4.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5.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
6.有沒有人不同意我的假設?
7.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8.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來完成?
9.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
10.可借鑒思路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有1個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55分鐘去思考問題本身,5分鐘去思考解決方案。
所以,盡可能的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從A1便簽到I便簽的過程中。
最后,在A2便簽寫下規劃應用。界定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后,在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其要點和A2便簽的通用要求要一致:目標性、行動性、關聯性、可控性。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
反過來說,若能提升反思和提問水平,那么每次遇到問題都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機會。
用便簽法升級學習力
我們可以從追問和反思經驗、分析和整理信息、內化和應用知識這三個維度打造立體的學習能力。
經過如上圖如此的,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如此,學習者的能力可以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循環、上升。
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學習能力的這3個維度都可以使用便簽法加以練習和強化。(如表5-4)
為什么追逐“干貨”學習是偽學習?
“干貨式學習”仍存在兩個方面的誤區:首先,“得到精華就是學習”是成人學習的歧途;其次,干貨也不是書的精華。
學習能力的重要維度之一就是對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
成人學習不是把知識曬干,而是轉換。
把對自己有啟發、有感觸、有用途的知識貼上便簽,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應用,得魚忘筌,得飽忘魚,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