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學習的目的
我們每個人在現在的童年和少年有青少年時代都要學習,我們都知道,也會被他人告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學習的目的卻各有不同;比如:現在學習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為考上好的大學,然后找一個好的工作,找一個有才華的好人家結婚生子。但是在古代,就是在孔子的那個時期,他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在孔子的自述中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將儒分為兩種、一種人是小人儒,另一種人是君子儒,小人儒和君子儒都是學習六藝的,這兩種人學習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那為什么要分為兩種呢?難道是因為他們學習的方法不同嗎?其實并不是,小人儒與君子儒的學習目的是不同的。小人儒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做官,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學習的,如果學習干不了什么東西,沒辦法做官,沒辦法考試,沒辦法獲得榮華富貴,那么小人儒就不會學習,因為他們會覺得學習沒有用,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君子儒就不一樣了,古代的人說,君子其實說的都是那種高官貴族,就是有名有利有錢的那些富二代,但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儒中的君子就不一樣了,孔子所說的君子是指的道德德性的意思,就是說可以稱為君子的人,都是道德德性高尚的人,他們學習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是像孔子所說的,為了滿足達到自己的志向,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志向而學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志于學”,是他在15歲的時候就有一個和小人儒不一樣的目標,雖然那時他還沒有明確,可是他已經知道他的學習并不是為了名利為了高官,為了發財致富,他學習六藝是為了實際自己的政治抱負,是自己心之向往而去學習的,換句話說,這就是在給自己學習,那什么叫做為了自己而學習呢?
從孔子的角度去講為了自己學習是分四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本能,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物是為了自己吃好喝好,為了自己的欲望,為了滿足自己而學習的。
第二個層次是心理,也就是為自己心想所想的而學習,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
第三個層次是理性,也就是為自己的成就而學習。
最后一個是德性,也就是孔子的想法,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為了成為君子自己想去推行,為了自己而修煉的。從這個層次就可以看出來,孔子在那時已經與眾不同,孔子在學習這一方面,和他同齡的人是有三個層次的差別,他的同齡的人是在本能層,可是他自己卻是在德性層,
孔子曾經也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今,也就是現在,學習是為了讓別人考獎,為了外在的目標,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給別人看的,換句話說就是不是為了自己而學習,他學習好是為了別人的夸獎是為了別人說,你看這個人好聰明啊,而學習的。但在古代的就不一樣了,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古代,其實指的就是周公他們等人,他們學習是為了自己德性的提升成君子,是為己的,他們這樣的學習目標證明了他們的生命有方向,有價值的,這樣的人是在乎外界的看法的。這和今天的學者是一個明顯的對比,一個是為己,一個是為人,一個在乎外在的看法,一個為了自己內心的道德而修煉。
就像孔子,他一直在修煉自己的道,為自己的道而努力,特別是在周游列國的時候,他在推行的過程中不受他人認可,可是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也就是和他們差不多,都是為了自己而學,正是因為他是為了自己而學,所以他才有信心一直在推行他的道,也就是仁,不欲勿施一恕,立已達人一愛。這就是孔子的道的關念,首先自己做到以后再仁心外推。其實達就是德性層。這是為自己而學習的是為自己德性的提升。
這也就是他學習的目的,他學習不是為了孝取高官,爭取名利,還有榮華富貴,而是為了自己內在德性,道德的提升,也就是為了自己心之所向而學習的,而這也可以成為學習的目的。我們現在每個人學習的目的有可能都是為了考一個好大學,或者為了自己出國而學習,差不多,每個人學習的目的都一樣。在古代有何嘗不是呢?在古代也是,就像我剛剛所說的,每個人都是為了考取高官而學習,但是孔子就不一樣,孔子學習的目的是最獨特,最高境界的學習目的。
2.論學之方法與態度
我們在生活,有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有的人只有坐在課桌前才學習。有的人為了學習發憤忘食,有的人一聽到要學習的哭天喊地,有的人學習之后,會復習,有的人只在課堂上學一學就過去了。這就是不同的人對代學習的方法與態度,但是這只是現在的人對待學習的,那么在古代,孔子和他的弟子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呢?
