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一章屬于方法論,便簽法的目標是提升學習力,拆解原則是反求諸己。拆解原則第一是自我導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第二是要讓書為自己負責,而不是自己為書負責,第三是一次進步一點點,只要用上書上一點的東西就好。第四是簡單易用。輔助工具是三種不同顏色的便簽紙,分別用來寫I、A1和A2;一組多色指示標簽(目的是提醒自己在哪一頁上有便簽學習記錄);一支筆。
二、I、A1、A2的具體描述
(一)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四個標準:1.詮釋:基本上用自己的語言。2.準確對原文的知識點解讀準確。3.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煉。4.致用將原文知識點總結或加工成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誤區是附會舊知。因為人們在遇到陌生事物時會感到不適,這時如果將陌生事物強行理解為已知事物能夠快速的消除這種不適,另外一方面是小時候學的歸納中心思想強化了人們附會的習慣。這個誤區應該是我以前踏入過的,但還不自知。所以總覺得這本書寫的沒什么新意,很多都是自己知道的東西。
如何避免踏入誤區?
附會的思維模式會很明顯的體現在愛標簽上,只需要對你寫的I標簽問自己,若是沒讀那段文字I標簽上寫下的這些,我知道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么就可能在附會舊知。
新知和舊知之間區別在于界定邊界,學習能力越強的人越能辨析多個維度上的區別。類比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陌生事物,為了避免類比淪為附會,可以要求自己多用幾個類比來幫助理解。
(二)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四個標準:1.鮮活:自己親身經歷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認知。2.故事:敘述完整,清晰體現前因后果。3.對應:與原文或I標簽的關鍵信息有明確的對應,案例貼切。4.反思: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能幫助自己更深入的理解這個經驗,也加深了對原文信息的認識。
誤區:泛泛而談
避免“總是、經?!币谩坝幸淮巍?,一定要清晰具體。
(三)A2:自己的應用目標和行動
目標:SMART原則:明確、可衡量、可實現、結果導向、明確的截止期限。
行動:具體到步驟、人、時間、頻率,是否有助于接近目標
關聯:是否使用了原文或I標簽
可控:是否為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動他人做到的,是否可量化程度如何,行動顯性化如何?(可用“冰箱法”檢驗是否可行可控)
常見誤區:決心泛濫或感慨萬千。
決心下多了會導致決心泛濫,像通貨膨脹從我要到我一定要到,我無論如何必須要。
感慨發多了,會把自己活成“智者”,整個人都雞湯化,特別擅長評論,特別擅長抒情,特別擅長生化,特別擅長淚流滿面,特別擅長批評與自我批評……慣于表決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長發感慨的人往往吧感動當行動,還誤以為自己的領悟能力很強。
敲出上面這段文字的時候,覺得很心虛,有點想把自己往上面靠,感覺自己一直也在讀書在成長,讀后感也一直在寫,只是一直停留在“感”,把感慨當行動,還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強,飄飄然。
三、便簽法的微信訓練法
要求自己在轉發文章時,問問自己“能不能加上自己的轉述、轉述時能不能體現前因后果和適用邊界,是否可以補充自己的經驗?能否加上自己的應用和行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放棄轉發。這個時間自己的大腦也得到了鍛煉。
四、感悟
(一)一個人幾乎不發朋友圈,讓人很容易產生質疑,這個人不太注重自己的影響力。
這一點也是有點敲醒我,以前聽果媽講過也聽其他的培訓都講過,要打造自己的朋友圈,打造個人IP,不過我也就在聽了培訓的那段時間心潮澎湃,發幾次朋友圈,平時真的懶得發,或者也覺得沒什么能發的。根據這一點我寫了自己的A2.目標是2020年新年第一個月每天一條朋友圈;行動:早上六點半起床看書,早上7:40-8:00之間可以將書中的內容+感想+個人經驗發圈,也可以晚上睡覺前10:30以前發圈;如果有活動,一定要發活動剪影+感受收獲;如果哪天忘記發圈也要發條晚安圈。加油!
(二)自己做不到就去教別人
真正的改變確實很難,這句話是我一直在做的正面管教,現在正在招募正面管教互助小組成員,我想佳慧大家工具,然后一起踐行。
五、拆書七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