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〇年初春的一個星期天,吳寧第一次去爺爺的老友査阜西家學琴,就受贈古琴一張。后來,吳寧在朋友家遇到一個琴人,他仔細地看了這張琴,說他不尋常,琴身短,但聲音很清亮,可能是宋代的,至少是元代的。這勾起了吳寧的好奇心,下一次去査家學琴時,就問起那張琴是不是宋朝的。?
査阜西似乎明白吳寧問題的起因,認真地說:“小寧,你要記住,再普通的琴,一個琴家也可以彈出移琴正心之曲,一張再好的琴,彈琴人也可以彈出渾濁之音的。音樂在人不在琴。”他又說,琴人與倒賣古董的商人對琴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一生中買過許多張琴,但都是當作樂器來買的,而不是古董。音樂是出于彈琴人的心與手,不全是因為琴的質量,更不是因為琴的年代。作為一個琴人,倒是應該學習去分辨琴音色的好壞,從而分辨琴的好劣。?
來源:嚴曉星《近世古琴逸話》
查阜西(1895~1976)男,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十三歲學彈古琴,后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發起組織“今虞琴社”,半個世紀以來在琴界影響甚廣。建國后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發起組織“北京古琴研究會”,開展古琴音樂的學術探討和演奏實踐。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樸、典雅。曾編纂《存見古琴曲譜緝覽》,主編《琴曲集成》等巨著。
閱讀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n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