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一直想讀,一開始是聽劉潤老師在其專欄里提到的,當時頗有醍醐灌頂之感,所以最近拿來研習一下。
1.本書一開始提到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利用此書。比如要在48小時之內向別人講述本書提到的產出/產能原則(P/PC Blance),這樣在你記憶猶新的時候將最后的主旨告訴別人,一定會增強你的記憶、加深體會、擴大視野。這也是李笑來常常提到的,學最好的方式就是教。
2.一定要以原則為自己的思維定式。我們通常會以自己認為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例如一個木匠的眼里就只有錘子創造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并不是真實的,你所繪制的只是地圖,而不是地域。你拿的地圖就是你的思維定式,一個遇到什么事情都會套用的萬能公式。但是,我們需要的是原則,是那些值得推敲,“燈塔”式的指引人類成長和幸福的原則。比如,公平,誠信,正直等等,這些都是人們人類相互信任的基礎。有了公平,整個社會才會向前發展;有了誠信,人們之間才愿意去合作,從而實現個人和整個群體的成長。還有,“潛能”的原則是指人類可以不斷的成長進步,釋放潛能和施展才華。當然,在實現的過程中需要“耐心”“教育”與“鼓勵”等原則的配合。
正如李笑來一直做的,我們只有明確概念,讓這些種子在自己的內心生根發芽,讓潛意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逐漸走向成功。這個過程就是在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當然,整個過程需要不停的調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也就是發現曾經自己是怎么想的,而作者是怎么想的,這樣與那樣之間有什么區別,應該做出什么樣的改變),還有耐心,一個相信未來更好自己的信念。
3.成長與改變的原則。在精神領域,我們經常會抱著一夜致富的心態去學習什么成功學或者是時間管理方法,心想著一切都會因此發生質的改變。但是人心智的成長,或者是說你手里的”地圖“的修改,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現在的美國追求個人魅力來解決事務一樣,如同在空中樓閣,終會崩塌。
4.我們通常能在物質領域接受”循序漸進“的原則,但是在精神領域、人際關系,甚至是個人品德方面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即使理解了未必愿意接受或者時間,結果妄圖走捷徑,想跳過關鍵步驟到達目的地的人大有人在。
5.承認無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梭羅說過”如果我們時時忙著展現自己的知識,將何從憶起成長所需的無知?“
6.真正的癥結在于治標不治本。我們追求效率,但是有沒有想過,真正可能的問題可能不再與效率?以更短的時間完成工作真的有用嗎?抑或這只不過能讓人對充塞了生活的人或者環境做出更快的反應?
我們是不是應該看的更深入、更透徹一些,比如那些足以影響時間、生命與自我看法的思維定式?
7.新的思想水平。愛因斯坦曾說”重大問題發生的時候,以我們當時的思想水準往往無法解決。“所以我們需要新的,更深層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則的思維定式,他能正確引導我們實現高效能,改善人際關系,解決深層問題?!睆膬榷狻埃瑥淖约旱膬刃淖銎?,包括自己的思維定式,動機和品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