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里所說的溫故其實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背誦記憶,不是說我們晚上躺在床上隨便想一想,我們今天都學了什么就可以了,而是要知新,在復習以前的知識的同時可以悟出新的知識,悟出新的道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只有悟出新的知識的人才可以為老師。這個老師其實也可以被稱為學習可以變好的或是已經非常好的人,那么這些人的學習的方法是什么呢?與其它的人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有的人對學習非常真實的認真的學,一直在背書,一直在看書,一直在背數學公式,但是沒有去真正的去思考這個公式從何而來,書里為什么會這么說等問題。而孔子并不一樣,孔子曾說:如果你學了一件事情,但是并沒有真正的理解,那么就像什么都沒有學一樣。如果你只思考也不能,這就像是做自日夢、會無極而終。在這里,其實學是外在的,思是內在的,這兩者就像知和行一樣,缺一不可。這是孔子對待知識的方法,。
但除了這一角度外,還有另一種角度,就比如:我們現在有可能只在課桌前才可以學習,在這里面背書認真看書的人學習的時候才能真正的學進去。但是孔子又不一樣,孔子在生活中也可以學習,孔于說過:當三個人在一起學習,必定有我的老師,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在三個人中,一定會有某一個人的某一個方面,或某一件事處理的比我好,這時我們就可以去學習。而當三個人中的某一個人做的不太好的時候,我所做的,并不僅僅只是看到就好了,也不僅僅是指出他的錯誤就可以了,還需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在一個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自己有沒有犯和他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最終遠是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要自我反思。
關于這一點,其實還有一個成語,也是這個意思,還是出于孔子之口,叫做見賢思齊,就是見到賢者,就要向賢者學習,就要想著如何成為賢者那樣的人,或者追上賢者和他平齊。而如果不見呢,就要可以自己反思,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見到比自己做的不好的人,那么這時就像剛才所說的就可以去反思自己有沒有在這點也做得不好,如果有就去改進。這是孔子學習的方法,那么他對學習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像現在,也許一些也會說“學習呀,隨便一聽不就好了嗎,只要在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考試考好有個好成績,不受爸爸媽媽罵就好了。那么認真做什么?”但是孔子還有不一樣,孔子曾說過,學習就如同積一座山,就差一筐就積成了,可是就放棄了。再比如,要鋪平一塊地,雖然只鋪了一筐,可是只要堅持,就一定可以成,這就叫做功虧一簣,這其實和一個故事特別的像,就是一個人出去求學,學了幾個月,半年學到一半就回來了,他的妻子問他為什么回來,這個人說因為想家了,所以就回來了。這時要是按一般的妻子,就會特別歡喜的送了好些好菜,招待自己的丈夫,但是這里不一樣,這個妻子將自己快織成的布,一下子一剪刀剪斷,然后告訴自己的丈夫說,如果你不能堅持學習,就算已經學了好多,已經就差最后一步了,也會功虧一簣。所以孔子所說的學習就是要堅持,只要你堅持,就算你才剛入門,最后也會入室的。
孔子一直都非常欣常顏回就是因為顏回一直是好學的,孔子在說:學習就不要輕易放棄,做事要堅持到底,只要上路,就總會有屬于你的成就。這是就述說了一種學習要堅持的品質,這是孔子對學習的態度。
這就是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與我們的區別,我們也許也經常說到,不能來途而廢,否則就也許會沒有任何成就,這也是孔子想告訴我們的學習的方法。
這就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
3.論學習的境界
我們許多人學習的境界都是不同的,比如:一些人無喜歡學習,一些人只喜歡某一個學科,一些人卻對一些事沉漫其中,而這對學習不同的態度就構成了不同的學習成果和成績一個人如果非常喜歡一個學科,一直沉浸其中不停的去探究并且為之而努力,那么這樣的成果就一定和不喜歡這個學科所獲得成果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學習的境界不同,那么所得到的學習的成果也不同,那么學習分為幾個境界呢?
其實孔子將學習分了三個境界,一個是知之者,一個是好之者,一個是樂之者,第一個境界是知之者,知之者是什么呢?
