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
——蘇軾詠七夕詞賞析
王傳學
宋代文學家蘇軾,寫了多首詠七夕的詩詞,表現了他真誠的情思和對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
先看他的《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緱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 ? ?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和友人陳令舉等坐船游玩,一邊喝酒,一邊快樂的暢談,然而相聚總是要分離的,為了表達對陳令舉的依依不舍,詞人便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詞的上片,緊切七夕下筆,但用的卻是王子喬飄然仙去的故事。據劉向《 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見柏良,對他說:“告我家, 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顛?!敝習r,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蘇軾此詞上片,借這則神話故事,稱頌一種超塵拔俗、不為柔情羈縻的飄逸曠放襟懷,以開解友人的離思別苦。發端三句,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縹緲云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一揚一抑,獨出機杼,頓成翻案之筆。緱山,在 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王子喬,因為他在緱山仙去,故云?!傍P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承接前文,刻畫王子喬超凡脫俗的形象。牛女渡河,兩情繾綣,勢難割舍;王子喬月下吹簫奏鳳凰之鳴,揮手告別時人,乘鶴而去,令人羨慕。王子喬放浪形骸、超凡成仙,和放棄仙位陷于情網的牛女形成強烈的對比,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歸仙,趨向相反,故贊以“不學癡牛騃女”。表現出詞人渴望像王子喬一樣能夠遺世獨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詞人對陳令舉離別情思的開導之語。
下片寫自己與友人的聚合與分離,仿佛前緣已定,事有必然。“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借用晉人遇仙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銀浪泛舟而行。晉人張華《博物志》載一則故事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一人懷探險奇志,便多帶干糧,乘槎浮去。經 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織布女和牽牛人,便問牽牛人,此是何處。牽牛人告訴他回去后問蜀人嚴君平便知。后來乘槎人還,問嚴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時。詞人借用這則優美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伴丁保粗穹?;“客槎”,一語雙關: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們所乘的客船?!吧袔祜L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說。結尾兩句筆墨落到贈別?!跋喾暌蛔硎乔熬墶保瑢懽约汉陀讶说南嗑郏弧帮L雨散、飄然何處”,“風雨”承上“天風海雨”,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含無限的感慨之情。
這首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借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以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南宋詩人陸游在《渭南文集》中評此詞:“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梳惜別之意,唯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p>
現代文學家姜書閣在《論蘇軾詞的源和流》中評論說:“這里沒有兒女惜別之意,飄然高舉,高情連云,用星漢上語放懷歌唱,真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
