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每天更新堅持下來還真是有點難。學校單調枯燥的生活,每天都是如此,再加上沒有一個自律、良好的生活習慣,真是每天沒啥寫的。故而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吧!
題目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發聲: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的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網址是:https://mp.weixin.qq.com/s/rtNicXvo-hrcUWdIbHespw。
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行的“機械與運載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做主旨報告時,提出的觀點---“顛覆性技術,這種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知道這一觀點,必定很有深意,對目前的很多情況可能就是一種諷刺。當時會場,有相當數量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國家科學基金委的負責人,這些人可謂是代表著我們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最前沿,同時呢?在各類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評審中,他們的作用舉足輕重,甚至很多時候都是一票否決權。
雖然我不在會場,但是能感覺到當時的那種氣氛,這個觀點一出,必定或多或少的會得罪不少人。也一定會得到很多,偉大、高尚學者的熱烈追捧。
徐院士的觀點中,對創新給出了他的理解。創新的“頂峰”是什么?正是顛覆性的技術,而作為一種“改變游戲規則”的前沿、顛覆技術,其具有兩個共性:
1)是基于堅實的科學原理,它不是神話或幻想,而是對科學原理的創新性應用;其實這個觀點與馬斯克所追求的第一性原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從事物和科學最本質的原理出發,來思考問題的發展和規律。
2)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并非設計、材料、工藝領域的“線性創新”;技術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從集中到分散細化,現在則正在進入,分散細化后的再交叉集中,這正意味著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遷移和綜合。“線性創新”雖然能推動技術的發展,但是其速度和進程可能無法適應時代的額發展。反觀現在的時代需求,到處都在追求速度,就連每個人自身的發展,都會變成“快速、狠狠的成長”,其他學科更是如此。
目前,在顛覆性技術取得創新成功的最經典案例,非埃隆·馬斯克(Elon Mask)莫屬。他先后涉足互聯網支付Palpay項目、用于未來太空商業旅行及星際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顛覆傳統燃油發動機汽車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以及可能成為人類第五種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車”。縱觀這些項目,其核心都是顛覆性的創新技術。繼比爾·蓋茨、斯蒂夫·喬布斯之后,馬斯克成為又一個時代偶像。但是,有一個問題誕生了,近代為何這些顛覆性的技術都是出自美國呢?這個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正如徐院士所言:“在古代,那時沒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沒有各種支持科研的基金,但是我們卻有這么多的偉大發明;可現在,無論是科技部、教育部還是國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錢,這么多錢為啥就砸不出創新來?!正是由顛覆性技術的本質決定的:在新想法、新技術冒尖的時候,大多數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贊同,甚至無法理解。而我們國家現有的重大科研項目都是搞專家評審制,專家們坐在一起評審、投票,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創新想法的項目給投沒了。
在我看來,顛覆性技術難以實現的原因,不只有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這一個原因。導致這一現狀的還有很多。比如,根植于我們文化中的等級制度,成者王敗者寇的圈子文化,以及浮躁無法安靜的心。一個學校,權力最大的校長更多的不是為老師們服務,而是搞些政治斗爭、利益分配的問題,其學校的發展必然有問題。還有圈子文化,就太明顯了,同樣是一個問題或一個事情,一旦有院士牽頭,就一下變的很了不得,動不動千萬上億,而很多小老師則是在狹縫中掙扎生錯。目前很普遍的 現象就是,學校老師們開公司這個事。作為老師的責任時教書育人、科學研究,但是總有些不安分的心,去搞個公司。當然了,不是說不能開公司,而是永遠要牢記自己的身份,老師就是老師,一旦涉及商業和太多利益,那么很多事就變味了。
上述謹代表一家之言,個人觀點。當然祖國能生生不息的傳承這么多年,自然有他的偉大之處。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也為顛覆性技術貢獻自己。
傾聽幸福
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