就是比如:有的學校吃看飯遠拿著書背,這首先是有可能被人要求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他們知的目標是什么呢?其實是偏外在的,就像孔子所講的小人儒,古代是為了做宮,為了榮華富貴,現代是為了考大學,為了各人的名利,這就是知之者。但是其實如果我們只有考大學的話,也許只需要只需要到達知之者的境界就夠了。
第二個境界是好之者,好在這里是喜歡,興趣的意思,喜歡一個學科背定是好的,但是興趣靠不住,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都是有易變性,和無法專注于一件事,這有可能就會功虧一簣,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學習就快學到最后一步了,可是突然不喜歡這個學科了,然后就放棄了,最后的結果就是會一事無成。
所以還有一個最高的境界,就是樂之者,也就是忘我的境界,而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送到了這個境界。
那么這個最高境界到底是怎樣的呢?首先一定與“樂”這個字有關,孔子就曾經評價顏回說,就吃一點食物,喝半碗水,居住在陋卷,一般人都不甚其憂,可是只有顏回不違其樂,那么他樂的到底是什么?其實是孔子的道,但是通俗點說就是向道之心,不會因為環境多在而改變,有許多人在我們痛苦的環境中,就比如說在鄉下在農村學習的人,有可能就會因為自己的家庭環境等各種各方面的原因,然后會不好好學習,會染上惡習,不會在喜歡學習等。但是顏回卻就是在錄像中,吃飯也吃不飽,喝水也就喝一瓢,但是他并沒有因為這樣的環境而放棄求道的心。這樣的顏回是值得孔子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的,三千個弟子,七十二個賢者,只有顏回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因為他安道,雖然吃不飽,住不好,但是他還是追求道,這就是后人所說的孔顏之樂,樂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他們沉浸在求道的過程當中,他們沉浸在道中,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安貧樂道。
而孔子也一樣,他周游列國,他知道他不能成功,但是他還是周游了十五年,最后,雖然停止周游列國,但是,他在用另一個方式將道傳承,也就是作書的方式。他到最后都沒有放棄求道,所以他才是真正的樂之者,盡管陳蔡絕糧,但是像然沒有放棄。
其實,這是我們非常難到達的一個境界,但是一些人有可能還不到知之者的狀態,這時,就有一個新的境界,叫做不知之者,當我們處于這個境界的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努力,不要功費虧之簣,要調好對學習的態度,才可以到達更的境界。
4.論知與行
我們每個人經常說要知行合一,但是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因為知行合一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像我們所說出來的那么簡單,比如:像我,本來說著要上課每一個只要是我會的東西都舉手,但是,到真的上課以后,就還是沒舉,其實第一點就是因為害怕說錯因為有一些時候,我的理解總是和同學們的理解不一樣,在那時我有可能就會覺得我錯了,雖然就更不敢舉手了。第二點就是有一點懶,不想舉手,可是我剛剛說的這此都是知,就是我知道我不舉手也知道我不舉手的原因。
真正要去行,并且做到卻非常難。這也就知行名一的難點,而且,我們在生活中會對知行合一這個詞有一些不一樣的關點,那么孔子那個時期是如何理解知行合一這個詞語呢和現在的理解一樣嗎?
在論語中,有一句非常知名的話它的意思就是子對家人以母要孝孝順,對人要悌、為人處事需要有道德、品德,首先要做到這些品德,才可以有余力去知,學習文,其實現這一個例于中,我們可以看出,行在先、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因些此而將知忽視,意思就是孔子重視行,重視道德的實踐,也就是德這也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是活出來的。有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孔子認為知非常重要但是行比知要重要一些。
還有一次,孔子也突出了行是比知重要的,就是有一次,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就非常無奈的表達了一個觀點,大概是說,在時前,他是聽別人說,就信別人會知行,但是宰予讓他,改變了!這個關點,孔子現在變成聽別人說,而觀看別人是否會行,他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后來,在孔子的孫子的書中,寫到了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最后才是篤行,這是怎么回事,難道他的關點與孔子的不同嗎?其實并而是這樣的。這段其實話的后半句還有一個中心,這段話的中心是其它人能做一次,我就做百次,比別人做出百倍的努力。但是他也是表達了知與行的關系的,只不過不是我們則剛所想的那樣,他想表達的意思,他想表達的其實是先知后行,行你就要行的明明自白,清清楚楚的行,行也要一心一意的行。
后來王陽明也說過:“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了自有知在,那么在這里的意思是知和行有先后的嗎?其實并不是,這里的始,不是時間上的先,而是邏輯上的先慮也就是說,王陽明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沒其行,知就不算知。如果沒有知,行的也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
這也就是孔子所認為的知與行,是從道德的角度講的全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不一定可以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這和仁心一樣,雖然有可能永遠都達不到最高的境界,這點孔子到最后也不敢說自己達到了仁心的最高境界,但是我們就要努力的去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