再看蘇軾的《漁家傲·七夕》: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望斷碧云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 ? ?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這首詩首兩句由《古詩十九首》里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化用而來,也是點題之句,道出七夕時令,寫出牛郎織女二星隔銀河相望,無法交談的痛苦情形。接下來寫人間獨守空房的女子,整天望著漫天碧云,空等日暮,無處尋覓相會的鵲橋,只好寄情于夢境,在夢中回想春天在河邊與心上人相會的美好情景。
下片承上片末句,寫暮春時節,鳥散花落紛飛如雨,水中小洲紅蘋已老,花香已經飄散,暗示女子的心上人已離她遠去。獨守空房的女子無人陪伴,只有多情的明月來相照。女子將月光捧在手中,希望月光能經常將外出的游子送回家中。
這首詞由七夕想到天上牛郎織女隔河相望不能交談的痛苦情形,引出人間夫妻分離不能相聚的相思之苦,表現了對離散夫妻的深切同情及美好祝愿,同時也反映了詞人心中委婉曲折的情思。
蘇軾在黃州寫的《菩薩蠻?七夕》,寄托夫妻團圓、永不分離的愿望:
鳳回仙馭云開扇。更闌月墜星河轉。枕上夢魂驚,曉檐疏雨零。
? ? ? ? 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七月。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繼配王閏之來黃州已近兩個月。是年七月七日夜,牛郎織女相會。東坡登上朝天門城樓,即景生情,作此詞,以示夫妻團圓、永不分離的愿望。
這首詞主要寫“更闌月墮星河轉”的天上七夕,感嘆人世艱難,“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古典詩歌里經常出現。蘇軾以前的詩人們多用同情筆調表現牛郎織女心心相印、長年相望的不幸遭遇,立意一般都在相思愁苦、佳會苦短方面。
蘇軾襲用傳統題材,賦予新思想,從而產生了新的意境。詞的上片展現了這樣一幅情景:鳳凰駕著仙車,彩云開啟掌扇,斗轉星移,明月西墜,驚醒了夢中的牛郎織女,即將分離的戀人難分難舍,眼淚化作漫天的細雨。下片轉為議論:牛郎織女的相逢雖然是短暫的,但他們的青春與生命和上天一樣是永恒的,因而他們的愛情也是永恒的。即使他們的離別是十分痛苦的,但他們始終不羨慕人間的夫婦。人間的夫妻雖然能朝夕相守,但他們的愛情和生命都是春花朝露,轉瞬即逝。
這首詞先寫牛郎織女的纏綿凄惻,痛苦分離,接著筆鋒一轉,發出“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的感慨,表達了詞人贊頌牛郎織女永恒愛情的人生態度和對他們的羨慕之情。最后發出了深深的嘆息,感嘆人間的痛苦遭遇,寄托著詞人命途多舛的悲憤?!敖K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東坡用一個頂針手法,透過一層,道出了“天難老”的妙諦和詞人內心難言的余悸:牛郎織女雖一年只有一次的相會時間,但終究比人間美好,人間不值得羨慕,因為人間煩惱太多了,度過一天好像熬過一年那樣長久,艱難。最后兩句,道出了人生的深刻痛苦,令人回味。
蘇軾在黃州還寫有《菩薩蠻?七夕,黃州朝天門上》:
畫檐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遙認玉簾鉤,天孫梳洗樓。
? ? ? ? 佳人言語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應知,愿人無別離。
這首詞寫的時令為“畫檐出掛彎彎月”的夜幕初降時刻;前面那首詞寫的時令為“更闌月墮星河轉”的拂曉時刻。這首詞主要寫“不愿求新巧”的人間七夕,情人心愿,“此恨固應有,愿人無離別?!鄙厦婺鞘自~則主要寫“更闌月墮星河轉”的天上七夕,感嘆人世,“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
“畫檐初掛彎彎月,孤光未滿先憂缺”,城樓的屋檐上掛著彎彎的月亮,月亮還沒有圓又擔心它會缺。形象地比喻人還沒有團聚,就擔心又要離別。此處借寓王朝云飽受離別之苦后的憂慮。“遙認玉簾鉤,天孫梳洗樓”,仰望天邊月亮像一只玉鉤,可以想見織女正在梳洗樓內獨自梳頭。詞人看著那如玉鉤的月亮,聯想到那如織女般的夫人在樓上梳妝打扮的情景,由天上轉到人間。然后落到王朝云身上?!凹讶搜哉Z好,不愿求新巧”,佳人,此處指王朝云,她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不愿向織女乞求新的技藝,夫妻分離的痛苦您織女星應該是感受最深的,我祈求的是請您保佑天下有情人永不分離。
七夕這一天,年輕的女子常常虔誠地向織女乞求才智技藝,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故民間稱七月初七為乞巧節。
蘇東坡與王朝云在七夕登上黃州城樓,顯然沒有乞巧的意思。然而,蘇東坡在這首詞的下片寫道“佳人言語好,不愿乞新巧”,為什么呢?原來,“此恨固應知,愿人無別離”,這十個字道出了王朝云的內心世界:她只希望與蘇東坡長相斯守,不能讓“烏臺詩案”之類事件造成的思念之苦再現。東坡自從在湖州與王朝云分別,到黃州相聚,其間兩人有十個月沒有見面。蘇東坡說的“孤光未滿先憂缺”,描寫的就是王朝云飽經離別之苦的心情。