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創新思考】最近幾年,由太平洋西海岸傳來接二連三的顛覆性創新大事,首當其沖的無疑是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星鏈和火箭回收,這個人在科技領域的探索和成就,幾乎成為全球人民的美談;很多喜歡科技創新的人會思考,喬布斯之后誕生了馬斯克,那么馬斯克之后會誕生什么樣的創新鬼才?不用等了,進入2023年之后就誕生了一個叫做“阿爾特曼”的人,他創造出來的“ChatGPT”(即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瞬間將全球的人工智能提到一個新高度。
阿爾特曼的openAI公司剛剛發布ChatGPT,我國無數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研發并推出類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軟件,一時,弄得像是又一個互聯網風口到來似的??梢?,我們的模仿速度和能力確實是驚人的。但我們對ChatGPT的驚喜還沒有過去,那邊又傳來一個顛覆性的創新成功:3D打印的火箭誕生了,它生生將原本要10萬多個零件構成的火箭,降低到1000個就行,而且還真的升天了。
全球第一枚3D打印火箭是由美國相對論空間公司推出的,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就是蒂姆·埃利斯和喬丹·諾恩。我初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也非常震驚,尋思著他們也真敢想敢做,竟然把發射到太空的火箭,用3D打印來完成,而從10萬多個零部件,一下子壓縮到1000個,這得節省多大的工序、時效和制造成本啊!什么樣的人,竟然能想出這樣的念頭?什么樣的人,敢這樣去做創新實踐?真的不敢想!
我知道,人類重大的創新發現和創造發明,80%以上得益于偶然事物的觸發而柳暗花明的,但其背后的邏輯卻是科學家們確定了研發的目標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使然,所以我思考的是,一開始吸引這些科學家們樹立研發目標的動力是什么?是對當下生活的不滿而想尋求突破?還是在日常工作中的某些發現或感悟?比如苯弗萊明的青霉素發明。
據說,弗萊明歷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場上,他親眼看到很多士兵并非死于對方的子彈,而是死于傷口的細菌感染,這令他非常震驚又很無奈。戰爭結束以后,他就開始著手研發能夠消滅這種細菌的針對性藥物,青霉素就被弗萊明發現。我不想延伸這個創新發明的故事,只是在思考,是什么動力驅使一個人去思考個人生存以外的東西?佛萊明是因為經歷了戰爭,但經歷戰爭的人多的是,為什么是他想到了要去發明這種藥物?
我想起了飛機、汽車、電腦、電話、電燈、空調和互聯網等新事物的發明人,這些科學發明人為什么都是M國人?為什么這個國家會有這么強大的創新動力?這讓我想起兩個人,第一個是埃隆馬斯克,前段時間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想創新的就到M國來,因為M國最適合野心家和創新者”;第二個就是創建蘋果公司的喬布斯。
喬布斯本身是一個在校讀書的大學生,因為對電腦和程序的喜歡就沉入了進去,繼而發現,像IBM那樣龐大的電腦,個人何時才能買得起呢?即便買得起,也需要足夠大的空間啊?如何把電腦做的小一點是喬布斯當時的想法,這就是個人電腦概念的誕生。于是,喬布斯與朋友合伙,創建了蘋果公司,并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個人電腦!
