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屬于任何一個地方,卻每到一處,必然精彩。她在最失落的時候走進異國婚姻,在與世隔絕的沙漠找到畢生所愛,最后,又在孤獨中選擇幸福天堂。
她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騎在紙背上,將萬水千山行遍。撒哈拉沙漠上她倔強地綻放,波西米亞是她靈魂的原鄉。她這一生,不慕世間風物情長,不爭凡塵冷暖朝夕,不懼人生悲喜消磨。只為了,心靈可以自由放飛,哪怕和摯愛的人,彌散在陌生的風雨里,哪怕從此天各一方,決然相忘,她依然選擇遠方,選擇流浪。煙花一樣絢爛,月光一樣驕傲。
她,就是三毛。
1
少女時期的三毛,叛逆又乖戾。
12歲進入臺灣省立第一女子中學的三毛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因數學老師懷疑她考試作弊,用毛筆在她眼睛四周畫了兩個大黑圈,三毛患了自閉癥。
三毛剛休學時,被父母轉進美國學校,送去學插花、鋼琴、學國畫。然而,沒有一件事能打開三毛心中的枷鎖。直到她遇到一生最重要的拐點——年輕畫家顧福生的出現。顧福生是臺灣“五月畫會”的畫家,將門之后的顧福生當年只有25歲,三毛對顧福生非常折服。她曾寫道:許多年過去了,半生流逝之后,才敢講出初見恩師的第一次,那份“驚心”,是手里提著一大堆東西都會嘩嘩掉下的“動魄”。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見鐘情,那一霎間,的確經歷過。
學西畫的基本功是畫素描,三毛上課之前需要準備新鮮的饅頭,用饅頭擦掉炭筆的筆跡。因為總是期待去上顧福生的課,三毛竟然緊張地要母親三天前就替她買好饅頭。自學畫后,三毛日漸開朗。三毛后來的工作卻與繪畫無關。據《三毛:1943-1991》的作者之一師永剛說,三毛從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后,為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廣告公司的文員。三毛還曾寫過一句廣告詞:初戀好滋味,比爾可斯。
2
三毛的情感世界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大家所熟知的是三毛與荷西的感情故事,然而,大家也許料想不到,三毛的流浪始于初戀。
而在父親陳嗣慶的眼中,情竇初開的三毛非常特別:在她16歲時,她的各方男朋友開始不知從哪里冒了出來。她很大方,在家中擺架子——每一個男朋友來接她,她都要向父母介紹。不來接她就不出去。這一點,作為父親深以為榮。
三毛真正的初戀是在文化學院(即后來的文化大學)開始的。三毛在《我的初戀》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對這個男孩,如同耶穌的門徒跟隨耶穌一樣,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有課,我跟在教室后面旁聽;他進小面館吃面條,我也進去坐在后面”。三毛筆下的這個男孩叫舒凡,當時是戲劇系二年級的學生。三毛發現,幾乎所有的女生都會稱贊他。舒凡當時已出版了兩本書,是學院的大才子。兩年的初戀以分手告終。“她堅持要走,原因是那位男朋友。”父親把三毛送到了西班牙,從此三毛開始了一生的流浪。
三毛還有一位老師,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白先勇和顧福生是摯友。白先勇一生中幾部重要小說的封面插畫總是用顧福生的畫作。顧福生很快看出來三毛的才華不在繪畫上,他給了三毛一本《筆匯》合訂本,幾本《現代文學》雜志。這些刊物,是當時臺灣最優秀的文藝青年熱愛的讀物。大半年后,三毛交了一篇稿件給顧福生。這篇稿件白先勇發在他主編的《現代文學》上。這是三毛的第一篇小說《惑》。這篇小說帶有意識流的意味,傾吐她內心承受的無法與這世界溝通的重壓。
白先勇曾自豪地說,他應該是三毛文學道路上的啟蒙老師。1961年,白先勇收到顧福生帶來的三毛的文章,發現她文字也很漂亮,行文中隱約流露出非凡的文學潛質,他非常喜歡。“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當年《惑》被我刊發后,她激動地懷揣《現代文學》一路狂奔回家,獨自關在屋里淚流滿面。”白先勇說。
三毛新疆之行與王洛賓的相會,是她感情世界的一段懸案。她在新疆時,曾與家人失去聯系,以致臺灣《民生報》發了她與家長失去聯系的消息。對于這段情感花絮,作家司馬中原認為,王洛賓會錯了意,表錯了情。三毛并未愛上王洛賓。“三毛寫信常用‘親愛的’‘最愛的’字眼,更把‘愛死了’當成掛在嘴邊的口語。王洛賓把她的博愛當成了愛情。”“試想一個早想和荷西在另一個世界會合的人,會在死前‘求嫁’嗎?”司馬中原撰文分析。三毛對與王洛賓見面被圍觀也感到氣憤:“我這次去看王洛賓,我去他家,一屋子媒體人和當地干部,我有被耍的感覺。我原本只是想和他單獨聊聊的。”
?三毛與王洛賓,兩張面孔都自有一種悲戚。
1973年,三毛與荷西的新婚照,文字系三毛自己所寫。
三毛生前好友、《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痖弦不相信三毛是自殺死去的。
痖弦認為,三毛的過世不是自殺,是吃安眠藥太多了。那個時候三毛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醫院里也不敢說三毛不是自殺的。正好醫院沖涼的地方有個不銹鋼桿子,她搭了個尼龍絲襪,然后就在絲襪上做文章說三毛是吊死的。
三毛父親的解釋更加詩意。他說,三毛的作品,距離川端康成、海明威的成就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也像他們那樣走上了自絕之路。
作家瓊瑤與三毛有著20多年的友誼。瓊瑤常常在深夜傾聽三毛訴說人生的無奈與傷痛。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曾說,1979年荷西去世后,三毛一直有自殺的想法,瓊瑤曾花了7個小時勸她不要自殺。瓊瑤認為三毛的自殺與疾病無關,更多是內心深度的孤獨與絕望。
1979年,荷西溺水身亡。失去荷西后的一個深夜里,三毛與父母談話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更幸福的歸宿。”
3
在知乎上,有人問:怎么看待作家三毛的一生?
有人提到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故事:“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最可悲的,不是荷西早逝。而是整個愛情故事,只發生在她的小說中,幾乎沒有旁證,所以臺灣文壇一直有人說道,荷西是三毛幻想出來的,不存在的人物。荷西不但擁有一個奇怪的職業(職業潛水人),死亡又太快太早,所以三毛并沒有太多證明荷西存在的證據,除了她的文字中復雜的情節外,就是少數一兩張照片。(有無正式的結婚文件?我印象中是沒有的,不然,臺灣藝文界不會有那么多好事之徒拿出來說事。)”
但我們又從三毛以及三毛家人片片斷斷地言談中,確定荷西是存在的。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隨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決,就先在沙漠的磷礦公司找了個職位,提前在沙漠等待三毛。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潛水意外喪生,三毛痛苦地說:“他等了我6年,愛戀了我12年,訣別時沒有跟我說一聲再見。我所有的感情都隨荷西而去。”在父母扶持下,傷痛的三毛回到臺灣。
回顧一生,三毛自評:我的這一生,豐富、鮮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滿意。過去,我愿意同樣的生命再次重演。現在,我不要了。我有信心,來生的另一種生命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也許正是因為她跌宕鮮明的人生,使得人們在她的身上捆綁了太多想象,關于她的愛情,創作,甚至死亡,民間傳說眾多以至于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