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盡頭,就是重回起點,并對起點有首次般的了解。——艾略特>
第一章、導論: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沒有正確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史蒂芬·柯維>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苦惱、失敗和無能為力?
(一)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
研究近200年來關于成功的論著,作者注意到一個令人詫異的趨勢:
前150年,強調“品德”為成功之本——如誠信、謙虛、忠誠、節欲、勇氣、公正、耐心、勤勉、樸素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當時的作品常描述一個人如何努力進行品德修養。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轉而強調“個人魅力”,即認為成功與否更多取決于性格、社會形象、行為態度、人際關系以及長袖善舞的圓熟技巧。這種思潮朝兩大方向發展:一是著重人際關系與公關技巧;二是鼓吹積極進取的心態。
近50年,討論成功術的著作談的都是如何樹立社會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徑。
但是,這種用所謂捷徑來治療心靈痛苦的方法,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有時似乎取得了暫時的效果,但是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還會重新浮現。
(二)光有技巧還不夠
耕種是一個自然體系,必須付出代價,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捷徑可循。
人類行為和人際關系也是基于收獲法則的自然系統。
在暫時性的人際交往中,你或許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則,利用技巧,暫時蒙混過關;你也可以憑借個人魅力八面玲瓏,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賺取好感。但在長久的人際關系中,單憑這些次要優勢是難有作為的。倘若沒有根深蒂固的誠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戰遲早會讓你真正的動機暴露無遺,一時的成功就會被人際關系的破裂所替代。
歸根到底,我們的本質要比言行更具說服力。
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齒”。——史蒂芬·柯維
大聲喧嘩反而難以入耳。——愛默生
人性可善可惡,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偽裝不來的。——威廉姆·喬治·喬登>
(三)思維定式的力量
思維定式:廣義上指我們看世界的方法,指我們的感知、理解與詮釋。它是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看做是一份地圖,是由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經驗及選擇打造而成,我們會透過它來窺探萬事萬物。
我們每個人腦中都有很多地圖,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依據世界本來面目繪制的地圖,反映現實情況。
一類是依據思維定式繪制的地圖,反映個人價值觀。
我們用這些地圖詮釋所有的經驗,從來不懷疑地圖的正確性,甚至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
我們理所當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就是真實的世界。
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決定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實驗:少女與老婦人的圖片
實驗結果:大部分看到的是少女。但若一開始就看到圖三,再看圖一、二,就會看到的是老婦人。
通過這個實驗能得到什么結論?
- 說明了條件作用對人類認知和思維定式的強大影響力。連“先看一下圖3”這樣簡單地動作都能產生這樣的影響,更何況一生中的條件作用呢?家庭、學校、單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思維定式。
- 思維定式是行為與態度的源頭,脫離了這個源頭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以圖2為例,如果你認為那是一位少女而不是老婦人,自然不會想到扶她過街,因為你對她的態度和行為必定出自你對她的看法。
- 讓我們認識到,別人的觀點雖然有異,但也是清楚而客觀的。“立場決定觀點”。雖然事實相同,但每個人經驗不同,詮釋也不同,而一旦離開了詮釋,事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結論:我們越是認識到思維定式、地圖或者假定以及經驗在我們身上的影響力,就越是能夠對自己的思維定式負責,懂得審視它,在現實中檢測它,并樂于聆聽和接受別人的看法,從而獲得更廣闊的事業和更客觀地看法。
(四)思維轉換的力量
思維轉換即某人從另一角度看問題的頓悟感。
第一印象的影響越深,頓悟的力量越大,好比一瞬間萬道光芒把內心照亮。
科學研究的每一項重大突破,幾乎都是首先打破傳統,打破舊思維、舊模式才得以成功。——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并非所有的思維轉換都是積極的。
但是不論思維轉換的結果是否積極,過程是否漸進,都會讓我們的世界觀發生改變,而且改變的力度驚人。不論思維定式是否正確,都會決定我們的行為和態度,并最終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系。
“一棵邪惡的大樹,砍它枝葉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梭羅。>
行為和態度就是枝葉,思維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讓生活出現實質性的進展。
(五)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
品德成功論根植于一個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類效能都需要原則作指引。
原則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
有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建立思維定式或者繪制地圖,然后借此觀察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系,但這只是一種“主觀”的事實。
只有“燈塔”式指引人類成長和幸福和原則,才是“客觀地事實”。
比如“公平”的原則、“誠信”與“正直”的原則、“服務——貢獻自我”“講求品質”“追求卓越”的原則、“潛能”的原則、“成長”“耐心”“教育”“鼓勵”的原則……
原則不同于實踐。實踐是特定的行為或活動,在某一情況下適用的實踐未必能在另一種情況下適用。例如父母不能將教育第一個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個孩子身上。
但原則適用于任何個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機構。
如果我們把原則內化為習慣,就能夠用不同的實踐方法應對任何局面。
(六)成長和改變的原則
人的一生包含了許多成長和進步階段,必須循序漸進,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時間,不能跳過。人類的成長歷程莫不如此。
我們通常能夠在物質領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漸進的原則,但在精神領域、人際關系,甚至個人品德方面,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實踐,結果妄圖走捷徑,想跳過關鍵步驟到達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擁有,才會真正懂得分享。教育孩子要有充分的耐心讓他們體會擁有的感覺,同時用足夠的智慧告訴他們付出的價值,另外還要以身作則。
(七)癥結在于治標不治本
是不是應該看得更深入、更透徹一些,比如那些足以影響對時間、生命與自我的看法的思維定式?
(八)新的思想水平
重大問題發生時,依我們當時的思想水準往往無法解決。——愛因斯坦>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由內而外的觀點認為:
- 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內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維定式、品德操守和動機。
- 個人領域的成功必須先于公共領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對自己的承諾,才能信守對他人的承諾。把個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圖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際關系都將徒勞無功。
- 持續的更新過程,以主宰人類成長和進步的自然法則為基礎,是螺旋向上的,讓我們不斷進步,直到實現獨立自強與有效的互賴。
例如:
- 如果你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那么就做一個能產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強求對方。
- 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聽話,更討人喜歡,那么先做個言行一致、充滿愛心且懂得體諒的父母。
- 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與自主,那么先做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
- 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那么先做個值得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