喬布斯將自己的科技公司命名為“蘋果”背后的思想路線,才讓我明白,美國企業家大腦里,其實全都是創新思想。蘋果公司是喬布斯受到圣經中亞當夏娃偷吃伊甸園禁果的故事的啟發,認為人,正是因為背叛了上帝,才獲得了無窮的智慧,夏娃咬的第一口蘋果,意味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開始,同時也是叛逆創新的源動力,由此可見喬布斯當時的野心,這也直接造就了這家公司今天的輝煌。
我上述言論并非刻意歌頌美國,希望不要給我上綱上線,我只是個簡單的營銷創新人,我敬佩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普遍存在著的這種創新精神,因為每一個科技創新的誕生,都是對人類發展的一種貢獻,單憑這一點,我欽佩這個大洋西岸這個國家應該也是理所當然,但我內心真正的愿望,是我們中國也能誕生這樣有創新野心的科技人才和企業家,這也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在傳播創新思維的核心原因。
前一段時間,我在跟一個高端名媛會所老板的交流中提到,我們為什么誕生不了自己的高端時裝品牌?時尚珠寶品牌?和高端化妝品品牌?因為我們上溯三代幾乎全是農民,我們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以種地為生的農耕社會,我們靠天地吃飯,自然不可能誕生資本主義社會所追崇的時尚,也就是說,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先天性缺乏“時尚”基因,所以,難以駕馭“時尚”這個東西,自然就不可能誕生與“卡地亞”、“普拉達”和“范思哲”相抗衡的品牌。
今天我們談到的顛覆性創新,這個東西其實也是我們傳統文化里缺乏的基因,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社會,又怎么能誕生科技思想呢?能把24個節氣背熟已經不錯了。當然,也并不能完全這么說,畢竟,我們在很多的古代小說如“三國演義”中,就有很多如孔明這樣的高人能夠夜觀天象,知道那個人要死了,那個人誕生了,包括各種埋伏的機關和多箭齊發的弓弩等,也屬于“科技”的創新。
但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缺乏科學土壤,自然也缺乏能夠帶來顛覆性創新成就的創新人才,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纯次覀兊幕ヂ摼W公司,馬云的阿里巴巴,模仿的是亞馬遜;馬化騰的騰訊qq,直接從國外的ICQ拷貝過來的;李彥宏的百度,自然學的是谷歌,包括號稱“掌握核心技術”的格力空調,也是人家開利公司發明的東西,我們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一些改變,只是從1到N,僅此而已。
即便是我們的營銷界,4P營銷理論,競爭理論和定位理論和廣告,全都是外國人的玩意,直到如今都被我們國內的一部分營銷專家所孜孜不倦地學以致用,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專家,能通過自己的創新發現,創建完全屬于我們自己的營銷理論,雖然我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著,期間也創造出了完全顛覆外國營銷理論的營銷方法,但品牌、定位和廣告,確實由外傳入我國的,我只是在這種基礎上做一些叛逆改變,僅此而已。
即便是我一直在推崇的橫向思維創新體系,其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皆來源于歐美創新大師們的影響,比如德魯克和德博諾等,光靠我自己,根本不可能憑空就能形成可用于看透事物本質和創造更多新創意的橫向思維創新方法,這雖然令人沮喪,但也不能妄自菲薄,畢竟,我們已經掌握了從1到N的能力,至于從0到1,我們還需要努力,過去不行,當下也不行,但并不表示未來也不行!
這跟華為的芯片研發是一個道理。華為的芯片研發早就躋身于世界一流水平,某些地方甚至超越了西方,但由于受到芯片制造技術的卡脖子,華為的手機等需要依靠芯片技術才能發展的產品,才受到巨大影響;包括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和阿里的云技術,實際上我們并不弱于外國,某些地方甚至有超越的現象。但與上述論述一樣,芯片也好,電池也好,互聯網也罷,全都是人家國外最先發明出來的。
除了上面所述的傳統文化中缺乏創新基因以外,我們缺乏從0到1的創新能力,還深刻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傳統文化里,我們每個人要求的是嚴于律己,君君臣臣、父為子綱等,講究的是要聽話和守規矩,這等于給我們的大腦套了一個緊箍咒——思想被束縛了,這直接導致我們的社會,不推崇叛逆的創新者,而非常推崇尊崇和沿襲傳統文化的人,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社會中,講國學的人賺錢賺到手麻,而搞科研和創新的人,卻連生活都難以保障的核心原因。
