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顧名思義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培育的一種教育方式。
為了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對國家,對人類,對人民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優秀人才,從中央到地方,從家庭到學校,社會,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和責任。
我今天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在同一個藍天,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共同的老師,為什么同學們的成績有高也有低?通過學習、請教教育專家 、交流、研究,結果是跟我們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
如何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孩子?首先我們做家長的得了解孩子們的需要;
1.健康的需要
2.安全感的需要
3.交往的需要
4.信任的需要
5.創造的需要
6.探索的需要
7.成功的需要
8.獨立的需要
9.游戲的需要
10.表達情緒的需要
11.潛在的需要
根據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經歷,孩子的需求也不同,我們要給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給他們不需要的。例如孩子孩子喜歡美術.畫畫,您給他報您喜歡的體育乒乓球。
初中階段的孩子,一要準確把握孩子印心理特點,二要營造家庭合諧氛圍,三鑄造孩子堅強的性格,四要關注孩子的心靈健康,五要鼓勵與引導孩子與異性正常交往。
我們現在的父母以忙于工作,忙于生意,已沒文化,文化水平低,沒有時管,找各種理由,推卸責任;還有已傳統的教育方式和關念教育子女,嚴師出高徒,鞭子下面狀元的模式,逼著學、哄著學、打著學,罵著學等等,最后孩子們學不下去時,會選擇逃課,厭學,放棄學習的后果。
家人們看到這樣孩子不上學怎么辦呢?發生在他人家,叫故事,發生在自己家叫事故。二十一世紀oo后的孩子們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與時俱進,一.培養孩子對學習的性趣;二制定孩子的人生目標.理想;三.陪伴孩子生活與學習;四挫折教育的正確指導;五引導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的責任和使命;六.學會感恩與尊重,七.適當的鼓勵與表揚;八.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九營造學習環境;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達到真正的家校共育,無縫對接。
最后送給所有的同學們一幅對聯;
上聯:昨天.今天.明天.天天學習都認真;
下聯:童年.少年.青年.年年考得好成績;
橫批:學無止境。
作者:俞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