而我們的教育,也是在鼓勵學生要聽話,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他們被老師按照考試考分的目標,安排各種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使得孩子們的認知中,只有標準答案,沒有其它選擇。即便是放學后和節假日,家長們也不敢懈怠,一個個給孩子們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而我們的一些利益驅動的課外教育公司,還在到處吆喝,“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家的孩子正在努力,你們呢?”,這種惡意販賣的焦慮,也使得我們的父母,不得不犧牲掉孩子的“個性”和“玩性”,而個性和玩性,恰恰是培養好奇創新的真正源泉。
?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原因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拿來主義,而且這些直接從外國拿來就用的人都已經成為了富豪和成功人士,阿里巴巴的馬云成功了,百度的李彥宏也成功了,騰訊的馬化騰也成功了,所有靠互聯網成功的公司,幾乎都是拿來主義,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自己去探索一種全新的做法呢?這直接也給那些固執的創新者帶來不公平待遇,自然也缺乏繼續創新的價值。
于是乎,你六個核桃成功了,我就做七個核桃、八個核桃,或者全是核桃!你雪碧成功了,我就做個“雷碧”;你康師傅成為品牌了,我就做“康帥傅”;你藍月亮成功了,我就推出一個“藍月殼”。問題是,這樣的山寨假冒產品還能有市場,能堂而皇之地進入商超的貨架,這就給那些兢兢業業認真做產品研發投入巨資做品牌的企業帶來嚴重的不公,就像路人闖紅燈,闖過去的人也沒受到處罰,反而確實方便了自己更快過了馬路,而恪守規矩的人,還在那里慢慢地等候綠燈,內心吃虧的情緒自然滋生。
除了上述原因外,我還在想一個問題,我們改革開放到如今,也只是短短的40多年,而在這40的多年的時間里,我們也只是在埋頭解決經濟問題,即便是經濟問題,我們也沒有發展到發達國家那樣,大部分人的收入還很低,而在這樣的前提下,也很難誕生不顧賺錢,只顧埋頭搞科研創新的人,這既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了,才會一頭扎進自己的創新愛好里。
國家要強大,科技創新是必然,而創新不光只是科技領域,而是各行各業都要鼓勵創新。而我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就從0到1的創造能力,就必須要大刀闊斧的改革,而首先要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思想自由。顛覆性的創新,絕對不是靠國家力量推動的,國家層面要做的只是讓民眾的思想完全自由,要鼓勵人們敢想敢說敢做,哪怕是出格的事,而不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就像前段時間多個老師的講課被舉報,這背后反映的就是我們思想上有了某些痼疾,接受不了與自己觀念相悖的觀點,甚至對他們采取上綱上線的批評,這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
為什么在高科技領域,中國14億人,卻干不過3.3億人的美國?干不過1.25億人的日本?干不過8320萬人的德國?干不過6730萬人的英國?干不過5170萬人的韓國?甚至干不過只有936萬人的以色列和2357萬人的海峽對岸的臺灣省?答案其實很簡單:科技的創新來自于自由的思想,而思想一旦被統一,就與創新無緣,只能產出復讀機。
第二:教育創新。除此之外,創新人才也需要教育的培養,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完成正常的課堂教育的放學之后,要盡情的玩耍,不要犧牲掉孩子的課外業余時間,要讓孩子在一種完全自由自在的狀態下,完成學業;同時對與初中以上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在業余時間多看閑書,如科學書籍、哲學書籍、文學書籍和各種人物傳記及影視等,以豐富學生的大腦,開拓他們的知識視野,不要局限在規范的課本上。
第三:鼓勵民科。另外,我們要鼓勵企業的科研人員和民間科研人員,大膽開展各種科研探索,樹立更野的創新突破目標,因為美國最近幾十年的科研成果,都不是國家層面的科研團隊,恰恰是來自民間科研人員的創造,而要保持民科的發展,首先要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科研經費來源,和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支持,比如設備齊全的科學實驗室和創新成果的快速市場轉換等。
存在即合理,我們的社會要允許各種各樣的觀點,各種各樣的行為,讓社會成為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社會,當這種自由的思想充斥于社會的時候,強大的創新精神就會涌現,各行各業的精英和大師就會如雨后春筍不斷誕生,而到那個時候,我們或許就能誕生更多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從而實現從0到1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